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享年102歲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右上側的藍色字體“

富與夢”,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 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享年102歲

美國當地媒體報道,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

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他為蘇州望族之後,在獅子林(蘇州古典園林)裡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

1935年,貝聿銘遠赴美國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1944年,貝聿銘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1948年,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紐約市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築師。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了不少社會改建計劃。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築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後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1960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費城萊斯大學在1963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

1979年落成的肯尼迪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1979年,中國政府邀請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貝聿銘根據自己的一貫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尋找靈感,蒐集素材,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佈局方式,使香山飯店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成為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建築。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晚年的貝聿銘仍然接收了多個項目,例如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和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1980年,法國總統密特朗邀請貝聿銘翻修盧浮宮,貝聿銘認為設計的東館只跟其相差40年,但盧浮宮有著800年的歷史,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對於貝聿銘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1983年,盧浮宮有7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獨立的。因為相互競爭著空間和資金,每個部門的館長甚至不相往來。因此在重修時,貝聿銘建築團隊努力讓7個部分統一成一個建築物。

貝聿銘不知道密特朗總統有無意識到這個挑戰的嚴峻性。但貝聿銘團隊最終讓它們在建築上統一成了整體。

從1990年開始,貝聿銘不那麼在乎建築物的造型了。設計一個獨特的建築造型對貝聿銘不再是件難事。貝聿銘開始研究各種文明。這也為蘇州博物館以及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做好了準備。

21世紀到來後,貝聿銘再次回到中國。蘇州博物館作為封山之作,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建築智慧結合東方的傳統美學以及對家鄉的情感全部融匯在這座建築裡,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視覺之美。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

2009年,貝聿銘還參與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貝聿銘去了埃及和中東的其他國家尋找的伊斯蘭教文化的最佳表達,他發現無論是敘利亞大馬士革的伊斯蘭建築物,還是土耳其的建築物,都有著其他宗教的痕跡,不再是純粹的伊斯蘭表達方式。

在開羅貝聿銘在圖倫清真寺得到了啟示,圖倫清真寺對他的作品的影響最大:用於洗禮的噴泉外有三條雙層的走廊;主體建築的外延式幾何圖形的演進,從八角形到四邊形再到圓形。貝聿銘最終掌握了伊斯蘭文化的精華,從而完成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

2015年,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住所內,被一名家庭健康護理員襲擊。之後貝聿銘被送到醫院,在接受治療後已順利出院。主要成就

建築作品

1949年港灣石油公司辦公樓美國阿特蘭大

1955年丹佛美國國家辦公樓美國丹佛

1956年富蘭克林國家銀行/羅斯福廣場購物中心美國明尼奧拉

1960年丹佛市希爾頓飯店美國丹佛

1963年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中國臺中

1967年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科羅拉多

1971年海港大樓美國波士頓

1972年達拉斯市政廳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4年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特區

1977年漢考克大廈美國波士頓

1978年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美國印第安納

1979年肯尼迪圖書館美國波士頓

1981年摩根大樓美國休斯敦

1982年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1982年中銀大廈中國香港

1985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美國波士頓

1989年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法國巴黎

1990年德國曆史博物館新翼德國柏林

1995年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中國北京

1996年美秀美術館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搖滾音樂名人堂美國克利夫蘭

2006年蘇州博物館新館中國蘇州

2004年中國駐美大使館美國華盛頓特區

2006年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

2008年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塔爾多哈獲獎記錄

學術榮譽

1997 法國建築學院海外院士 (獲獎)

1993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名譽院士 (獲獎)

1984 法蘭西藝術院外籍院士 (獲獎)

1979 羅德島設計學院校長院士 (獲獎)

1978 美國藝術文學院首位建築師背景的院長 (獲獎)

1975 美國藝術文學院終生院士 (獲獎)

1970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 (獲獎)

1951 惠爾賴特遊學獎學金 (獲獎)

1940 麻省理工學院阿爾法羅池獎章 (獲獎)

1940 麻省理工學院遊學獎學金 (獲獎)

1940 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師學會獎章 (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