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前言:

300年前,扬州地区有个中年画家偶像团体,“扬州八怪‘,这些画家大多出身贫寒,说到身世,有一位例外,那就是列扬州八怪之首的富二代——金农。金农出生在杭州一个富庶家庭,按金农的表述,有田又有房,还是江景房,一种富贵闲适之气扑面而来。37岁之前结交江南名士,吟诗写字,生活无忧,37岁后的金农,出门远游,三教九流结交朋友,生活窘迫。现在看来,那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走15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50岁参加应试,没考成,仕途虽然失意,但另一扇门打开了,那就是绘画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清初“四王”的绘画占据正统的地位,突破前人成法,具创新精神的当属“四僧”,富庶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以南京,扬州为中心,形成了不同的画家群体,南京有龙蟠虎踞的自然形势,又有历史上六朝和南唐营造的繁华,

绘画出现了清初的“金陵八家”为代表,领军人物龚贤。

龚贤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千岩万壑图

龚贤(1618——1689)字半千,号柴丈人,清兵南下,家人相继离去,做家馆垫师5年,后回南京,筑半亩园,过着隐居卖画课徒的生活。龚贤早年曾随董其昌学画,他在绘画上承董源,巨然及米氏父子的体系加以发展,主张师法造化,

画中常以南京一带山水为实景,用浓郁的笔墨创造鲜明强烈的画面,他善用多层次的积墨,深沉雄厚,以山石墨色强烈反差而形成光感,有力地塑造出江南山水的形象和气氛。他有简淡的一路,号称为“白龚”,用笔极简,以简率的几笔墨线组成山水景物,较少皴染,颇为别致,但最能代表他的画风和水平还是层层积墨浑厚苍润的“黑龚”,他作画强调丘壑的经营和构思。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千岩万壑图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夏山过雨图


龚贤认为山水景物的描绘应“奇”而“安”,既要真实合理而又不流于一般化。成功的作品应达到“愈奇愈安”,真实而具有艺术魅力。他的画多取景于江南,特别是南京一带的山水,构图多变,境界动人,其传世作品有《木叶丹黄图》《千岩万壑图》《夏山过雨图》等,和龚贤同时者有吴宏,叶欣,高岑,谢荪等八人并列为“金陵八家”。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夏山过雨图


王概与《芥子园画传》的编印

芥子园是江南名士李渔在南京的别墅,李渔的女婿沈心友对明代李流芳的课徒画稿加以整理的山水画教程,简明易懂,可作为初学之津梁,书前有李渔序,后由王概兄弟三人加以整理,包括《兰谱》《竹谱》《梅谱》《菊谱》,都附有画法浅说,成为“四君子”专集画谱。王概寓居南京,以卖画为生,擅作大幅,笔墨雄浑,在当时有一定知名度,他山水学于龚贤,《芥子园画传》在一定程度受龚贤课徒稿的影响。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芥子园画传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芥子园画传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芥子园画传


与龚贤同期寓居南京知名的画家还有程正揆,曾得董其昌指授,但能参学宋元,,容纳诸家,自出机杼,作画喜用秃笔,具有简逸洒脱之风韵。与髡残并称“二谿”,所谓“足迹尽天下名山,眼界尽古人神髓,得意忘言,得心应手,方能下笔”。皆颇有见地。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其他地区以遗民面貌出现而又擅长书画的有傅山,项圣漠,普荷,归庄等人,他们常通过山水梅竹等题材,或描绘隐居的志趣,或表现对河山大地的热爱,显示坚贞的节气,更在题跋中抒发感慨之情。

(一)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生活于明清之际,是一位富有气节的文人,于经史,诗词,书画,医药均有精深的造诣。清兵入关后,傅山出家为道士,拒入仕,回山西以行医为业,并从事书画创作,主张“作字先作人”又提出“书画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等论点。他的画以山水为多,追求意境的创造,以墨线勾勒出骨,皴擦不多而朴拙奇伟,饶有情趣。


(二)项圣谟(1597——1658),秀水人,为著名收藏家项子京之孙,擅画山水,能作花鸟竹石,画风严谨,由宋入元,广取诸家画法,诗画中流露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其他地区还有活跃于云南的著名画僧普荷,擅画山水,宗法倪瓒,黄公望,得苍山洱海之胜,作画又不为成法所拘,自成一家。归庄(1613——1673)著名文人归有光之曾孙,终身归隐,能诗擅书画。

扬州八怪

清代中期,扬州地区绘画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局面,其代表人物被称为“扬州八怪”的一批画家。

