乐毅伐齐,拥兵自重,何以为良臣?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燕、秦、韩、魏、赵五国联军伐齐,大战于济西,一举摧毁齐军。诸侯止兵,燕军独战,顷刻间,下齐国72城,攻破临淄,齐湣王流亡过程中被楚国淖齿所杀,齐国仅即墨、莒城城守。


此一战,是燕国对齐国的复仇,是三晋与秦对东方大国的一次一致行动,是秦国统一大业的关键里程碑之一,是弱燕积五百年人品的一次大爆发。


但最终的结局,弱燕依旧是弱燕,齐国依旧是齐国,如同一场海底地震,风起云涌之后,一切归于平静,似乎什么也没发生。


海平面之下是什么呢?容我慢慢道来。


燕国跟齐国有什么仇?

乐毅伐齐,拥兵自重,何以为良臣?


最早得追溯到苏秦和人妻做羞羞的事情。燕文公28年,苏秦来燕。第二年,燕文公就死了,儿子继位,是为燕易王。


齐国这时候就趁火打劫,攻击燕国,夺取了燕国10座城池。苏秦呢,当时正为合纵奔走,在东方六国中具有普遍威望,于是就向齐国说和,齐国就把这十座城都还回去了。


接下来,苏秦活跃了十余年,期间,燕君称了王。所以,燕易王是燕国史上第一个王。同时,苏秦就和燕文公的夫人勾搭上了。燕易王凭空得了个后爹,倒也不羞不恼,依旧善待苏秦。但苏秦见事情遮不住,就暴露了渣男本性,找了个借口跑到齐国去了。


但苏秦没有忘记燕国两代君主的知遇之恩,到了齐国,动机很不纯净,鼓动着齐王(按《史记》记载推算,应该是齐威王末年、齐宣王初年)大搞个人享受,最后被齐国的大夫暗杀了。


这段记载,其实存疑。苏秦为了个人利益损害齐国利益,或者有之,但人在齐国心在燕,就有点小说家之言了。纵横家哪里有祖国?至于对燕文公夫人有旧情就更靠不住,都拔腿跑了,还扮什么情种?


但不管怎么着,苏秦让燕齐两国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后边齐国对燕国的和平演变


苏秦离开燕国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21年,燕易王薨,子哙继位。这位爷,没有谥号,历史上就称燕王哙,和燕王喜一样。


为什么呢?这位爷玩了一出复古,学尧舜禅让,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非正常死亡。


禅让给谁呢?一个叫子之的人。


子之跟苏秦关系很不一般,因此,苏秦的兄弟苏代和子之的关系也很不一般。苏秦死了之后,齐宣王田辟彊继续重用苏代,而燕国这边,子之已经当上了国相。


燕王哙继位第三年,苏代代表齐国出使燕国,播撒了和平演变的种子。


燕王问:齐王如何啊?


苏代说:他肯定不会称霸。


燕王说:为啥呀?


苏代说:他不信任他的大臣。


于是,燕王大信子之。事后,子之给苏代送了100金。事成之前,两人有没有交易,可想而知


但这还没完,为子之造势的舆论战还在继续。有一个叫鹿毛寿的人对燕王哙说:君上,你看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而尧得到了好名声;现在你让天下给子之,子之肯定不敢接受,你也就有了好名声。


燕王哙心想,还有这好事儿,就照做了。子之当然没敢接受禅让。但传递给外人的信号却是:燕王与子之两位一体


这就结束了吗?没有!燕王不傻,官员任命权还掌握在太子平手里,国相与太子互为制衡


但当子之控制了舆论,那就继续讲故事。这时候又有人跟燕王说:“大禹这人虚伪,说要把国家让给益,但实际上一直在扶植儿子启的势力。现在,官吏都是太子党,大王不要重蹈覆辙啊!”


