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普門品經》—他方世界的佛法(上)

一週譯經 |《佛說普門品經》—他方世界的佛法(上)


簡介


這部經收錄於乾隆大正藏[第27部第20冊一卷]。原本是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所譯。說的是佛陀遊行到靈鷲山,休息的時候為弟子們宣說如何修習普門品。這個法門不是我們的世界所有,而是另外的佛土世界,普華如來成佛的法門,非常難得殊勝。


正文


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比丘八百,菩薩四萬二千,得諸總持神通已達,聖智弘暢辯才無礙,三昧已定無所不博。


那時,佛陀和僧團遊行到了王舍城外的靈鷲山,暫作休息。僧團裡都是證果的弟子,另還有菩薩四萬二千跟隨。而且是大菩薩,持善不失,持惡不起,三明六通,智慧廣大,辯才無礙。


注:佛陀時代,僧團除了結夏安居,和檀越供養留住,基本上都是處於遊行的狀態,乞食為主,行持頭陀。不像現在的僧人基本上都常住寺院。這其實有利有弊。利,能讓佛法久存於世;弊,住得久了,就離了諸多苦受,不自覺地放逸;而且不乞食,也難以深入世間,平等度化眾生。


時有菩薩名離垢藏,與九萬二千菩薩,從普華如來國,其世界名淨行,遊詣忍界靈鷲山。世尊遙見,離垢藏菩薩與無數千大士眷屬圍繞遊步虛空,佛心念曰:“斯離垢藏,間別由路遠步諸國,宣普華如來至真等正覺命來受普門品,今當聚會諸菩薩眾。”於時大聖即如其像,顯揚言教示現感應,令無央數無限世界諸菩薩眾尋時悉來,至斯忍土詣靈鷲山,行到佛所,稽首足下卻住一面。靈鷲山中諸菩薩眾,閒居宴者悉來集會,禮畢卻坐。


這時候從另外一個叫淨行的世界,來了一位菩薩,叫離垢藏,另外還有九萬二千菩薩跟隨。那個世界的佛,叫普華如來。菩薩們遠道而來,是為了宣說普華如來說教導的普門品。這個因緣只有佛陀知道,所以他老人家於無量世界顯像,感應十方菩薩都來聽菩薩說法。


離垢藏菩薩,應時化作七寶蓮華,其葉有千,持詣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稽首奉上,啟曰:“普華如來至真等正覺,淨行世界聖尊,敬問無量:遊步康強,力勢輕履,起居安隱,多所救濟!今見遣來宣承敬詣,啟受普門不可思議清淨之品,為開士說。”時離垢藏菩薩大士問訊,問訊畢退在虛空結跏趺坐,與諸開士坐寶蓮華。


離垢藏菩薩帶來了普華如來的問候。“遊步康強,力勢輕履,起居安隱。”這幾句話很有漢地的人情味。意思是:希望您老人家身體健康,吃的好,睡得香。


說完以後,離垢藏菩薩和隨眾於虛空中的蓮花中結跏趺坐。


爾時,溥首童真於會中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善哉!世尊,願說普門不可思議道品法源,為諸菩薩分別演之。憶念往古過去久遠世時,從普門如來至真等正覺,聞斯經典,興立八十四萬百千億垓三昧,久逮七十七億百千諸垓總持門行。唯願世尊,愍諸菩薩重宣揚之。”


佛告溥首童真:“諦聽!善思念之。”答曰:“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溥首與諸菩薩受教而聽。


這時,這個世界的一名叫溥首童真的菩薩,整了整衣服,偏袒右肩,長跪叉手問佛說:“世尊啊,我和其他菩薩們都很想聽這個普門品,普門如來依此經典,興立了無數的定門和總持門。我們真的很想聽聞。”


佛陀說:“好,那你們呀認真聽。”


注:本來應該是離垢藏菩薩說法的,這裡卻換成了佛陀。其中應該有漏譯。我找了另一個譯本,也跟這個差不多。只是多了一個佛陀告訴溥首童真,另外的世界有菩薩來了,來自哪裡,要說什麼法.....


