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公子之張伯駒

張伯駒(1898年—1982年),系張錦芳之子,後過繼給伯父直隸都督張鎮芳。字家騏,號叢碧,別號遊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愛國民主人士,中國第一大收藏家。其父張鎮芳不論在前清還是在民國,都是炙手可熱的人物,系鹽業銀行最大股東,因此張伯駒屬於典型的“富二代”。

張伯駒自幼聰慧,7歲入私塾,9歲就通音律詩詞,享有“神童”之譽。尤其鑑賞方面的能力特別厲害,對古董、古玩、京劇研究、詩詞格律、繪畫各方面都特別精通,是集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戲曲藝術研究家於一身的文化奇人。其父先後在清朝、中華民國、袁世凱稱帝后的政權中為官, 姑姑嫁給了袁世凱的哥哥。

民國四公子之張伯駒

張伯駒先生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從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曾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上陽臺貼》等等,經他手收藏的中國曆代頂級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

由於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他看的書多得難以勝數,紮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藝的文化底蘊。他天資聰穎,利用一切閒暇時間,寫下了大量古體詩詞和音韻、戲曲論著,主要著作有《叢碧詞》、《春遊詞》、《秦遊詞》、《霧中詞》、《無名詞》、《續斷詞》、《氍毹紀夢詩》、《氍毹紀夢詩注》、《洪憲紀事詩注》、《亂彈音韻輯要》、《叢碧書畫錄》、《素月樓聯語》等。另外,張伯駒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研究,造詣頗深,著有《中國書法》一書;他本人亦擅長書法,其書法源學王羲之《十七帖》,晚年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用筆飄逸,如春蠶吐絲,被人稱為“鳥羽體”。

民國四公子之張伯駒

為繼承和發展中國古典藝術,建國初期,張伯駒創辦北京古琴研究會、京劇基本藝術研究社、中國書法研究社、詩詞研究社,直至臨終前,還對中國韻文學會籌備事宜念念不忘。

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

張伯駒最了不起的貢獻是散盡家財收購國寶,在1956年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等八幅書法,無償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對於政府獎勵的20萬元,張伯駒婉言謝絕,他說:“我看的東西和收藏的東西相當多,跟過眼雲煙一樣,但是這些東西不一定要永遠保留在我這裡,我可以捐出來,使這件寶物永遠保存在我們的國土上。”這八件字畫,據說其價值比故宮其餘所有字畫的總價值還要高。

民國四公子之張伯駒

張伯駒的朋友都是來自於不同的領域,比如:著名的京劇大師餘叔巖和著名畫家張大千等人,他們因為有著相同的愛好而結交,之後便成為了好友。此外,他還與元帥陳毅有著深厚的友誼。

2009年3月,在第十一屆二次全國政協會議上,中國社科院劉慶柱等12位全國科技文化界委員,提交了一份相關提案。提案中說,張伯駒是我國近現代的文化名人。在國難當頭時期,他為了避免國寶流失,不惜傾家蕩產,用良知捍衛和保護了我國的文化遺產;“西安事變”期間,他敦促張學良將軍逼蔣聯共抗日;解放前夕,張伯駒積極協助地下党進行和平解放北平談判。解放後,張伯駒沒有將118件國寶留給子女,而是無償捐獻給了國家。提案建議,在張伯駒的故鄉修建一座紀念館或藝術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1年6月19日,張伯駒潘素故居紀念館正式揭牌,紀念館位於北京什剎海後海南沿26號的張伯駒故居內。

民國四公子之張伯駒

張伯駒潘素北京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