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修覺山是新津城東南五水匯流處的一座小山,位於滾滾東流的岷江西側,它表面其貌不揚,實際上卻具有極為燦爛的歷史文化背景,它是一座風光獨具的神秘山峰,一座在古代名氣很大的天府文化名山。明末崇禎六年(1633),出了個墨繪齋刻本《中國名山錄》,入選此書的天下名山僅僅只有50座,把黃山、九華山、峨嵋山、青城山、衡嶽、匡廬、嵩山、泰山、武當、華嶽、武夷山等天下名山一網打盡,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修覺山——這座大江畔的小山丘竟然位列第45位,排在青城山、岳陽、點蒼山之上。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清·嘉慶年間新津十二景之七《修覺詩碑》

文化名山 輝煌燦爛

修覺山為何具有如此之高的歷史文化地位呢?

首先,是地異。在五水匯流處的大江邊,千仞峭崖拔地而起,修覺山奇特的地貌,註定了遷客騷人必然為之怦然心動。

其次,是地勝。修覺山風景絕美,古蹟昭彰。那時,隔河相望的天社山諸峰,樹綠山青,剎觀錯落。修覺山雖方圓不足兩裡,卻聳立著四廟一亭:半山腰的白觀音(實為白觀音廟,俗稱白觀音),山頂的修覺寺,修覺寺右側不遠的寶華寺,修覺寺左後山巔的玉皇觀(雪峰觀),以及翼然於絕壁之巔的紀勝亭。其間,絕壁、古柏、靈泉、白塔、詩碑、巖刻、殿宇、竹樹交相輝映,景緻變化紛呈。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清·嘉慶年間新津十二景之八《寶華鍾梵》

修覺寺前有參天唐柏兩株分列左右,樹後各有古井一口,左右二井相通,春夏汲東井,秋冬汲西井,如此則井水清涼甘冽,反之則渾濁苦澀,故號靈泉。古井之後,有二座高達七八米的唐時密簷式白色磚石塔,分列寺前。再配上寺前石階、石徑,景觀奇異。前人把修覺寺全景喻為“臥龍戲水”,說得有眉有眼。瞧,修覺寺的數重殿宇為龍身,唐塔為龍角,古井、石階、唐柏,便順理成章分別象形為龍眼、龍鼻、龍鬚,通往山下的石徑路為龍舌,龍舌凌江作戲水狀。此處古蹟雖已湮滅,對此鄉愁,邑人卻至今眷戀不忘,每念及此,無不津津樂道,如數家珍。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當代新津畫家周國雄《修覺山》

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位少習經史、博學多聞的高僧神秀,雲遊至新津修覺山結廬,創建了修覺寺。50歲時,他到蘄州雙峰山東山寺,拜謁禪宗五祖弘忍求法。弘忍圓寂,神秀成為禪宗六祖漸悟法門的北宗創始人。多年後,成了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亂前來遊覽的駐蹕之地,時間應該是天寶十六年(758)。明《蜀中名勝記》引前代《志》有明確的記載:新津“縣南一里,修覺山,神秀禪師結廬於此,唐明皇駐蹕,為題修覺山三字。”唐玄宗所書的“修覺山”三字,刻於佛殿左邊山岩上,至今“修”字仍隱約可見。對此,鍾惺《修覺山記》有載:“明皇書嵌佛殿右側巖壁上,字方廣二三尺,一字各專一石,飛翥沉著,且甚完好。予入蜀所見唐碑,獨此耳。”修覺寺原名四安寺,因明皇題寫“修覺山”名,而更名為修覺寺。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清·嘉慶年間新津十二景之六《 南港晚漁》

此後,詩聖杜甫、“小李白”陸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田園詩人”范成大,明代散文家鍾惺等文化名人,在修覺山上,在山青水秀的新津,流連忘返,留下了傳世的佳作名篇。名家們抒寫的其中一些篇章,歷代的詩文選本還一選再選。

杜甫曾四遊新津,寫下了8首讚美修覺山及新津風光的詩篇傳世,詩聖客居草堂期間共留下23首詩,寫新津的即佔8首,可見他對新津有多麼喜愛了。一生愁苦的杜甫,卻留下了“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等明媚溫暖的詩句。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明代《中國名山錄》修覺山圖

從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四年(1177)的5年間,陸游曾數次來新津,有時是履行副州官之職視察通濟堰歲修工程,有時是遊歷,有時是陪友人,詩人也為後人留下了8首寫新津的詩,其中竟有4首是寫修覺山的,可見修覺山在當時遷客騷人心目中的地位了。尤其是描寫修覺山的“白塔映朱閣,間見青林間”的經典名句,成為今人追憶修覺山的精神寄託。

范成大是南宋時期名氣最大的詩人之一,他在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期間,為後人留下了兩首有關新津的詩。“遙知新津宿,夢魂亦清麗”,他對新津的喜愛躍然於紙上。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風華正茂的蘇軾、蘇轍兄弟寓居修覺山寶華寺,讀書吟詩,尋幽訪勝。在修覺寺和寶華寺,分別有東坡讀書亭和東坡洗墨池紀念蘇軾的遊蹤。蘇轍留下的《紀勝亭》詩影響極其深遠,蘇轍的《紀勝亭》詩引來後世和詩者無數,形成了一種綿延千載的“紀勝亭熱”文化現象。“未省岳陽何似此,應須仔細問南公”,末二句竟然把紀勝亭與名揚天下的岳陽樓相提並論,讓後世的新津人好生自豪。

