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伐齐,为何迟迟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城池?这四个原因不得不提

乐毅伐齐,为何迟迟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城池?这四个原因不得不提

战国,是一个格局瞬息万变的时期。当时的秦、齐、楚并称为三大强国。这个格局并没有维持多久,

齐国在吞并宋国后,实力大涨,一下子就变成了大家讨伐的对象。

乐毅伐齐,为何迟迟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城池?这四个原因不得不提

公元284年,燕国昭王派乐毅联合秦国、韩国、赵国、魏国共同讨伐齐国,并乐毅拜为上将军,乐毅有勇有谋,接连攻克了齐国的数座城池,直接占领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但是奇怪的是,燕国一路高歌攻到了都城,但是剩下的两个城池即墨和莒却迟迟打不下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里我说一下我的几个看法。

乐毅伐齐,为何迟迟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城池?这四个原因不得不提

第一,燕国本身实力在战国时期就不是很强,和齐国的实力相差也不是一星半点儿。为什么能攻下齐国的城池呢?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出其不意,其实也是类似于二战中的闪电战,等敌人反应过来了,我们也已经攻到都城,什么都晚了。但是在最后的两座城池,百姓和部队都做好了充足准备,而且逼到绝境破釜沉舟的决心,奋力抵抗外来者的进攻。毕竟如果被攻下,齐国就不复存在,他们的家园也就被彻底毁灭了。对于燕国来说,本来就实力比较弱,打了这么久的仗,就算一直打胜仗,军队也是有伤亡的,国弱人少这兵力也供应不上,越往齐国深入,这军队的粮草问题也没办法解决。

乐毅伐齐,为何迟迟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城池?这四个原因不得不提

第二,其实当时战国时期的局面,每个国家都是相互牵制的,是战国七雄互相博弈的局面。首先燕国本身的问题,他国小势弱,虽然把齐国攻下来了,但是攻城容易守城难,而且是你刚打下来的地方,百姓对你肯定是不服的,就要派更多的人来管理,再加上之前战争损失的人员,燕国现在需要的更多的是休养生息。如此内忧外患,齐国一定是处理不了的。

乐毅伐齐,为何迟迟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城池?这四个原因不得不提

第三就是外力的因素了,燕国把齐国攻下,没有能力去守护,自然会有很多人看上这块肥肉。苟延残喘的韩国和魏国肯定是不会出头了,就剩下距离齐国比较近的赵国和楚国了,这么一来,赵、楚的实力就会随之增长,那本来强大的秦国就不高兴了。或许在乐毅攻下齐国最后城池的时候,秦国就会出兵帮助齐国,甚至帮助他们复国。其实也是后期秦采取的一个政策远交近攻,在这点上想必大家都很是清楚。

乐毅伐齐,为何迟迟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城池?这四个原因不得不提

第四就是对乐毅自己来说,历史上功高盖主的人数不胜数,被这些人拉下皇位的皇帝也是可以数的出来。虽然现在燕昭王对他非常信任,但保不准以后会对他怀疑和猜忌,尤其是燕昭王已经年迈,一旦去世,新君一定会将他定为最大威胁。

而且齐国剩下的最后两座城池,虽然不是都城,但是一直是齐国的重镇,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充足的兵力,攻下城池不会像之前那么简单,而且城池内还有田单守城,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最后乐毅在纠结中选择了放弃攻城。说句题外话,后来乐毅果然被撤职,投奔了赵国,田单趁机复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