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貨、壓貨!拼命壓貨,卻壓出了“二批”回潮……

一直支撐銷量增長的深度分銷工作,近兩年好像簡化成只有一項工作:壓貨。無論廠家業務員還是經銷商業務員,基本工作就是圍繞壓貨展開的。壓貨、壓貨,再壓貨,渠道已經快崩盤了,還在壓貨。

前幾天參加一家企業的會議,當主持人說起本年度三大動銷工作時,竟然有“久違了”的感覺。可不是嗎?曾經非常有效的一些渠道基本工作,現在竟然久違了。

壓貨、壓貨!拼命壓貨,卻壓出了“二批”回潮……

如果說十多年前的壓貨有一定道理的話,現在我要大聲說:壓貨是罪過。

曾經自認為品牌力強,有資格壓貨的大企業,現在的問題最大。因為大品牌壓得最狠。

壓貨有三大罪狀:壓掉了廠商利潤;壓得渠道變形;壓得銷售工作變形。

不從壓貨中走出來,最後廠家會被壓貨壓垮。

壓貨,壓掉了廠商利潤

壓貨、壓貨!拼命壓貨,卻壓出了“二批”回潮……

壓貨,當然需要壓貨政策。現在已經出現一種現象:不壓貨,不銷售。一個月壓幾輪貨,零售店進幾次貨。

零售店已經算準了廠商必然壓貨,而且廠商肯定比零售店更耐不住,畢竟廠商每個月要考核銷量,零售店沒這個負擔。壓貨到現在,口味越來越重,政策力度越來越大。所以,壓貨政策侵蝕利潤。

壓貨、壓貨!拼命壓貨,卻壓出了“二批”回潮……

壓貨對商家利潤最大的影響,其實是壓貨後的亂價,亂價打亂了渠道價格體系,進而降低了商家利潤。當壓貨確實超出商家銷售能力時,有些商家就會“竄貨”,或者低價出貨。這對渠道價格影響極大。即使只有一部分產品亂價,但也會產生連動效應。

壓貨、壓貨!拼命壓貨,卻壓出了“二批”回潮……

壓貨亂價對商家利潤的影響,比政策支出的影響還要大。

壓貨到最後,有銷量,沒利潤。連續兩年沒有利潤,很多經銷商乾脆不幹了。以往只有廠家換商家,今年流行商家換廠家。

壓貨,壓出了一堆衍生工作

壓貨、壓貨!拼命壓貨,卻壓出了“二批”回潮……

幾年前,業務員的終端拜訪週期大約是一週,現在已經延長到平均半個月以上了。而且原來所做的大量深度分銷工作,現在很多都放棄了。

壓貨後要退貨,退貨後要找渠道、花代價處理退貨,處理退貨又影響正常銷售。這些事,本來是沒有的,因為壓貨過度,現在成為“新常態”了。

有一個縣的商會,最初是因為想商家聯手對抗終端的,後來發現商會最大的用途就是“集體處理退貨”,處理退貨的聲勢越來越大。


壓貨、壓貨!拼命壓貨,卻壓出了“二批”回潮……

因為退貨產生的工作是剛性的,短保產品更是如此。因此,這些工作都要擠佔正常的銷售時間。

目前,經銷商都在壓縮人員,因壓貨而退貨,因退貨衍生出大量工作,經銷商的正常工作被擠佔了。

正常工作被擠佔,當然會影響銷量。銷售受影響,短期內又只有壓貨能彌補。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壓貨導致營銷工作變形的另一個現象是:業務員對終端的拜訪,從原來的“順訪”變為“跳訪”。

所謂順訪,就是挨戶訪問,不遺漏終端。所以跳訪,就是隻訪大戶,不訪小戶。

從順訪到跳訪,除了因為退換貨影響工作時間,還因為壓貨通常輪不到小店。

壓貨,把渠道壓變了形

壓貨、壓貨!拼命壓貨,卻壓出了“二批”回潮……

十年來,營銷一直在提倡深度分銷。深度分銷的一個特點,就是繞過二批,直達終端。

2016年上半年,我在調研市場時發現一個怪像:“二批”竟然回潮了。對這個問題,我很吃驚。

二批為什麼回潮?因為壓貨力度越來越大,而且壓貨政策都是坎級政策。

坎級政策對誰有利?對大終端和二批有利,對小店不利。

小店因為進貨量小,拿不到坎級政策,還不如從二批拿貨划算。於是,“二批”回潮了。

“二批”回潮,讓多年的深度分銷工作白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