晚明文學流派竟陵派的開創者鍾惺,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十月間以奉節使臣的身份出使成都,途經新津。它被修覺山的雄奇美麗深深吸引,寫下了一篇被後世一再再版的美文《修覺山記》。新津的這座修覺山,隨著鍾惺《修覺山記》的傳佈,而愈加馳名海內。

這些名人因其詩文中多次吟詠或涉及修覺山,竟使大江畔的這座小山丘不僅躋身《中國名山錄》,更成為中國文學史燦爛星空中閃爍的明星,現實的修覺山雖已微不足道,但文化意義上的修覺山卻光照日月,永垂不朽。

開鑿修覺山是新津縣建縣的前提。從前,修覺山崖峭坡陡,直插南河,阻絕交通。《華陽國志》載: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太守南陽李嚴乃鑿天社山(具體開鑿的這段山體正是修覺山),循江通車道”。修覺山被鑿通以後,在其山腳下游很快形成一個溝通成都平原與眉嘉平原的新渡口。因新渡口日益繁盛,341年後,朝廷決定設立新津縣。

斗轉星移,歲月悠悠,曾經風流了1200多年的修覺山,到了21世紀的今天早已是面目全非,山上的一切名勝古蹟(除一塊石碑外)早已蕩然無存。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新津南河浮橋舊景(修覺山殘垣)

破冰之旅 可歌可喜

修覺山輝煌的歷史與慘不忍睹的現狀,令人揪心,令人哀嘆。修覺山的原貌究竟要不要恢復,一直是一個既沉重又敏感的話題。尤其是幾年前將佔據修覺山的五津中學搬遷以後,老百姓的願望更為迫切。我們是繼續任其荒涼,端著金飯碗討口,還是知難而進,義無反顧地讓天府文化名山重輝?二十多年來的歷任縣領導無一不猶豫不決,感到左右為難。

猶豫啊,猶豫!不在猶豫中爆發,就在猶豫中滅亡!

終於有一個人站了出來,聲稱要搞修覺山文化節,他就是邱海翔。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新津龍舟協會會長.邱海翔

第十屆縣政協委員,海翔酒窖老闆,縣電商協會、縣龍舟協會會長,一個熱愛新津歷史文化、很有策劃創意能力的性情中人。多年前,本人寫過一篇2萬多字的文化大散文《一山飛峙大江邊》,對修覺山的歷史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掃描,凡是看過我這篇文章的人,無不對修覺山曾經的輝煌和蕩然無存感嘆唏噓。邱海翔作為性情中人自然也難逃此劫,他看了我寫的這篇文章,被弄得心潮起伏,夜不能寐。他興奮地意識到,修覺山三個字其實是一塊金字招牌,把它用於創意文化產業,完全可以爆發出難以估量的巨大能量。於是,他決定舉辦修覺山文化節,通過人們依依不捨的鄉愁,點燃人們埋藏在心中的對這座古代天府文化名山的記憶。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修覺山現狀

在得到了有關部門的理解支持下,他作好了思想準備。豈料新津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修覺山情結,他的知音並不少,新津龍舟協會會員們、新津民間文藝家協會、新津西蜀花煜女子書畫院、佳輝津典、大氣層科技等都與他一拍即合,願意與他一起籌備文化節。於是,二月初二的前兩天,10頁長的微信邀請函便發向各位貴賓,其函一曰:

2017首屆新津修覺山文化節\\天府龍脈修覺山·龍舟之鄉新津縣\\公元2017丁酉雞年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二月初二龍抬頭,金雞啼曉,萬象更新。天府之國龍的故鄉,祭祀天地感恩先祖。為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於2017年2月27日,在新津南河·龍舟觀禮平臺舉行“2017首屆修覺山文化節”。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日出東方,猶如龍戲珠修覺山文化節二月二龍抬頭“龍珠”升起“吉祥安泰、天降祥瑞”

只有一個多月的籌備,時間如此倉促,首屆修覺山文化節居然屆時登場。於是,龍舟觀禮平臺搭起了舞臺,安裝了專業音響,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在靠南河一側,還排列著九隻活靈活現的彩繪龍頭。身著漢裝的主持人莊嚴肅穆,語音鏗鏘,朗讀著祭祀天地先祖的祭祀祠;一群身著漢裝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女在舞臺上漫步,模擬著在修覺山頭踏青的心曠神怡;草根藝術家們演出的話劇《望娘灘的傳說》,把流傳在新津的聶龍由人化龍的故事演繹得分外感人;女子龍燈隊的雙龍對舞嬉戲,場面熱烈奔放,舞藝嫻熟,令人振奮。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望娘灘》傳說發生地,新津民間藝人再現“吞珠化龍”

最後的重頭戲是畫龍點睛,在二月二龍抬頭的今天被點睛,自然是討得了吉祥的彩頭。當彩筆從龍眼點過,周圍便發出一片歡呼。而尾聲則是暢遊南河,貴賓們坐在仿古機動船上,都自然地朝著修覺山的方向遙望,內心不禁湧起了一股暖流:啊!修覺山,神秘的山,神聖的山,當代的新津人決不會任你荒涼!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畫龍點睛

首屆修覺山文化節圓滿落幕了。從此以後,新津人將會慢慢習慣,年年歲歲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都會有修覺山文化節讓人寄託鄉愁。但是我們不應該忘掉一個人,一個名叫邱海翔的人,正是他,開創了尊崇修覺山的的破冰之旅。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我為修覺山文化節點個贊》

吟誦修覺,歌舞新津,盛世中華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四川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成都市第2屆文聯委員、成都市作家協會理事,現任新津縣文聯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