燕王这时候,已经在沉浸在成为尧舜的美梦里(或者敌对势力的无限洗脑里),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于是收回了原本属于太子的那部分行政权,全给了子之。


这时候的子之,实际上已南面行王事,燕国他说了算,整个一燕国版巴尔戈乔夫。


戈尔巴乔夫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子之干了三年,就搞得燕国大乱。


这时候,齐国出现了,表示支持太子平推翻子之,而一个名叫市被的将军和太子平站在了一起。


太子平起兵,但是久攻不下。忽然之间,或者市被被子之收买,或者市被根本是燕人皮齐国心,早已成了阴阳人,总之,市被关键时刻反水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让燕国这场动乱更加扩大,史载,“

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死者数万,堪称可怖。须知这是一场国都暴动,卷入的大部分是国人(相对野人,是住在城郭里的人)。而当时的都城规模,几十万人就是超大城市,燕是个小国,都城规模也小,死数万人,惨状可想而知。


于是,齐国解放军来了。齐宣王,尽起五都之兵,进攻燕国。


但结果证明,小题大做了。整个燕国,城门大开,没有人守城,只有夹道欢迎的百姓。


然后,燕王哙死,子之被杀。而大争之世,也甭指望齐国军队真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实际上,他们残暴之至,那些夹道欢迎他们的燕国人民,马上视之如仇敌。


与此同时,以赵武灵王为首,秦、韩、魏、赵在国际上都向齐国施压,齐国只好把到嘴的肉又吐了出来。


燕太子平继位(一说是在韩国为质子的公子职在赵武灵王支持下继位,《史记-燕召公世家》与《六国年表》记载自相矛盾,不过着眼于社会政治演变的大方向,其实这无关紧要),是为燕昭王,燕国复国。


欲问,燕与齐何仇?灭国之仇,杀父之仇


齐国怎么把国际社会得罪了个遍?

乐毅伐齐,拥兵自重,何以为良臣?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首先齐国是个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不但虎背蜂腰,而且面若冠玉、腰缠万贯。


因其强大,所以对邻国有威胁,对秦国也有阻碍崛起的威胁,而在公元前300年前后,秦国实际上已经不大容许有其他国家染指“一超多强”的一超。


因其有钱,谁都想抢齐国一把,一旦成功,岂不是可以坐享许多年高福利?


其次,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这是个狂人独夫


而且,最奇葩的是,他刚刚灭了一个狂人独夫之国,却从中丝毫不吸取教训。


这个故事得详细讲讲了。


大周灭了商之后,把商朝的投降贵族微子启封到了河南商丘这个地方,是为宋国。


到公元前329年,已经传了八百余年。而就在这一年,宋君剔成被杀了,凶手是他的弟弟,名叫偃的。


偃杀兄自立,是为宋康王。


宋、康王,特别容易让人想起宋高宗赵构。但这位完全不同于继位之后的赵构那般畏畏缩缩。宋康王偃,倒类似于年轻的勇气可嘉的康王赵构正常发育版本。


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


这是宋康王继位后极速地对外战争:上灭天、下灭地、中间看着空气都来气。


然后,这一番仗打下来,宋康王自我感觉极好。连上天都不放在眼里,还搞起了行为艺术。


他让人把血袋挂得高高的,玩射击游戏,嗖一箭射过去,趴,血花四溅!“天算什么,老子天也射得!”至于臣子,就更不放在眼里了,但凡进谏的,都拿弓箭射。


射大臣当然不对。射天,我觉得其实没啥,就是不信周礼那一套呗!楚国创业先祖熊渠说过“我蛮夷也!”,同样是非礼非周,也没人拿他怎么着。普通人装13是不对的,马爸爸装13就没太大关系。


所以,对康王偃,最大的问题是自不量力。此时的宋国,已经是二流国家,而商丘这地儿,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学卫国小心翼翼地苟着是最明智的。


但宋康王偃偏不,齐国算什么,魏国算什么,楚国又算什么。


于是,齐、魏、楚一合计:得,灭了他算了!


