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猴古今谈——论“两岸猿声啼不住”

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这首小学语文课的必背诗篇,相信人们对它再熟悉不过了。诗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提及一种动物,“猿”。

请问,猿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是猿猴。

再仔细问,到底是猿还是猴?或许有人会仔细思考,但相信大部分人都会下意识、习惯性的默认为是猴子。比如,坊间流传有很多这首唐诗的英文翻译,无一例外都将“猿”翻译为“monkey”。比如,下面是翻译大师许渊冲的版本:

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Emperor crowned with cloud; I've sailed a thousand miles through Gorges in a day. With monkeys’ sad adieux the riverbanks are loud; My skiff has left ten thousands mountains far away.

这就说明,不光普通人,很多文人墨客也普遍将这里的“猿”当成了猴子。

其实不然,这里的“猿”绝对不是猴子,而是长臂猿。

猿猴古今谈——论“两岸猿声啼不住”

长臂猿

相信有人已经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了。其实大可不必怀疑,容我娓娓道来。

我首先要说的是这首唐诗的创作背景。759年,曾因参与永王之乱而被流放的李白,遇赦返乡,长久以来的抑郁一扫而空,内心的喜悦无法压抑,回家的渴望已经急不可耐。李白的家安在千里之外的宣城、金陵一带,这才刚刚到江陵,他就已经放飞自我,现在的心情十分愉悦,他的眼中全都是壮丽的山河之美,正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所以,站在船头的李白,回首眺望白帝城,看到的不是黑云压城,不是愁云惨淡,而是“彩云”;转身瞭望前路即将靠岸的江陵,原来不知不觉中已经穿越千里三峡,什么滟滪堆的突兀,巫峡的漫长,瞿塘峡的沉舟,西陵峡的险滩,似乎都不过如此,什么艰难险阻我都没有看在眼里,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祖国的山河壮丽。即便是号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令人摧心裂肺的猿声,虽然此起彼伏,但听起来一点都不悲伤,反而很好听。此时,即将抵达楚地的李白,内心深处再也没有当年出川时那种“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迷茫与犹豫,有的只是满满的幸福。所以,这一路走来,李白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他感觉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彩云,有轻舟,当然,也有猿声。

既然如此,那么这里的猿声,当然应该是一种天籁之音。而猴子的叫声,显然与这种风格不搭。猴子们的叫声,叽叽喳喳,嘈嘈杂杂,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叫做“呕哑嘲哳难为听”,实在是上不了台面,难登大雅之堂。如果听过猴子的叫声,无论是猕猴还是叶猴,相信就能感觉到,无论心情多么愉悦,你都不会觉得猴子的叫声好听,特别是“啼不住”的猴子叫声。

但是,长臂猿的鸣叫,则非常符合天籁之音的各种特征,非常清澈,非常空灵,非常高亢,非常雄浑,既有节奏感,也有穿透力,风急浪高的时候,人们能听出忧郁,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能听出笑语。因此,如果给这首唐诗配音,显然不宜选取猴子的嘶叫,而应该选择长臂猿的鸣叫。

但是,可能有人会提出若干疑问。

第一个疑问,既然是猿,为什么不是猩猩、黑猩猩或者大猩猩呢?为什么一定是长臂猿?答案很简单,我国没有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分布。猩猩分布在婆罗洲,黑猩猩和大猩猩都在非洲,都不可能出现在三峡地区。

猿猴古今谈——论“两岸猿声啼不住”

猩猩:大家都是亚洲的猿

第二个疑问,三峡地区有长臂猿存在吗?应该说,在现代,三峡一带并无长臂猿的分布。当前,中国的长臂猿只在广西、云南、海南等边远地区有分布,已经非常珍稀。但是,在古代,长臂猿的分布范围要大得多,秦岭以南的广大山区都有分布。2004年,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发现了一座大型墓葬,据考证属于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墓中有豹、熊和鹤的骨架,以及长臂猿的头骨和下颚骨。由英国伦敦动物学会生物学家Samuel Turvey和伦敦大学生物学家Helen Chatterjee领导的一个由伦敦动物学会、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机构组成的研究小组,对这些骨骼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长臂猿。科学家将这种长臂猿命名为“帝国君子长臂猿”,非常高雅的名字。长臂猿显然是给夏太后陪葬的。可见,古代秦国地区也有长臂猿分布。另外,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长臂猿考》中提到,18世纪的陕西境内仍有长臂猿分布。既然陕西秦岭都有长臂猿,比秦岭更加温暖湿润、更加偏僻无人的长江三峡地区当然更有长臂猿。

第三个疑问,古人知道长臂猿的存在吗?或者说,古人知道长臂猿与猴子的区别吗?古人当然知道。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千万不要轻视中国古代人的勤劳勇敢与智慧。古人非常清楚的知道长臂猿的存在,非常清楚的知道长臂猿与猴子的区别。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虽然还没有创造出“猿”这个汉字,但是收录了“蝯”这个字,“蝯”字后来慢慢变成了“猨”,最终变成“猿”。《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蝯,善援,禺属。”因为善于攀援,所以古人将其叫做“猿”。《说文解字》时代的东汉人认为猿应归类为禺属,禺就是禺狨,也就是金丝猴、仰鼻猴之类的,这当然是不准确的,但长臂猿与金丝猴确实长得很像,特别是黄毛的长臂猿。《郭氏山海经传》曰:“蝯似猕猴而大,臂脚长,便捷,色有黑有黄,其鸣声哀。”可见,古人清楚的知道长臂猿的存在,知道长臂猿的基本特征,包括长臂、动作敏捷、有黑有黄、鸣叫声有特点等。

关于长臂猿与猴子的区别,古人同样也是心知肚明。稍晚于李白的柳宗元有一篇骈文,题目叫《憎王孙文》,详细对比了猨与王孙两种动物的区别,猨就是长臂猿,王孙就是猢狲,也就是猕猴之类的猴子。柳宗元说:“猨、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猨之德静以恒,类仁让孝慈。王孙之德躁以嚣,勃诤号呶,唶唶强强。”也就是说,猴性躁而蝯性缓,二者迥异。因此,古人非常清楚的知道长臂猿与猴子的区别。

所以说,“两岸猿声啼不住”、“猿鸣三声泪沾裳”、“猿猱欲度愁攀援”、“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等等,这些传世名句中的“猿”,都是长臂猿,而绝对不是猴子。其实,长臂猿不仅仅是诗词中的常客,古代也常常有长臂猿题材的装饰,比如下图1是西汉时代的长臂猿形状的衣带钩,关于长臂猿的美术作品也不少,比如下图2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戏猿图》。

猿猴古今谈——论“两岸猿声啼不住”

西汉:长臂猿衣带钩

猿猴古今谈——论“两岸猿声啼不住”

大明宣宗御制戏猿图

另外,古代还有一个关于“猿”的著名词语,叫做猿臂善射,这里的猿,也是长臂猿,而不是猴子。这个词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文中说:“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也就是说,李广的两臂如猿,非常威武,因此箭法天赋极高,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如果将这里的“猿”字误解为猴子,或者稀里糊涂的理解为猿猴,就不能体会到李广的威武体态与高超箭法,更不能体会到司马迁对李广的敬仰,因为猴子的小短腿显然不够威武,只有长臂猿的长臂,才配得上“猿臂善射”这个词的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