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黑羊效應”:當一群人都作惡時,我們該怎麼辦?


心理學中的“黑羊效應”:當一群人都作惡時,我們該怎麼辦?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是意大利當代著名作家,在世界文壇上有極高的地位。1985年,也就是這位作家去世的那一年,他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但因作者忽然患腦溢血去世,最終與諾貝爾獎無緣。

卡爾維諾曾寫過一篇叫《黑羊》的簡短寓言小說,總共不過一千來字,但其中蘊含的寓意卻非常豐富。著名臺灣心理學家陳俊欽曾寫過一本叫《黑羊效應》的書,據說他花了二十多年才破解了《黑羊》這篇寓言小說。


心理學中的“黑羊效應”:當一群人都作惡時,我們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大概描述一下這篇小說的情節:

有一個國家,裡面的人個個都是賊。每到晚上,大家都是以甲偷乙、乙偷丙、丙偷丁的方式互相偷竊,最後一個則偷甲的。總之每個人總能從別人那裡偷到東西,每個人也總被偷。

因為這個原因,大家都過得差不多,沒有所謂的貧富差距,所以他們並沒有覺得偷竊有什麼不對,也都過得很幸福。但有一天來了一位外地人,而且是一個誠實的人。他不願意晚上出去偷竊,而是在家抽菸讀小說。

外地人的行為打破了這個國家的原有規則,因為他不偷竊,總有一戶人家第二天沒有口糧,同時也總有一戶人家沒被偷,這個微妙的變化最終導致了富有的人越來越多,但窮人也越來越多。

隨著貧富分化的加劇,監獄和警察局也出現了。這個時候,偷竊還是照舊,但大家卻不再談論這個了,而是開始聚焦窮人和富人,雖然每個人本質上還是賊。唯獨那個外地人是誠實的,然而他已經餓死了。


心理學中的“黑羊效應”:當一群人都作惡時,我們該怎麼辦?

陳俊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黑羊》的,也就是大家現在都知道的“黑羊效應”。就是說,在社會、學校、公司等團體中,經常會出現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其他好人卻坐視不理的群體性心理現象。

陳俊欽先生描述的這種群體性心理學現象,在現實中確實非常普遍。特別是在公司中,新來的員工極有可能成為“黑羊效應”的犧牲品。

我曾經工作過的一家公司便有這種現象,公司的新人流失率非常高,根本問題便是老員工往往不約而同地把問題轉嫁給新員工。


心理學中的“黑羊效應”:當一群人都作惡時,我們該怎麼辦?

重點是,這種欺負新員工的行為並不是那麼明顯,這裡面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無辜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作惡者”裡的一員。

很多人非常關心陳俊欽解讀的這種“黑羊效應”是不是卡爾維諾想表達的寓意,個人認為,卡爾維諾的寓言小說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解讀,寓言的魅力也正是在此,它可以有各種版本的解讀,沒有必要糾結於哪個更接近作者的本意。

但不管怎麼解讀,其中的一個人性困局卻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這個困局就是:當你身在一個團體中,這個團體裡面的所有人都在作惡,你該怎麼辦?跟他們一樣嗎?你的良知能不能接受?不同流合汙嗎?也可以,但你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就是被淘汰出局。


心理學中的“黑羊效應”:當一群人都作惡時,我們該怎麼辦?

不過如果卡爾維諾的這篇小說就到此為止,也就很平淡無奇了,畢竟歷史上有很多作家寫過類似的情節。

卡爾維諾的特別之處在於:小說中的好人,因為堅持自己的原則,卻最終打破了整個社會的“平衡”,讓貧富分化出現,並且富的越富,窮的越窮。那麼這個好人的“堅持原則”還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試圖做出自己的解讀,有人用古語“大道廢、仁義出”來解釋;有人說善惡沒有固定標準,如果執著於如何一定是善,反而成了惡;有人說,善惡不要緊,遵守規則才更重要。

最後,問題來了:如果您是小說中的那個好人,您該如何做?是堅持原則還是愉快地融入到新規則中去?請說出您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