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通吃所有的付费新闻,真的很难实现吗?

慢山日常喜欢看新闻琢磨新闻,好的新闻的网站包括经济观察报,凤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 财新周刊,华尔街日报,南华早报,Reveal News, Politico,The Nation, The Athletic,Axios,Real Vision 等等等等,这里面大多数得付费。每个月在看了1-4篇免费的文章之后就需要包月或者包年订阅。一共里里外外加起来每个月光订阅报刊杂志的费用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了。

一键通吃所有的付费新闻,真的很难实现吗?


大多数时候也只能咬着牙交了,要不然也真没有什么其他好的办法;其实也是有一些山寨的资源的,可以免费或者便宜很多的看这些资料,但是操作下载等太费劲,多数也不能在手机上方便的看,慢山用了一段时间后也就放弃了,现在在这里可以不囊括在讨论范围之内。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消费者的痛点,不仅我有这个问题,大多数的人都有,很多在金融咨询行业任职的朋友有彭博终端,万得,Nexus之类的集成新闻的服务提供商,但是对于广大的从业外的民众来讲,想大量看高质量的新闻的花费还是很可观的。这样,聪明勤奋的创业者们其实早就把这个问题考虑到了。Blendle,Beacon Reader,Inkle,包括Apple News+,等等公司的产品,可以列举很多这样的创业例子,但无一例外都保持低调,或者直接失败了。

今天来慢山来和大家讨论讨论为什么。我更多是作为一个用户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如果有媒体的从业人员说说想法,欢迎讨论。

19年3月,苹果News+产品正式推出。读者可以以每个月10美元左右的价格看上百种杂志的文章,其中不乏口碑相当不错的The New Yorker,the Atlantic,国家地理这样的高质量杂志,慢山也很动心。但是,在报纸种类中只能看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日报中的非常少许的被挑出来的文章。30分钟的发布会,主讲人在台上基本避重就轻,关于不能怎么看报纸的事情一笔带过。这个可能是netflix for news这个模式,最新的最高调的一次尴尬露面。

一键通吃所有的付费新闻,真的很难实现吗?

这个问题要从新闻出版商的角度讲,我是这么理解。不参与的理由大概包括这么3点:

  1. 第一大点:新闻出版商在于一个集合平台合作后,他就不可能再从其他途径收钱了,读者在平台上交了一个钱之后,就不可能再在出版商自己的网站上再交一分钱了。那出版商未来基本上创收的事情全权交到了这个集合平台的手上。比如一个出版商本来的读者是一个月1万个,每个人收10美元,那一个月的收入就是10万美元,如果出版商参与了这个平台,这个平台卖给了100万个读者,每个客户分给出版商1毛钱,那出版商的收入可以跟以前打平。那么出版商在面对到底在自己的网站上卖,还是在平台卖,这两个选择时,最终收入高低的决定来自于两点:1. 在这个平台上付费的读者到底有多少 2.每个客户缴费后,平台能分出版商多少钱。
    1. 第二点比较重要:作为读者,一个月交10美元,比如可以读200家的新闻,那我们这200家和平台怎么分读者交的那10块钱。苹果在苹果News这个平台中会拿走50%的收入,也就是说200家媒体分剩下的5块钱。那我们这200家媒体怎么分这个5块钱呢? 如果按点击率来算,点击率高的报刊得到的酬报越多, 这会造成之前跟youtube的那个情况,有很多clickbait那种低质量的文章出现,这个是高大上媒体不能接受的,这会毁了他们的品牌。如果按阅读时长来算,会比点击率那种稍微好点,也就是跟youtube现在这种算法一样,那么会造成另一个不良动机,文章作者会把文章搞的又臭又长,其实现在很多的文章已经很长了。这也是为什么类似于axios这样的,写短小精悍文章,这样的媒体创业公司会出现。众多小的纯地方性的报刊也确实写不了那么长的文章,没有素材,那他们的收入怎么算。这是第一个问题。

  1. 第二个大点:新闻制作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等,是要一直不停的付出成本的。一个十年以前的电影,到现在还可以再卖版权,也有人看,比如Netflix上观看人数最多的其实是老友记。那是一个一本万利的行业。新闻不是,每个月都要出新的文章,每个月都要花钱雇佣记者,付工资,付他们的出差费用等。那么我每个月都得指着那分到的10美元里面的一点点,那是绝对不够的,因为我每个月都有新的成本。

  1. 第三大点:出版社的心态。他觉得他加入一个汇总平台,那个平台就变成了出版社,而他变成了初稿的。相当于他从出版社变成了记者。Blendle2019年转型,荷兰NRC随即决定停止和blendle的合作,当时NRC接受采访时,这种心态清晰的流露出来。

而面对这种出版社不配合,但消费者的痛点还那么明显,夹在中间的创业者就开始琢磨了,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可以让两边都接受的。有,那就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收钱,比如一篇0.15美元,这样消费者也不用为了1,2篇想看的文章非得花10块包月。

一键通吃所有的付费新闻,真的很难实现吗?

Blendle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创业公司例子。Blendle是个荷兰公司,2013成立,成立之初主打的商业模式就是按文章付费,随后扩展到美国市场,投资人名单很高调,包括纽约时报都为其投资扛大旗。但是2019年即宣布放弃按每篇付费这个模式,改为Netflix for news这个模式。其实慢山现在在Blendle APP上还是可以按每篇付费那么看,服务其实也并没有停止,但是关于这个已经在媒体上看不到他的什么新闻了。有意思的是,如果你点开一篇新闻后,也即付费后,如果你不喜欢,还可以退。其实人家数据跑下来,发现要求退款的客户其实也并不多,在10%左右,可见能踏踏实实付费读新闻的消费者还是一帮挺靠谱的人的。

这个模式其实很尴尬,对于出版社来说,你就是他的一个distribution平台。他会利用你reach到一些那些他reach不到的客户,比如另外一个地理区域的客户,或者那些不是特别硬核,不愿意花包月订阅费用付费看的用户。事实证明,这帮用户群体对于出版社来讲其实是一个很小的一帮人。比如,NRC只通过Blendle这个平台为自己多卖了20万欧元的文章,这相当于400个包月付费的客户,相比之下,当年NRC有241000个包月客户。所以当blendle 2019年说要改为平台模式的时候,NRC毅然决然的决绝了,很容易理解,他加入你这个平台岂不是丢了西瓜捡到芝麻吗。


一键通吃所有的付费新闻,真的很难实现吗?


另外一种模式是众筹模式,前仆后继的有Contributoria,byline,uncoverage,spot.us, beacon等等等等这些公司,但无一例外,开了3-4年后全都倒下了。这种模式下,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一片一片的来订阅新闻,而不用花大价钱去包月订阅,这点跟blendle哪种模式有一定相似的地方。其中这类里多数公司的模式很类似,都是就是提供一个平台,up主即内容提供者所出的内容的质量他们并不把关,这后来引起了付费者的很多不满。但这不是引发最后公司倒闭的最终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入不敷出。

我觉得做的最成功的还是 beacon 这家。Beacon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内容把关的重要性,主编这个作为一个报刊来讲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不能丢弃的,而beacon又不想自己承担一个庞大记者团队的费用,所以beacon选择和美国多家大型良心报刊合作,比如Texas tribune这种非营利性,追逐高质量文章的报刊合作。beacon的倒下,是慢山感到非常非常遗憾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