扬州是江南名城,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上,具优越的地理环境,盐商富户,生活豪奢,交往文人名士,书画名流,收藏古玩,修建园林,举行诗文雅聚以附庸风雅,成为艺术的赞助人,市民阶层也很活跃,一时吸引了众多画家到此来从事绘画活动。石涛晚年久住扬州,对扬州的绘画有巨大的影响。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扬州八怪”活跃于清初康熙晚期,雍正,乾隆年间,正是扬州的繁盛时期,“八怪‘突破陈规,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创新。重视师法造化和抒发个人感受,以金石书法入画,形成刚健纵恣的绘画风格,在题材上有所开拓,打破画坛的沉闷,在扬州地区涌现出新的艺术潮流。

关于”八怪’的名氏,各家著述不一,被列入的有,李鱓,金农,高凤翰,汪士慎,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华喦,李葂,边寿民,陈撰,杨法,闵贞等15人之多,他们并非都是扬州人,多数来自外地,他们有官场失意至扬州卖画以谋生计者,有仕途不达或淡于功名的文士,出身于贫寒家庭经过努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职业画师,由于生活遭遇,他们对现实产生不同程度的不满,鲜明地表现个性。他们的画风并不统一,各具特色,对清末的绘画发生着一定影响。

华喦(1682——1756)号新罗山人,他擅长花鸟,兼工人物,山水,走兽,是难得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职业画家。中年后到扬州卖画。他画花鸟尤为擅长,注重抓取对象之神韵,造型生动,设色清丽,华喦的绘画在题材和形象上都明显地从民间艺术中吸收养分,因而雅俗共赏。

金农与罗聘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仁和人,别号甚多,有稽留山民,昔耶居士,曲江外史等,

博学,擅金石书法,能诗,精于鉴定,好收藏,早年游历各地,出仕无路,心情落寞,晚年定居扬州,50岁以后把大量时间从事绘画,凭广博的修养学识及全石书法的功底,落笔不凡,以古拙醇厚的风貌获得赞许。被认为“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气”,他爱画竹,梅,花果,佛像,杂画,金农画梅常作老干繁花,大幅者枝干粗壮,以水墨涂成,不多做皴笔,与繁花对映,清幽而雄恣,风格朴拙古雅,不涉前人窠臼。他60岁开始画竹,在画竹上另辟蹊径,他画的小品颇有情致。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金农是学者型书画家,擅诗文,金农爱作佛像,造型奇古不同流俗,所作人物不求形似而神采生动,别开生面。书法上更有创造,工隶书,取汉隶加以变化创新,方正奇古富有金石味,有雄奇恣肆之气概,自称为“漆书”,表现傲岸不群的个性,他的作品中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结合成完美的整体,在画坛上别树一帜。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罗聘(1733——1799)读书好学不辍,受扬州名流器重,拜金农为师,罗聘一生卖画,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能工能写,风格多样。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黄慎(1687——约1770)家境贫苦,刻苦勤奋,早年画风严谨工致,后改为泼墨大写意画风,并以狂草题画,人物形象神采生动,多取高士,渔樵,传说中的神仙及市井人物为题材。

李鱓(1686——1762)号复堂,又号懊道人,出身名门,以写意花鸟著称,题材广泛,市井的花木蔬果皆收入画图。他的画敢于突破成规,挥洒自如,以诗书画印结合抒情言志。

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虽出身书香门第,清苦坎坷,后至扬州卖画。郑板桥以画兰竹著称,行笔劲拔潇洒,才气横溢,章法新奇,形象清瘦劲挺而优美,在古代墨竹画中独树一帜。他的书法杂用篆隶行楷诸体,纵横错落,跌宕而有变化,自称“六分半书”,人称“乱石铺街体”或“板桥体”。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富二代金农,走投无路,为了糊口55岁拿起毛笔,竟成了艺术大师


扬州八怪的其他画家有高翔,汪士慎,李方膺,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

海派绘画的兴起

清末活跃在上海的一批画家中,艺术造诣较高者首推任伯年,其先驱者则是任熊,任熏兄弟。海派其他画家有赵之谦,虚谷,蒲华等。

广东地区的绘画

明清以来的商业繁荣,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更是富庶,带动文化的发展,在人物及花鸟画方面均有创新,代表画家苏仁山,苏六朋及居巢,居廉等。

结语:

如果突然痛失亿万房产的是你,各位必定痛不欲生!可到金农这里,家道中落,他不过挠挠后脑,吱了一声:“钱?!再赚吧”!说走就走,旅行去了,年过半百才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但金农一开始就气质不凡,跟郑板桥画过竹,后来画过马,画过梅,最后以僧佛为终。1763年,77岁的金农,以终身布衣的身份走完了潇洒又有些颠沛流离的一生,但他的画带给后人无限的启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