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B站口中合格的“後浪”,有多難?

b站的演講,炸了朋友圈。

不管是前浪、後浪都在轉發,還是刷屏式的。

這一步營銷太厲害了。

五四青年節,一支致敬青年的演講視頻,一篇上代人對下代人的讚美,b站,把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引發了爆炸式的營銷效果。

我在我的課程裡分享,對一個群體的讚美,加上金句,很容易引發目標讀者高潮。

b站這個視頻,完美符合爆款內容的創作邏輯。

並不說這支視頻不好。

那麼多想要討好年輕人的視頻,都失敗了,這支有獨特之處:

真誠;

視角選的好,讓前浪讚美後浪,而不是後浪自吹自擂;

文案和視頻的節奏完美搭配,蕩氣迴腸;

你看,我還是沒有被感動,作為一個內容從業者,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個需要學習的經典案例。

所以,沒有轉發,只有收藏。

想成為B站口中合格的“後浪”,有多難?

我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

我們肯定不是前浪,在我們之前,還有上一輩人擋在前面,有權有勢有資源。

可是我也不算是後浪,看完這支視頻,我跟朋友說,感覺b站的讚美對象並不是我,

演講詞裡說,“很多人,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而我們,從小被灌輸的就是,高考改變命運,起早貪黑只做一件事,學習,根本沒有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以致於18歲之前,我只有一個夢想,考上名牌大學。

考上名牌之後幹什麼?不知道。

進入社會之後,我們才從象牙塔裡走出來,真正的活在這個世界上,才開始思考真正的生存命題。

所以,演講中提及的年輕人,是父輩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至少生活在中產層級家庭的新一代。

不是每一滴水都生活在大海。

還有很多渺小的水滴,在小溪,甚至陰溝裡。


我們也是被錘的一代。

在媒體上,我看到各種花式跪舔年輕人的宣傳,今天說他們有希望,明天說他們有理想,後天說他們有擔當。

但是這些對年輕人的諂媚,幾乎沒有引起什麼正面的評論。

起碼90後這一代人,都已經走入了真正的生活裡。

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幸運,找到了理想的事業,戰戰兢兢的打拼,踏踏實實的吃苦,已經很少有這樣的幻覺:我是世界的中心。

還有一部分年輕人不夠幸運,每天要為房子孩子票子發愁,要被老闆和客戶壓榨,幾乎貼著地皮生存著,老闆在朋友圈裡轉發一個:奔湧吧,後浪。

他們能信嗎?

年輕人真的缺乏安全感。

高曉松在前段時間,給武漢的年輕人寫信,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想成為B站口中合格的“後浪”,有多難?

詩和遠方的代言人高曉松,都覺得只有當了阿里高管才踏實,何況一般人?

我以前去大學講座,很愛問現場的同學這個問題:

你們是不是經常有這種感覺,明明什麼都沒有,但覺得自己將來什麼都會有?

這就是我沒有和世界交手之前,常有的幻覺。

王小波形容這種感覺: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他說,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

在這種致敬下一代的演講中,被讚的開心的,都是仍有幻覺的人,沒有和生活開始博弈的人。

而我們這些人,捱過生活的重錘,我們需要的勵志,是鬥爭、反抗,與不正確、不公平的鬥爭,對壓力和空虛的反抗。

我們的勵志,是夾縫中不滅的燈,是野火下燒不盡的草,是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驕傲。

不是這種,來自上一代人的盛讚。


浪潮,還是時代的浪潮。

改革開放,給50-60年代人的希望,那是個跑馬圈地的年代,劉曉慶曾這樣形容下海經商的感覺:彷彿是跑在一條沒有車的大路上。

那時候最重要的是勇氣,要敢從舊體制裡跳出來,擁抱不安全,才有機會站在浪潮之上。

70-80年代前後的人,大多是互聯網致富。

從1995年到1996年,互聯網世界進入了一個令人炫目的地震期,這股浪潮在中國,造就了第一批互聯網人。

1995年的春天,網易的丁磊辭職,同年4月,一個叫馬雲的31歲大學外語教師在浙江杭州創辦了“中國黃頁”網站。年底,已經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的張朝陽回到北京,開始做一個叫中國在線(China Online)的項目。

這些公司後來都成長為了互聯網巨頭,創始人們紛紛爬上了福布斯、胡潤榜單上。

90年代的我們,出生在互聯網時代,中國人的互聯網生活框架,已經被搭建好了。屬於我們的個人崛起的機會,叫做內容創業。

技術是一直在發展的,但是內容是稀缺的。

不管是李子柒還是李佳琦,都是這其中的代表。

作為個體,他們造不出一個淘寶和新浪,但是造的出一個ip。

不同的時代,個人崛起的方式不用

時代裹挾每個人往前走,沒有馬化騰,也有驢化滕。

但被選中的,一直是少數人,多數人都是追著浪潮跑,而不是造成浪潮。

浪潮就是這麼個東西,少數人的遊戲,多數人的命運。

在內容創業的時代,有人是創作者,演講視頻裡剪輯的那些影像,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有人是用戶、觀眾、粉絲。

b站的這個視頻,是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盛讚。

同時,也是浪潮之巔的人,想賺其他人的錢。

年輕人是不是很難取悅?

哈哈,是,就對了。

我周遭的大多數年輕人,甚至都很討厭後浪這個標籤。

任何被定義的行為,他們都不喜歡。

他們說,別教育我,別讚美我,別批評我,別鼓勵我。

他們說,讓我待著,做自己的。

他們或許改變不了世界,但是確實比上一代人,在更努力的做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