公元前286年,齐、魏、楚灭宋!具体怎么分赃的,《宋微子世家》、《田敬仲完世家》、《魏世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大体上应该是:魏、楚都分了点,齐占了大头


然后,齐湣王也飘了。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一瞬间,把四邻得罪了个遍。和宋康王如出一辙。


至于没提到的秦,是什么态度呢?早在齐国准备伐宋之前,秦昭襄王就提出“宋这块儿地,是我们的核心利益”。后来,是听了苏代的说辞,觉得让齐拉一波仇恨也不错,才暂时默许。


显然,机会合适,秦国一定乐意齐国把宋吐出来。


至于燕国?燕国一直等待的复仇机会来了


千金买骨,到乐毅伐齐,苦心人天不负


面对乱局、苦难,有的人被打倒,有的人变得更加坚强,太子平(或公子职),后来的燕昭王,是后者。


燕昭王继位后,深深感到弱小的悲哀,因而一直有奋发图强的心,但苦于得不到人才来帮助他。于是就跟郭隗说:


齐国趁着我们国家内乱占领了我国,我国弱小,很难报仇。如果能得到贤人来帮助、报灭国杀父之仇就好了。先生您看有合适的,千万请到燕国来。


然后,郭隗就出了个主意,就是著名的“千金买马骨”。


郭隗说:


燕王啊,有个人喜欢千里马,苦苦追寻,终于找到了一匹死的千里马。这时候,这个人就花了一千金把马骨买下来了,于是全天下都知道他渴求千里马,自有无数人送马来。


您现在追求贤臣良将的心思,就跟这个买千里马的人相同。如果你把我替换成故事里的马骨,封候拜将,贤臣良将就会闻讯而来。


燕昭王照做了,于是,乐毅来了,邹衍来了,剧辛来了,还有许许多多的国际友人来了。


就这样,一番励精图治,二十余年过去,燕国国强民富,士卒跃跃欲试,都想干一仗。


而敌人齐国,对内已经失去民心,对外陷入孤立无援,正是好时候!


但乐毅认为,还需要做一件事,取得国际认同


国际认同本身是有基础的,齐国现在招所有其他六国恨,但大家都藏着掖着,没人想去正面杠。


于是,燕国四处派出使者,与秦、三晋、楚国联络:我们燕国打头,你们出兵支持,组建联合国军,一起揍齐国啊!


有人出头,秦、三晋、楚乐得捡便宜:同去,同去!


于是,齐国也享受了一把秦国的风光,与天下为敌。


但很可惜,齐国不是秦国,没有崤函之固,也缺少必要的战略纵深。


先前的《苏秦倡合纵,战国七雄地缘优势知多少》聊过齐国的地缘,我们再复习下这张图。

乐毅伐齐,拥兵自重,何以为良臣?


黄泛区的河流纵横可以提供防御之地利,但由于边境线长,水势在平原地区减缓,原不足以为天险。


包含泰山在内的沂蒙山系,倒是不错的屏障。但尴尬的是,防备的是鲁国。鲁国现在苟延残喘,还用防吗?


至于楚国,双方拉锯的战场,集中在淮泗之间,更靠南,犬牙交错,日常摩擦,平时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又要牵扯齐国许多防御力量。


灭宋之后,地盘扩大了,但齐国西境暴露在睢水平原上,无险可守。


综上,齐国的地缘优势,或者比韩魏强一些,但也仅此而已了。


公元前284年,五国联军渡河,与齐军大战于济西,大败之。随后,乐毅还秦、韩之师,让赵国军队收河间,让魏国军队略地齐国,自己亲率燕国军队乘胜逐北。


齐湣王在国内也鲜有支持者,主力军队战败后,境内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乐毅很快攻下临淄,将齐国的财富席卷而空,送往燕国。


