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普门品经》—他方世界的佛法(上)

一周译经 |《佛说普门品经》—他方世界的佛法(上)


简介


这部经收录于乾隆大正藏[第27部第20册一卷]。原本是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所译。说的是佛陀游行到灵鹫山,休息的时候为弟子们宣说如何修习普门品。这个法门不是我们的世界所有,而是另外的佛土世界,普华如来成佛的法门,非常难得殊胜。


正文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比丘八百,菩萨四万二千,得诸总持神通已达,圣智弘畅辩才无碍,三昧已定无所不博。


那时,佛陀和僧团游行到了王舍城外的灵鹫山,暂作休息。僧团里都是证果的弟子,另还有菩萨四万二千跟随。而且是大菩萨,持善不失,持恶不起,三明六通,智慧广大,辩才无碍。


注:佛陀时代,僧团除了结夏安居,和檀越供养留住,基本上都是处于游行的状态,乞食为主,行持头陀。不像现在的僧人基本上都常住寺院。这其实有利有弊。利,能让佛法久存于世;弊,住得久了,就离了诸多苦受,不自觉地放逸;而且不乞食,也难以深入世间,平等度化众生。


时有菩萨名离垢藏,与九万二千菩萨,从普华如来国,其世界名净行,游诣忍界灵鹫山。世尊遥见,离垢藏菩萨与无数千大士眷属围绕游步虚空,佛心念曰:“斯离垢藏,间别由路远步诸国,宣普华如来至真等正觉命来受普门品,今当聚会诸菩萨众。”于时大圣即如其像,显扬言教示现感应,令无央数无限世界诸菩萨众寻时悉来,至斯忍土诣灵鹫山,行到佛所,稽首足下却住一面。灵鹫山中诸菩萨众,闲居宴者悉来集会,礼毕却坐。


这时候从另外一个叫净行的世界,来了一位菩萨,叫离垢藏,另外还有九万二千菩萨跟随。那个世界的佛,叫普华如来。菩萨们远道而来,是为了宣说普华如来说教导的普门品。这个因缘只有佛陀知道,所以他老人家于无量世界显像,感应十方菩萨都来听菩萨说法。


离垢藏菩萨,应时化作七宝莲华,其叶有千,持诣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稽首奉上,启曰:“普华如来至真等正觉,净行世界圣尊,敬问无量:游步康强,力势轻履,起居安隐,多所救济!今见遣来宣承敬诣,启受普门不可思议清净之品,为开士说。”时离垢藏菩萨大士问讯,问讯毕退在虚空结跏趺坐,与诸开士坐宝莲华。


离垢藏菩萨带来了普华如来的问候。“游步康强,力势轻履,起居安隐。”这几句话很有汉地的人情味。意思是:希望您老人家身体健康,吃的好,睡得香。


说完以后,离垢藏菩萨和随众于虚空中的莲花中结跏趺坐。


尔时,溥首童真于会中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说普门不可思议道品法源,为诸菩萨分别演之。忆念往古过去久远世时,从普门如来至真等正觉,闻斯经典,兴立八十四万百千亿垓三昧,久逮七十七亿百千诸垓总持门行。唯愿世尊,愍诸菩萨重宣扬之。”


佛告溥首童真:“谛听!善思念之。”答曰:“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溥首与诸菩萨受教而听。


这时,这个世界的一名叫溥首童真的菩萨,整了整衣服,偏袒右肩,长跪叉手问佛说:“世尊啊,我和其他菩萨们都很想听这个普门品,普门如来依此经典,兴立了无数的定门和总持门。我们真的很想听闻。”


佛陀说:“好,那你们呀认真听。”


注:本来应该是离垢藏菩萨说法的,这里却换成了佛陀。其中应该有漏译。我找了另一个译本,也跟这个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佛陀告诉溥首童真,另外的世界有菩萨来了,来自哪里,要说什么法.....


