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南平市政和县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南平市政和县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南平市政和县

政和县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南平、宁德及浙江丽水三市结合部,东与寿宁、周宁,西与建阳,南与建瓯、屏南,北与松溪以及浙江省的庆元等7个县(市)相邻,面积1749平方公里,23万人口,辖4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31个村(居)委会,县城简称熊城。省道302、204、202、国道528线纵横穿越全境,宁德--武夷山、松溪--建瓯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东平黄垱交汇,有石屯坤口、杨源等落地互通,是闽东北与浙南的交通咽喉和物资集散地,建设中的衢宁铁路改变了政和没有铁路的历史,预计2020年9月通车。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南平市政和县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南平市政和县


山川雄秀,风景独具。鹫峰山脉横贯县域中部,地势东高西低,火山岩地貌为主,形成独特的高山、平原“二元”地理气候,年降雨量1590㎜,年平均气温18。4℃,特别是东部山区乡镇在海拔千米以上的连片面积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年平均气温仅13-14℃,被誉为“天然冷库”和“生态氧吧”。有洞宫山、佛子山两处省级风景名胜,杨源、稠岭、念山三个省旅游名村,以及锦屏古银矿遗址、宝岩十景、奖山风光、镇前、杨源鲤鱼溪等旅游胜地,是名符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县,是闽东北黄金旅游线路上的优质节点,正参选全省最佳旅游目的地。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南平市政和县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南平市政和县

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全县山地面积223万亩,森林覆盖率78%,林木总蓄积量490万立方米。是中国白茶原产地、中国锥栗之乡和省重点林区。茶叶面积8万亩,政和白茶、政和工夫享有盛誉,白茶市场份额占全省 70%、全国50%,茉莉花面积、产量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竹林面积44。5万亩,年产清水笋300多吨、笋干3500多吨、毛竹450万根。以锥栗为主的果业面积15万亩,年产锥栗7500吨。特种烟“红花大金元”在高山区试种成功,全县烟叶年产量可望超过2万担。蔬菜由传统生产向反季节、大棚栽培发展,反季节蔬菜2。6万亩。盛产香菇、马铃薯、魔芋、苦锥果、蕨菜和杨梅、银杏等山珍,生产的东平酱油、东平高粱酒、杨梅酒、青梅酒等久负盛名,竹凉席、竹茶具、竹门帘、按摩器等竹木制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矿藏资源已探明的有铁、铜、铅锌、钼银、黄金、水晶、硫磺、磷、钾、明矾、滑石、高岭土、珍珠岩、大理石、叶腊石等20余种,共有矿床、矿点和化矿点62处,宋元明三朝曾是全国重要的白银产地之一;水能资源丰富,水力蕴藏量达16。86万千瓦,可开发13。4万千瓦,目前总装机容量为5。15万千瓦。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南平市政和县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南平市政和县

历史悠久,地灵人杰。五代后晋天福六年(公元 941年)建关隶镇,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置关隶县。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因茶赐名为政和县,迄今已建县千年。宋宣和年间,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在政和创办“云根书院”,首开政和文化教育先河,有“先贤过化之乡”美称,历代人才辈出。“四平戏”、“茶灯戏”等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其中“四平戏”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民间戏曲的活化石。高山茶道、姑娘“哭嫁”、花桥庙会、喝“新娘茶”等民俗民风,古朴淳厚、极具魅力。杨源洞宫山古人岩圈画和魏虞真人练丹升天的神话传说,宋代大儒朱熹及其父朱松曾留下20多首以政和山水风光为内容的诗篇,引人入胜、留连忘返。还是革命老区。1929年成立中共政和支部,有建松政苏维埃政府旧址、仰头闽东北红军会师遗址,素有“红旗不倒”赞誉。革命军事领导人杨则仕 (1909~1935)、陈贵芳(1918~1986)、黄道、粟裕、黄立贵、吴先喜、曾镜冰、饶守坤、叶飞等都曾在政和留下战斗的足迹。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南平市政和县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南平市政和县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南平市政和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