燕昭王大喜,亲自前往济上劳军,并封乐毅为昌国君。


与这厢的普天同庆相比,齐湣王此时正抱头鼠窜。但讨人嫌的人到哪儿都讨人嫌


他出奔卫国,卫国国君行以臣子礼,把宫舍让给齐湣王住,但齐湣王显得很骄横,被卫国人赶走了。


然后,他又去了邹国和鲁国,仍然很拽(有骄色),邹、鲁都不愿意伺候这个大爷,闭城不纳。


楚国这时候或许是为了趁火打劫,或者是有兔死狐悲之感,派出一个叫淖齿的人来救援齐国。这下,齐湣王算是找到了落脚地。


但淖齿这个人,另有想法,《资治通鉴》讲,他打算“与乐毅共分齐地而王”。这句话,信息量很大,这里只说立即导致的后果——淖齿喷了齐湣王一通,把他杀了。


狂人自有狂人磨!


燕国报仇了。接下来就是战后处置。我们重启一节。


乐毅打齐国两个城,打了五年没打下?

乐毅伐齐,拥兵自重,何以为良臣?


后来的事。


乐毅围着即墨和莒两个城,围了五年没打下。


将军领大兵在外数年,不可能不被怀疑,有人就向燕昭王说乐毅的坏话“拥兵自重有异心”。


燕昭王、乐毅,自古至今,都是贤君忠臣的典范,燕昭王当然不信。


各位是不是觉得我这个逻辑很奇怪?正确的逻辑,应该是燕昭王不信,所以两人成为了贤君忠臣的典范。


这中间的区别,各位体味一下。


燕昭王从未怀疑乐毅有想法吗?必定怀疑过。但他以非凡的胸怀,做出了非凡的决断。


他杀了这个嚼舌根的人,然后封乐毅为齐王,把乐毅的妻子和儿子都送去乐毅军中,表达了最大的信任,也传达了最重要的信息——乐毅,你可以为齐王。


昭王这么一番高姿态,乐毅自然也得表示,赌咒发誓,绝无二心。


顺便,根据这一举动,我支持燕昭王是太子平而非公子职,因为只有亲身经历了子之之乱那种超级混乱,并体会到混乱带给国家的危害,才会懂得稳定的重要性


按说,这下,乐毅该一鼓作气攻下齐国残留的两座城池,彻底灭亡齐国吧。


但很可惜,燕昭王去世了,燕惠王继位。惠王和乐毅本身不对付,所以无论如何惠王无法给乐毅那么高的信任,任谁都给不了。


于是,惠王招乐毅回国,用骑劫代乐毅为上将军。


后来,骑劫被田单一番操作给打败了,轮到燕侵略军一触即溃,齐国因之复国。


说到这里,各位是不是品出我的态度了?乐毅到底有没有拥兵自重,我的答案是:绝对的拥兵自重


司马光也是一样的态度。当然,司马光在这件事上,没有发表任何看法,他只是记录了这样一段话: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令曰:“城中民出者勿获,困者赈之,使即旧业,以镇新民。”三年而犹未下


别的不说,就问各位,今年新冠肺炎,封城两个月,各位什么体验?


先秦的城池,规模是极小的,自然储备也是极少的,我不认为战国时代有任何城池能坚持封城一年,尤其是在即墨、莒二城因为战乱又涌入了大量人口之后。


然而,乐毅的操作是什么?围了一年多,忽然解围了,两城的居民生活重新恢复正常了。


乐毅给出的理由是“以镇新民”。你都没占领,没重新组织动员,没输入意识形态,镇个屁啊!


乐毅有能力吗?当然有。联合国军不是好带的,他能协调好各方力量,打出漂亮的歼灭战,又能迅速决策,打出闪击战。同时,根据史书上讲的,乐毅对齐国有一系列怀民政策,这个人还是有相当的内政能力的,是上马治军、下马治国的多面手。


但最终,燕国从哪涨起来,还跌到哪儿去,责任在他。


不过,这都没关系了。历史已经进入了巨大的惯性轨道,乐毅伐齐,永久性削弱了齐国,说起来,也是促进了历史进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