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辩题引热议,有多少人活成了现实版的“苏明成”?

最近,综艺节目《奇葩说》又出新辩题:毕业后生活拮据,父母愿意让你啃老,该不该啃?正反方战况激烈,在网上也引发了一轮热烈讨论。

网友“王宁”说,自己第一份工作月薪2300元,每个月最后那几天都是算着每顿饭钱过日子,但也绝不“啃老”。“父母养你到18岁,没有义务再养你吃住。”

网友“天涯共此时20141112”也觉得,父母扶养我们长大不容易,既然长大了,就要学会独立。

网友“习习酱”甚至吐槽道:“父母还没让你养老,还好意思去啃老啦?”

“有多少说着不啃的最后都啃了?”网友“Liu”提出疑问。调查发现,除了4.7%的受访者尚未毕业,五成的受访者表示刚毕业时没有向父母寻求过经济上的支持,但也有45.3%的受访者表示有过。

《奇葩说》辩题引热议,有多少人活成了现实版的“苏明成”?

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大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啃老”的定义也在变化,有些行为只能被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帮助,一家人不用计较太多。

这种变相的“啃老”,就像《都挺好》中的苏明成一样。而在我们身边,啃得理所应当,啃得趾高气扬的,何止苏明成这一个。所有人在骂他花光父母血汗钱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活成了苏明成式的“啃老族”?

《奇葩说》辩题引热议,有多少人活成了现实版的“苏明成”?

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父母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及不计付出的本能,让啃老这件事变成了对爱的曲解,也让许多父母和子女之间变得愈发疏离。

01 每一对教育失败的父母背后,都有一个爱啃老的子女。

前几天,远房的姨妈突然打电话过来,说表弟要结婚,邀请我们一家下周去参加婚礼。

提起我这个表弟,身材高大,长相帅气,仗着家庭条件优越,上学一直浑浑噩噩,大专毕业后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执意要去创业。几年下来,股市、餐饮、甚至网店、微商,他都体验了个遍,钱没赚到分毫,反倒把一个原本富足的家,搞得负债累累,还欠了一大圈亲戚朋友的钱。

后来,听说他谈了一个女朋友,俩人又都没工作,家里人没办法,只能托关系找了一份工作,才安顿好结了婚。遇上这样不争气的儿子,几年间,父母俩也苍老了许多。

本以为要“养儿防老”,没想到最后还要“养儿到老”。每一对教育失败的父母背后,都有一个爱啃老的子女。

面对儿子的无所作为,姨妈却将所有的罪责怪到了自己头上,认为全是自己娇惯、包办养成的祸。但是,在面对母亲的自责时,早已成年的孩子却依旧享受着这样的“溺爱”,丝毫没有主动担负起家庭责任的意识。

《奇葩说》辩题引热议,有多少人活成了现实版的“苏明成”?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认为:很多中国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关系,边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环。关怀和偏爱也许有错,可是母爱没有错,生你养你没错,可是啃老度日却是大错特错。

如果将啃老的罪全部推给原生家庭,这显然也是错的。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不可逆的,但是后天的认知能力却是必备的。没有独立自主性,即便拥有再高的学历,也无法获得做人应有的尊重和自信。

一个人只有先成为自己,才能更好的行使他的权利和义务。

02 别让你的自私,成为在爱里变现的卑劣手段。

如果说有的啃老是因为懒惰所致,那么还有一种啃老就体现出了人性里的劣性。

在短片《香港人买房有多拼》中,当戴眼镜的“105%姐”Macy出现时,相信所有人被震惊到了。

《奇葩说》辩题引热议,有多少人活成了现实版的“苏明成”?

在采访时的谈笑风生中,她细数了自己如何通过啃老来实现的买房梦想,不用补贴家用一分钱、吃住也全在家里,自己的工资用来买股票理财。

当然,即便她成功买房后后,含辛茹苦的父母依然无法拥有房子的一丁点产权。而她真正在乎的,不是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她唯一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房。节目中,我们很难发现她有丝毫的羞耻心,有的只是满眼对自我的肯定和赞赏。

当亲情逃避了责任和义务,变成一种毫无界限的勒索时,那么在你身边的人,是否依然会爱你如初,还是只感受到了你的冷漠和自私?

父母能为你倾其所有,并不代表就得承担你所有生活的重担。真正的亲密关系既要有相互间的关爱和沟通,更需要有着彼此间的自由和独立。

不可否认,在如今房价攀升的今天,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讲,买房真的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就可以肆无忌惮的选择啃老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需要维护的内心序列。

但是,亲情不应该成为变现的手段,也更不应该成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借口。一味地绑架亲情,不仅不是爱的方式,反而透露出自私的本性,让父母既无奈又伤了心。

03 面对“陪伴式”啃老,父母真正欠缺的是什么?

在《都挺好》中,苏明成的啃老有个特点,大哥身在国外,妹妹和家里有矛盾,他们都无法陪伴父母在身边。于是,他便成为了那个必须要担负起养老责任的子女。

可是,赡养老人必须要啃老吗?父母在乎的不是子女啃不啃老,他们真正欠缺的是子女的陪伴。对于他们来讲,即便花光养老钱,也要留儿子在身边,这种情感上的依附,比金钱物质来得更为强烈。

但是,不啃老应该是子女的底线,更不能将关怀和陪伴,美化成赡养义务的道德优越感。面对无限付出的父母,不懂拒绝的子女,本质上就是在“啃老”。不论是照单全收或者不及时归还,都是在谋取父母给予时的快感,却放弃了本该应有的独立意识。

《奇葩说》辩题引热议,有多少人活成了现实版的“苏明成”?

如果说成年前父母的教育是失败的,那么成年后,不去努力回报付出,依仗着父母的宠爱,也是作为子女的失败。

这种牺牲自己生活质量来换取儿子陪伴的父母,无疑是可悲的。可是,依然无动于衷、安享幸福的苏明成,更是让人可气。

陪伴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用理解和尊重换回对父母的爱。养育,本就是一场人生旅程中爱的交换。每个人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无论怎样,亲情的羁绊是最让我们挂心的。

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苏明成式”啃老的人,还有更多“苏明哲式”的子女。他们常年漂泊在外打拼,父母,成为了记忆里的一张张画像,一句句叮咛,一声声牵挂,也是藏在每个人心中最深处的感动。

《奇葩说》辩题引热议,有多少人活成了现实版的“苏明成”?

除了物质和金钱,父母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慰藉,子女的关心与爱护才是他们真正欠缺的。如果可以,尽可能多的陪陪父母,多打打电话,多听他们说说话,即使不能陪伴左右,那份不变的关爱,依然留存在彼此心间,陪我们走完漫长的人生之路。

每个人都会老去,别让老人成为子女倚靠的摇钱树,也别因为利益纷争让老人的晚年增添了一份凄惨和悲凉。别让啃老这件事,既损了父母的利,又伤了父母的心。

作为子女,我们真正要守住的,不是多少的财富,而是那个永远爱我们的人,不论他们是否老去,都应该值得我们去用心对待。


关注 ,为你写下世间所有的爱与温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