也可能是离垢藏菩萨此次前来,只是促成佛陀说普门品的因缘。不过也无关紧要,就不说了。


佛告溥首:“若有菩萨,欲学普门所入之法等意分别,游入于色等意分别,游入音声等意分别,游入臭香等意分别,游入众味等意分别,游入细滑等意分别,游入心性等意分别,游入女人等意分别,游入男子等意分别,游入童女等意分别,游入童子等意分别,游入诸天等意分别,游入诸龙等意分别,游入鬼神等意分别,游揵沓和等意分别,游阿须伦等意分别,游迦楼罗等意分别,游真陀罗等意分别,游摩休勒等意分别,游入地狱等意分别,游入饿鬼等意分别,游入畜生等意分别,游入贪淫等意分别,游入嗔怒等意分别,游入愚痴等意分别,游诸不善等意分别,游诸德本等意分别,游诸有为等意分别,游诸无为等意分别。溥首,诸开士所可周游,一切悉备,游居平等具足至道,是为学入普门定法。”


佛陀于是告诉溥首童真,学普门定法,要修满二十五种法门。这里提到个定字,很重要,说明普门品是增长三昧的。


1、哪二十五种?佛陀在下面展开详说。为了方便阅读,我将二十种修法分类整理了一下,按步骤列出:


修无我相(共六品)

修无人相(共四品)

修无众生相(共八品)

离意执(共三品)

离行执(共两品)

离法执(共两品)


2、所谓等意分别,就是平等心。那什么又是平等心呢?舍心。我们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平等,除非舍去对事物的分别。这是修行的前提。比如呼吸念,舍去对呼吸冷暖、大小、粗细的分别,只留下一个分别:长短。这个对长短的分别,到起了定的时候,还是要舍掉。


3、普门修法:观。


这是后面阐述的,在这里提前说一下什么叫观。观就是以平等心专注意念。比如墓园九观。先需要用六根去体验尸体从腐化到骨骼分散的一系列过程,然后脱离尸体,用意念去还原。跟想不同,观是需要意念中的事物比看到的还要清晰明了。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定,也会有相应的定果。


一周译经 |《佛说普门品经》—他方世界的佛法(上)


一、修无我相(共六品)


方法:观六识皆空。

自证:得六识神通。


佛告溥首童真:“何谓菩萨等意分别游入于色?晓了解色,如水之沫而不可得,不可护持无有坚固,则为等意观无有色,是谓菩萨等游于色。”


①观色空,色是眼根的分别。

色就像泡沫聚集在一起,没有主体,也不会长久存在。以此观色,则证色空,得色无碍神通。即天眼通。


又告溥首:“何谓菩萨等意分别游入音声?如人呼声而有响应寻即消灭,则无形像不知所生,一切无有若干之事,而无差特亦无有相。已了无相,人所言者虚无无实。已晓诸音,深山响报,则乃等观,是为等观游入诸音声。”


②观声空。声音是耳根的分别。

声音无形无像,生的快,灭的也快;来无影,去无踪。以此观音,则证声空,得音无碍神通。即天耳通。


又告溥首:“何谓菩萨等意分别游入臭香?周游往返百亿劫数,鼻之所嗅而无有厌,如大海渊无有充满,其香之像而不可获,为虚伪法无有真谛,设求审诚无合会处,斯无所有而不可持。鼻处无实,慌惚若空如幻士化;假使分明,则无等观游入嗅香。”


③观香空。香是鼻根的分别。

跟声音一样,香臭也是无形无像,香臭都是心的分别。以此观香,则证香空。得香无碍神通。六道一切气味,都能分辨。


又告溥首:“何谓菩萨等意分别游入众味?至于喉咽不知碱味,亦无不味,从因缘别。其舌所甘犹缘会合,晓觉无念则为等观游入众味。”


④观味空。味是舌根的分别。

除了舌头,喉咙知咸淡不?手知咸淡不?都不知,可见虚妄。以此观味,则证味空。得味无碍神通。


又告溥首:“何谓菩萨等意分别游入细滑?其细滑者,志有所存缘求服之,其柔软者而不可得,已睹斯缘细滑无所适住,计于细滑则无有成,亦无所有所依,因著被服乃有所倚,斯为等观游入细滑。”


⑤观触空。触是身根的分别。

同样一件物体,每个人抚摸之后,所感触到的粗滑程度都不一样。可见粗滑并非实有。以此观触,则证触空。得触无碍神通。即神足通。


又告溥首:“何谓菩萨等意分别游入心法?假三界人悉令集会立在一处使求执心,莫知所在不见形像,亦无犹豫亦无合散,不知所住现若干色,于内无处处无所住,如幻士化虚而不实,则为等观游入心法。”


⑥观法空。法是意根的分别。

这里的法是心所造法,换句话说就是意想的东西。比如看到一个苹果,心里就会产生苹果的样子。但如果叫你把这个“样子”拿出来看看,拿不出来。心掏出来也不行。以此观意的虚妄,则证法空,得法无碍神通。即他心通。


神通虽不能执着,但却是验证定果的方式。未得神通,说明修行不力。


《佛说普门品经》上部,就翻译到这里。后面还有很长,有兴趣请继续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