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度蟄伏期

很多人覺得,喜歡一件事,去做這件事一定是非常爽的,不費吹灰之力的。所以就產生了共識“我做這件事感覺痛苦主要是因為不喜歡這件事,因為我沒有天分。”

天分何其無辜,因為對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哪怕多麼熱愛一件事,也會經歷很多不爽。

比如我每次要學一個新的舞蹈,在一開始練習時都會經過沮喪懊惱期。就是那種腦子裡手是手、腳是腳的激動,到真正動起來,手也不是手,腳也不是腳的挫敗感。

再比如開始要去完成一些文章的寫作,在開頭的時候如果總是去回看稿件,總會在頭腦裡撕毀它N遍。或者是對著電腦鍵盤敲起彈琴動作以對自己示威。

再再比如我心血來潮要用手機錄一首歌,錄了幾遍後發現根本不是自己期待的樣子,就會對自己生氣,逼我家的牆壁聽我高歌一曲驚悚之調……

我不喜歡唱歌嗎?不喜歡跳舞嗎?不喜歡寫作嗎?顯然不是,在我一兩歲剛學會走路時就會隨著音樂搖擺跟唱,剛能夠自主閱讀就開始嘗試寫小短文,可見,我對這些事的喜愛是天生的。

可是從喜愛到面世,必須經歷一個反覆練習的蟄伏期。

Charles對他的工作相當熱愛,對著一塊石膏精心打磨的專注,比對我說情話還溫柔。所以有時候我在腦子裡假想一個畫面,對Charles說“你可以想象我是一塊石膏,來,哥們兒,說兩句情話試試。”當然,現實往往是,我自己被這個假想畫面搞得爆笑,換來沙發癱的Charles一串白眼——他常常覺得我是神智不清的人。類似那種會說“我和我都已經痊癒了”的人。

可是這麼熱愛工作的人也會有沮喪的時候,當面對一個不尋常且陌生的Case時,比如一個年幼需要花大量時間建立關係才能嘗試新產品的孩子、一個手術做得很離奇的案子、一個思維消極不肯做任何技術革新的人……

這個時候他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即便已經有著那麼多年的專業背景和臨床經驗。

每個人都會面臨這樣的時刻,對喜愛的事感受到起起伏伏,喜愛在那一刻不再是理所當然。反之有些一開始覺得不喜愛的事經由反覆練習達致熟能生巧後,也會變得喜愛。

雖然我永遠都那麼年輕(臭屁吧,就要有這種臭屁的態度我們才能過跨過人生路上一個又一個坑),但在自己更年輕一點的時候,對這些挫敗感是會覺得招架不住的。放棄就成為了優選。

慢慢讀的書多了、見的事多了、走的路多了,心裡反而越來越容易安靜。知道做每一件事都會經過一段“感受痛苦”,但其本質並非“痛苦”的蟄伏期。

之所以有這段蟄伏期,就是因為不夠熟悉,從不熟悉到熟悉,重複訓練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但由於感受往往跑得比理性快,所以理性還沒有來得及分析出正確答案,感受已經下了指令讓人速速的放棄。

那麼,忽略感受嗎?也不少人會選擇這樣做。不過這不是我的選擇,我會想辦法調整自己對事物的感受,讓感受能夠匹配事實所需的能量。

比如,練習一支新舞蹈“感受痛苦”時,那我就一邊練習一邊適當的亂扭一些讓自己很嗨的動作,身體和心情被調動起來,訓練過程就會從“痛苦“變為“有趣”。再給一點耐心,把當天完成不良的動作經由一夜休息,相信大腦的整合和記憶能力,隔天常有奇蹟發生,如果隔天還不行就多給自己幾天時間。

比如,當我寫文寫到“感受痛苦”時,就會去找一些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人聊聊天,扯東拉西,聽聽對方對人生的看法,暢想未來,來一場那種沒有批判和功利性的聊天,真是有益身心啊!會讓自己突突突寫出有趣又溫暖的文字。

但是前提不也是要先去建立和經營一些深刻的友誼,以及充分的進行蟄伏期的靜心練習?

今早我腿上的疤開始發癢了,癢得不舒服。家裡的小崔妹妹金句信手拈來“不痛不癢,怎能成長?”

這傢伙!跟我在一起已經被荼毒了。

哈哈哈,人生大半的苦,來自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