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度蛰伏期

很多人觉得,喜欢一件事,去做这件事一定是非常爽的,不费吹灰之力的。所以就产生了共识“我做这件事感觉痛苦主要是因为不喜欢这件事,因为我没有天分。”

天分何其无辜,因为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哪怕多么热爱一件事,也会经历很多不爽。

比如我每次要学一个新的舞蹈,在一开始练习时都会经过沮丧懊恼期。就是那种脑子里手是手、脚是脚的激动,到真正动起来,手也不是手,脚也不是脚的挫败感。

再比如开始要去完成一些文章的写作,在开头的时候如果总是去回看稿件,总会在头脑里撕毁它N遍。或者是对着电脑键盘敲起弹琴动作以对自己示威。

再再比如我心血来潮要用手机录一首歌,录了几遍后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期待的样子,就会对自己生气,逼我家的墙壁听我高歌一曲惊悚之调……

我不喜欢唱歌吗?不喜欢跳舞吗?不喜欢写作吗?显然不是,在我一两岁刚学会走路时就会随着音乐摇摆跟唱,刚能够自主阅读就开始尝试写小短文,可见,我对这些事的喜爱是天生的。

可是从喜爱到面世,必须经历一个反复练习的蛰伏期。

Charles对他的工作相当热爱,对着一块石膏精心打磨的专注,比对我说情话还温柔。所以有时候我在脑子里假想一个画面,对Charles说“你可以想象我是一块石膏,来,哥们儿,说两句情话试试。”当然,现实往往是,我自己被这个假想画面搞得爆笑,换来沙发瘫的Charles一串白眼——他常常觉得我是神智不清的人。类似那种会说“我和我都已经痊愈了”的人。

可是这么热爱工作的人也会有沮丧的时候,当面对一个不寻常且陌生的Case时,比如一个年幼需要花大量时间建立关系才能尝试新产品的孩子、一个手术做得很离奇的案子、一个思维消极不肯做任何技术革新的人……

这个时候他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即便已经有着那么多年的专业背景和临床经验。

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的时刻,对喜爱的事感受到起起伏伏,喜爱在那一刻不再是理所当然。反之有些一开始觉得不喜爱的事经由反复练习达致熟能生巧后,也会变得喜爱。

虽然我永远都那么年轻(臭屁吧,就要有这种臭屁的态度我们才能过跨过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坑),但在自己更年轻一点的时候,对这些挫败感是会觉得招架不住的。放弃就成为了优选。

慢慢读的书多了、见的事多了、走的路多了,心里反而越来越容易安静。知道做每一件事都会经过一段“感受痛苦”,但其本质并非“痛苦”的蛰伏期。

之所以有这段蛰伏期,就是因为不够熟悉,从不熟悉到熟悉,重复训练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但由于感受往往跑得比理性快,所以理性还没有来得及分析出正确答案,感受已经下了指令让人速速的放弃。

那么,忽略感受吗?也不少人会选择这样做。不过这不是我的选择,我会想办法调整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让感受能够匹配事实所需的能量。

比如,练习一支新舞蹈“感受痛苦”时,那我就一边练习一边适当的乱扭一些让自己很嗨的动作,身体和心情被调动起来,训练过程就会从“痛苦“变为“有趣”。再给一点耐心,把当天完成不良的动作经由一夜休息,相信大脑的整合和记忆能力,隔天常有奇迹发生,如果隔天还不行就多给自己几天时间。

比如,当我写文写到“感受痛苦”时,就会去找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人聊聊天,扯东拉西,听听对方对人生的看法,畅想未来,来一场那种没有批判和功利性的聊天,真是有益身心啊!会让自己突突突写出有趣又温暖的文字。

但是前提不也是要先去建立和经营一些深刻的友谊,以及充分的进行蛰伏期的静心练习?

今早我腿上的疤开始发痒了,痒得不舒服。家里的小崔妹妹金句信手拈来“不痛不痒,怎能成长?”

这家伙!跟我在一起已经被荼毒了。

哈哈哈,人生大半的苦,来自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