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粗暴型妈妈or反复型,你给孩子定“不平等条约”了吗?

唬爸说

许多我们认为是正常的条约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不平等条约”,一定要遵照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来制定适合他们的规矩。

我们总喜欢在给孩子“好处”之前答应条件,比如“你只能喝一瓶酸奶”“吃完这块蛋糕就没有了”“看完这集动画片就不能再看了”“讲完这本故事书就要去睡觉”“再玩一会就回家”“就买一个玩具”等条件,而孩子为了着急得到都会满口答应,但当他达到了条件之后往往还不满足,要求再喝一瓶酸奶、再吃块蛋糕、再看会电视、再讲几本故事书、再多玩一会、还要买玩具……

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会觉得娃们“说话不算话”,拒绝再为他提供:“你刚刚不是答应了,不可以说话不算数”开始说教,年幼的孩子就会坐地上开始哭闹。

深思:粗暴型妈妈or反复型,你给孩子定“不平等条约”了吗?

我们认为孩子应该从小讲诚信,说到就要做到,这在我们成人世界里是处世根本,于是我们相当然的要求孩子也应该这样做,要是没做到就是不守诺言。

但是请反思下,这些承诺并不是孩子自己许下的,而是我们替他设下的,孩子同意只是因为可以继续得到自己眼前想要或者喜欢的东西,但是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


我们站在家长的高度为他们设限,在他们吃得开心时或者玩得尽兴时以保护之名来中断,这是强势家长经常对孩子做的事,因为小孩子实在太好欺负了。凭他们弱小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家长抗衡,但细细思忖下,大人未必都能办到的事情为什么要要求一个小孩子这么做呢。

试想下正在观看一部喜欢的电视剧,剧情正发展在紧要关头时,这时来一个人要求你不要看电视去扫地,你会愿意吗?如果他强硬地把电视关掉,你会不会咒骂,应该会立马把他推开,重新把电视打开来看。对于精彩的电视我们大人尚且无法暂停,更何况你去要求一个小孩只看一半,虽然你觉得看多了电视会对小孩视力不好。

妈妈A:走到电视跟前直接了断关闭电视,孩子开始抓狂。(粗暴型妈妈)

妈妈B:尝试关闭电视并开始说教,孩子哭闹无止,开始妥协,重开电视。(反复型妈妈)。

生活中我们常常吃到一些非常美味的甜点,这时候总是忍不住多吃几份,虽然知道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食欲一经打开就停不下来,最后只有等到肚子实在撑不住了才会停嘴。

而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却要求很严格,当孩子吃了很多块饼干之后还想继续吃,我们总是摆出一副教训的姿态要求他们停止,但往往没有孩子愿意就此停嘴。

妈妈A:直接没收甜食,孩子开始抓狂。(粗暴型妈妈)

妈妈B:尝试没收甜食并开始说教,孩子哭闹无止,开始妥协。(反复型妈妈)。

喜欢看小说的朋友都有过这种经历,当自己代入到书中的角色之后,恨不能一直看到结局,中间特别讨厌被人打扰,即使真的被人中断了,脑子还是沉浸在前一刻看的情节里。小孩对故事书的渴望就是如此,看完一本觉得好看就会一直要求看下去。

那到底该怎么做?有没有相对合理的方法?这是我一直在深思的问题。

在此之前 ,我们有必要想一想A粗暴型和B反复型的做法可能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

做法A,孩子长期面对这种“粗暴”,会不会学习这种处理事情的方法,换句话说,当孩子渐渐长大,在学校、在社会上会不会做出以强欺弱的霸凌事情,会不会在自认为有理的时候不顾他人感受?

做法B,让孩子形成“哭闹=妈妈妥协”意识,从而陷入“无休止哭闹”的恶性循环。会让孩子觉得 事先妈妈约定好的事情,也是可以反悔的,可以不作数的,可以“不讲诚信”。

我们的做法:

当辰辰快吃完下一块饼干时,我们会陪他玩玩一个要用到手的游戏,让他投入到游戏中,分离环境,借此让他没机会再想去拿饼干,再把甜食默默收起来。生活中配合引入吃零食影响健康类的绘本故事,培养正确的习惯。

当看电视的时间快到时,就找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东西来转移视线,宝宝更喜欢什么、更爱干什么,这个是妈妈最懂得。

如果不想那么累地讲故事,我就会让孩子给我讲,我模仿他要求讲故事的撒娇样:“爸爸我要听书,宝宝给我讲书”,孩子会觉得自己变成了大人,于是一本正经地开讲,辰辰非常喜欢这个玩法,一本接一本按自己对绘本的理解 东拉西扯的讲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方法没有固定形式,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孩子角度来思考问题,你就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在设立规矩时问问自己能不能接受,倘若自己都觉得为难的话就不要去难为你的孩子了。

爱孩子,先学会体恤孩子!

——————/ 全文完 /——————


唬爸熊妈

关爱孩子、高质量陪伴

我们和三个娃(不同年龄)生活在一起,老三辰辰(2016年1月12日生)、老二轩、老大羽,轩和羽是辰辰的堂哥,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性格。唬爸主早教、陪玩,熊妈主打育儿、照料。在这里有着我们的总结和思考,有着娃们玩过的认知游戏、探索游戏、手工、户外拓展等,覆盖了语言、数学、艺术、表达、运动、科学等等方面!


——别忘记关注,更多精彩等着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