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這是後浪的時代,但僅限於精英?

想必這兩天,大家都被這條視頻刷屏了。

不可否認,這是一場激動人心的演講。裡面有許多戳人的文案,經由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老師的精彩演繹,引發了很多年輕人的共鳴,特別是在這個青年節的日子裡。

《後浪》:這是後浪的時代,但僅限於精英?

比如:

“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

“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

“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心裡有火,眼中有光。”

“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這盛世,如你所願。

壹寶同樣喜歡這部短片,初看時熱血澎湃,突然有了一種”向天再借五百年“的衝動。而且,當中提到的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在過去,甚至直到現在,都有相當一部分的“前浪”,看不慣後浪的一切,試圖從根本上否定“後浪”。

比如,過去前浪稱呼80後為“垮掉的一代”,90後是“腦殘的一代”,甚至開始擔憂起中國的未來。

然而事實證明,8090後逐漸在社會中承擔起了時代賦予的責任。

但是,視頻裡依然有讓人無法同意的地方。

《後浪》:這是後浪的時代,但僅限於精英?

這並非是我有意潑冷水,或者故作姿態的標新立異。我們可以看看自己,看看我們的周圍,你就會發現,《後浪》裡所描述的“青年”,其實是相當窄化的。

《後浪》裡選了很多的青年代表,他們多才多藝、涉獵廣泛,他們在全球各處風景名勝打卡,去出海探險,穿著漢服在戈壁彈奏,配合何冰老師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的演說,以及慷慨激昂的背景音樂,的確很衝擊人的觀感。但是,這些都不是一個普通青年能夠做到的。

《後浪》:這是後浪的時代,但僅限於精英?

對於大多數普通青年來說,他們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賣小哥,是混跡於北上廣的社畜,是深圳工廠裡兩班倒的廠妹,是在底層默默無聞的公務員……他們才是青年最大的組成部分。

他們或囿於高不可攀的房價,或是受困於家庭的桎梏,或是為現實磨平稜角選擇與柴米油鹽為伍,只能通過類似B站這樣的視頻門戶網站滿足一下自己的幻想。

《後浪》:這是後浪的時代,但僅限於精英?

無怪乎有人評論:

難道只有穿著燕尾服,捧著高腳杯才能稱作後浪嗎?

就在前不久,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就發佈了一則報告:6.5億的網民月收入不足5000,如果再加上非網民,中國居民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保守估計也要超過10億以上。社會圈層結構越來越固化,資源正逐漸向“前浪”集中,帶給“後浪”的是越來越艱難的發展路徑。

我們沒有機會,或者只能在很少的情況下,體驗視頻中的部分生活,更談不上“選擇的權利”,至於“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更是無從說起。

畢竟世界這麼大,能夠真正做到不迷茫,不焦慮的,極為少數。即使能夠“在童年不惑於自己的喜歡什麼”,終究有一天撞到生活的南牆,也很可能妥協。

B站的這部短片確實很好,作為廣告是沒有毛病的,在品牌效應上,它已經達成了刷屏級的傳播,甚至登上了央視的舞臺,但是,註定了只是少數人的宣言。

也許寫到這裡,你就會想啊,你們這些自媒體啊,本來好好的一件事情,非挑不好聽的說,販賣焦慮。

這不是在販賣焦慮,瞞天過海、逃避現實,並不能打開未來。不僅如此,瞭解生活本身的真相,更有利於我們建立於正確的生活態度,對自我的救贖。就像我最近看到的一段採訪:

《後浪》:這是後浪的時代,但僅限於精英?

有人問陳丹青:繪畫拯救了你,電影拯救了賈樟柯,那誰來拯救我們這些年輕人呢?

陳丹青首先否認了“誰來救救我”這種思維,這是一個奴才的思維。

接著他說道:什麼叫做救自己呢?就是忠於自己的感覺,認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煩,不要放棄,不要敷衍。

只有面對現實,忠於自己,不要去期待有人來救自己,也不要把希望寄託於僥倖,能把你從泥潭中一點點拽出來的,一點點奔向未來的,只能是你自己。

最後,讓我們用魯迅先生那段廣為人知的話來勉勵當下的青年: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後浪》:這是後浪的時代,但僅限於精英?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