也可能是離垢藏菩薩此次前來,只是促成佛陀說普門品的因緣。不過也無關緊要,就不說了。


佛告溥首:“若有菩薩,欲學普門所入之法等意分別,遊入於色等意分別,遊入音聲等意分別,遊入臭香等意分別,遊入眾味等意分別,遊入細滑等意分別,遊入心性等意分別,遊入女人等意分別,遊入男子等意分別,遊入童女等意分別,遊入童子等意分別,遊入諸天等意分別,遊入諸龍等意分別,遊入鬼神等意分別,遊揵沓和等意分別,遊阿須倫等意分別,遊迦樓羅等意分別,遊真陀羅等意分別,遊摩休勒等意分別,遊入地獄等意分別,遊入餓鬼等意分別,遊入畜生等意分別,遊入貪淫等意分別,遊入嗔怒等意分別,遊入愚痴等意分別,遊諸不善等意分別,遊諸德本等意分別,遊諸有為等意分別,遊諸無為等意分別。溥首,諸開士所可週遊,一切悉備,遊居平等具足至道,是為學入普門定法。”


佛陀於是告訴溥首童真,學普門定法,要修滿二十五種法門。這裡提到個定字,很重要,說明普門品是增長三昧的。


1、哪二十五種?佛陀在下面展開詳說。為了方便閱讀,我將二十種修法分類整理了一下,按步驟列出:


修無我相(共六品)

修無人相(共四品)

修無眾生相(共八品)

離意執(共三品)

離行執(共兩品)

離法執(共兩品)


2、所謂等意分別,就是平等心。那什麼又是平等心呢?舍心。我們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平等,除非捨去對事物的分別。這是修行的前提。比如呼吸念,捨去對呼吸冷暖、大小、粗細的分別,只留下一個分別:長短。這個對長短的分別,到起了定的時候,還是要舍掉。


3、普門修法:觀。


這是後面闡述的,在這裡提前說一下什麼叫觀。觀就是以平等心專注意念。比如墓園九觀。先需要用六根去體驗屍體從腐化到骨骼分散的一系列過程,然後脫離屍體,用意念去還原。跟想不同,觀是需要意念中的事物比看到的還要清晰明瞭。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定,也會有相應的定果。


一週譯經 |《佛說普門品經》—他方世界的佛法(上)


一、修無我相(共六品)


方法:觀六識皆空。

自證:得六識神通。


佛告溥首童真:“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於色?曉瞭解色,如水之沫而不可得,不可護持無有堅固,則為等意觀無有色,是謂菩薩等遊於色。”


①觀色空,色是眼根的分別。

色就像泡沫聚集在一起,沒有主體,也不會長久存在。以此觀色,則證色空,得色無礙神通。即天眼通。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音聲?如人呼聲而有響應尋即消滅,則無形像不知所生,一切無有若干之事,而無差特亦無有相。已了無相,人所言者虛無無實。已曉諸音,深山響報,則乃等觀,是為等觀遊入諸音聲。”


②觀聲空。聲音是耳根的分別。

聲音無形無像,生的快,滅的也快;來無影,去無蹤。以此觀音,則證聲空,得音無礙神通。即天耳通。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臭香?周遊往返百億劫數,鼻之所嗅而無有厭,如大海淵無有充滿,其香之像而不可獲,為虛偽法無有真諦,設求審誠無合會處,斯無所有而不可持。鼻處無實,慌惚若空如幻士化;假使分明,則無等觀遊入嗅香。”


③觀香空。香是鼻根的分別。

跟聲音一樣,香臭也是無形無像,香臭都是心的分別。以此觀香,則證香空。得香無礙神通。六道一切氣味,都能分辨。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眾味?至於喉咽不知鹼味,亦無不味,從因緣別。其舌所甘猶緣會合,曉覺無念則為等觀遊入眾味。”


④觀味空。味是舌根的分別。

除了舌頭,喉嚨知鹹淡不?手知鹹淡不?都不知,可見虛妄。以此觀味,則證味空。得味無礙神通。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細滑?其細滑者,志有所存緣求服之,其柔軟者而不可得,已睹斯緣細滑無所適住,計於細滑則無有成,亦無所有所依,因著被服乃有所倚,斯為等觀遊入細滑。”


⑤觀觸空。觸是身根的分別。

同樣一件物體,每個人撫摸之後,所感觸到的粗滑程度都不一樣。可見粗滑並非實有。以此觀觸,則證觸空。得觸無礙神通。即神足通。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心法?假三界人悉令集會立在一處使求執心,莫知所在不見形像,亦無猶豫亦無合散,不知所住現若干色,於內無處處無所住,如幻士化虛而不實,則為等觀遊入心法。”


⑥觀法空。法是意根的分別。

這裡的法是心所造法,換句話說就是意想的東西。比如看到一個蘋果,心裡就會產生蘋果的樣子。但如果叫你把這個“樣子”拿出來看看,拿不出來。心掏出來也不行。以此觀意的虛妄,則證法空,得法無礙神通。即他心通。


神通雖不能執著,但卻是驗證定果的方式。未得神通,說明修行不力。


《佛說普門品經》上部,就翻譯到這裡。後面還有很長,有興趣請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