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京剧《搜孤救孤》谈京剧余派艺术

《搜孤救孤》是传统剧目《八义图》的其中一折。

《搜孤救孤》本是小戏,但直至现在,却成为京剧余派代表性剧目。根据资料记载,三十年代,高庆奎演过此全本戏。但《搜孤救孤》却是保存最多,学唱最广的一折。五十年代,北京京剧团由马连良改编上演《赵氏孤儿》,其基础依旧是《搜孤救孤》。

《八义图》起源于南戏,又叫《八义记》,在南宋初年就已经流传开来。当然,据吴小如先生所著文章,《八义图》也可能来自北方杂剧。但无论是杂剧还是南戏,可以明确的是“程婴”都不是主角,而是第一配角,相当于硬里子老生。但此剧流传至今,“程婴”却成为主角儿,这和《搜孤救孤》这出戏有着莫大的关系。

由京剧《搜孤救孤》谈京剧余派艺术

《搜孤救孤》这出传统折子戏,有着极其特殊的艺术特色。所留录音中,孟小冬的实况转播亦能表现。共四场,定计、舍子、大堂、法场。虽然戏很短,但是情节很完整。矛盾高潮迭起,完全符合戏剧的表现手法。在第二场舍子中,这是极其考验演员的一段戏。因为情感细节拿捏不准,但是人物却是复杂的,如果表现不出人物,可以说是索然无味。

程婴为了保全忠烈,和公孙杵臼两人,一人舍命,一人舍子。但程妻不肯,试想一下,中年得子,却要忍痛割爱,常人定是无法承受。但程婴却与程妻吵闹,非要舍子,最后连哄带抢将独生子送出。其心情不言而喻,那种悲伤沉痛,但情为大义的内心要表现出来,着实不易。

由京剧《搜孤救孤》谈京剧余派艺术

这里想到李蔷华(程派青衣)的访谈,李老说,当年孟小冬演出《搜孤救孤》,自己虽然十几岁,但却能感受到其人物的表现,尤其是舍子后,“程婴”的那种表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侧幕下,连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等名家们都屏息聆听,完全沉浸其中。到了法场一折,全剧的情感全都由唱腔所体现,当然,这也是京剧独特的表现手法。由此观来,前面定计、舍子即可为法场作为铺垫,也可作为单独的人物表现。

程婴是主角,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想出彩,必须做到:每一句唱必须精彩动人,每一句念白必须深入人心,每一个身段动作必须干净利落。要由人物,即“程婴”紧紧抓住观众。公孙杵臼是次要人物,也就是里子老生,但他也有很多唱。第一场开场,公孙杵臼出,念定场诗。法场一段唱闷帘导板,然后回龙原板。其实公孙杵臼也可当作主角,他的唱段模式也是完全按照主角来的,尤其在第三场,人物表现很突出。但经过几代演员的修改革新,公孙杵臼完全成为了一个硬里子,他的唱段也都是避开“程婴”的。

由京剧《搜孤救孤》谈京剧余派艺术

余叔岩、张伯驹

孟小冬是余派最佳传人,她所留《搜孤救孤》录音,是很珍贵的!她将余派的韵味、神采完全的表现了出来。据我所知,谭派也有此戏,本来如此,余取法于谭,但谭派的《搜孤救孤》却没有余派的“精致”,所以余派《搜孤救孤》能流传至此。根据朱家溍先生所说,他自己就和言菊朋本人学过《搜孤》,但他深感言派《搜孤》没有余派的精彩,吴小如先生也曾回忆,自己和夏山楼主学过老谭派的《搜孤救孤》,也是较为粗糙。所以,诸多先生,非常推崇余派,余叔岩本人对戏就近乎苛刻,每一段唱,每一个身段动作也都经过再三考量。

由京剧《搜孤救孤》谈京剧余派艺术

夏山楼主

余派《搜孤》,在余叔岩的传人中,孟小冬最得真传,也可以说,她演的最好。另外,杨宝森也有演出,但杨宝森的演唱与孟小冬不尽相同,甚至很有出入,实为学其余叔岩早期演唱风格。贯大元先生是受过余叔岩亲灸的。余曾在天津演此戏,但许久不演,一些地方模糊不清,特请贯先生前去天津帮助自己“恢复恢复”,后余叔岩将此戏抠了一遍传授给贯大元。另一位京剧演员陈大濩,也是一位较好的余派演员,他学的余派戏皆来自刘曾复先生(吴小如先生亲述)。张文涓《搜孤救孤》这出戏是学习张伯驹,走的也是余叔岩早期的路子。孟小冬所演《搜孤救孤》是余叔岩晚年加工而成,精致完整,其艺术、表现张力皆为上乘。所以,所留尽全资料里,唯孟氏之最。

由京剧《搜孤救孤》谈京剧余派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