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篇佛学文章,蔡元培决定聘请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因为一篇佛学文章,蔡元培决定聘请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梁漱溟这个人天生就喜欢思考人生、哲学之类的问题。早年的时候,由于对人生和现实的各种问题找不到一条出路,很是苦闷。他有时想出家,甚至1912年苦闷之极的时候,还想自杀。

不过梁漱溟最终没能当成和尚,自杀的行为也被朋友成功劝阻。然而他内心的苦闷终究没有解决,于是梁漱溟一头扎进了佛学的海洋,因为佛学可以对治他内心的苦。

其实用我们今天世俗的眼光来看,梁漱溟那个时候就是一个“问题青年”,不但不想结婚,还想出家,还要吃素,整个儿一个另类。


因为一篇佛学文章,蔡元培决定聘请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梁漱溟有一次甚至在大众面前公开宣称,他上辈子其实是一个和尚,一个禅宗的和尚,但说出来怕被人家笑话,所以一直没有公开。

可见他最终选择佛学来对治人生的苦闷,也是业力所致。用《功夫熊猫》里乌龟大师的话来说,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偶然。

1916年这一年,梁漱溟已经研究佛学有一段时间了。可能是出于跟大家分享的需要,他向当时的《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篇自己的佛学理论成果,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穷元决疑论》。


因为一篇佛学文章,蔡元培决定聘请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东方杂志》是民国时期的杂志,但这种杂志跟我们今天的杂志有点不一样。今天的杂志一般专业细分很强,例如,人文类的就专门发表人文类的,商业的就专门发表商业类的,等等。

但是那个时候的杂志,就是一个“大杂烩”。里面什么都有,像什么社论、军事、外交、教育、商业、小说等等。当然也有佛学的,否则梁漱溟的文章也不会在这个杂志上发表。

蔡元培在看了《穷元决疑论》后,决定聘请梁漱溟到北大哲学系任教。不得不说,蔡元培这个人的度量还是很大的,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蔡元培当时就是“海归派”,而梁漱溟则是地地道道的“乡巴佬”。

蔡元培当时能因为一篇文章就决定聘请梁漱溟到北大任讲师,在今天来看是不可想象的。有意思的是,梁漱溟到了北大教书时,他昔日的同学汤用彤这个时候还是北大的学生。


因为一篇佛学文章,蔡元培决定聘请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蔡元培凭什么就因为这篇文章而聘请梁漱溟?首先,我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穷元决疑,读起来很是拗口,其实大体意思就是儒家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说,要在根上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否则总会心有不安。

这篇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相当于序言。第二部分是讲穷元,第三部分则是决疑。文章还是蛮长的,今天的人基本上读不下去。一个是梁漱溟的语言太晦涩拗口,一个是他所讲的东西基本都是佛家唯识。

在佛家,一般大菩萨写佛教义理时,自称造论,开篇通常都是写造某个论的缘由。梁漱溟在序言中也模仿大菩萨说:“欲得决疑,要先究元。述造论因缘竟。”


因为一篇佛学文章,蔡元培决定聘请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就是说要想彻底解决身心的大疑惑,首先要穷根究底一番。什么大疑惑呢?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众生迷于幻梦苦海,所以佛出世讲“转迷成悟”之法。

序言下面就是穷元和决疑。梁漱溟对佛家唯识很有研究,所以整篇文章,他基本上是用唯识的道理讲。讲八识、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以及缘起与性空的道理等等。但梁漱溟也跟那个时候的很多人一样,喜欢用西方的科技成果或者哲学思想来会通东方文化。

其实现在看来,有的地方很是牵强,但那个时候的人由于文化上的极度不自信,都喜欢用西方的东西来辅助证明自己的理论。不过虽然如此,梁漱溟还是认为西方的哲学或者心理学等等,终究还是没有穷其元的,但佛学做到了。


因为一篇佛学文章,蔡元培决定聘请梁漱溟到北大任教

不过整个文章读下来,我们就能发现,梁漱溟的佛学功底还是很深的,不光是佛学功底,他对于西方哲学也是涉猎不少。文中涉及到叔本华、尼采、康德、柏格森等西方哲学家,看得出来,梁漱溟为了寻求真理,真没少下功夫。

所以蔡元培因为一篇文章就决定聘请梁漱溟,并非随意决策。这篇文章确实有相当的功底,即使在那个年代,能够超越他的也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