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00人寫“微信遺囑”,90後都積極“立遺囑”了,這說明什麼?

意外、災難等往往會讓人感慨人生無常,促使人們反思生死,也會陡然增加脆弱感與恐懼感。

當人們對生活、生命、生死等有了更多的感悟,也會想提前為“最終的告別”做些準備。

當前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對於人生有了新的想法。

中華遺囑庫是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於2013年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該項目順應時勢,開通了“微信遺囑”功能。

據統計,從該功能開通以來,通過“微信遺囑”留言的用戶已經超過了5000人。單單是清明節即4月4日當天,就有249人留下“微信遺囑”。而4月5日截至晚上8時,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有1427人留下“遺囑”。

“微信遺囑”是通過打開名為“幸福留言”的小程序,進入界面,點擊“創建留言”,按提示操作的留言。內容可以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這些形式,人們可以充分運用恰當的方式留下想說的話。

這些內容除了留言人指定的人可以收到和提取以外,對外完全保密。不過為了防止違法信息,中華遺囑庫會在後臺進行審核,但會保障隱私安全。

在“幸福留言”上面留下內容是一種儀式感,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小程序查看是否有人留有幸福留言給自己。另外,如果留言後選擇了“本人去世後”寄送,中華遺囑庫將來跟人口信息系統對接後,可以直接通過系統查詢留言人是否已去世。

需要注意的是,“微信遺囑”不具有遺囑的法律效力。它是表達對家人的叮嚀、囑託和祝福等情感方面的行為,不同於法律意義上的遺囑。但可以留下一些重要信息,比如關於自己在乎的東西的信息。如果需要對財產進行有法律效力的分配,還是需要按流程辦理正式的遺囑。

“微信遺囑”受到不少用戶的關注,反映了越來越多的人對於“死亡”不再忌諱,而是主動地去思考。通過在小程序上面留言,既是進行了一次情感上的傾訴與治癒,也記錄了個人對於所擁有的東西的審視。

超5000人寫“微信遺囑”,90後都積極“立遺囑”了,這說明什麼?

90後積極“立遺囑”說明什麼?

中華遺囑庫發佈的《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公佈了中青年人立遺囑大數據。

截至2019年底,中華遺囑庫已登記保管了16.5萬份遺囑,目前已生效遺囑共計781份。共有2333位60歲以下中青年人訂立登記遺囑,中青年訂立遺囑人數持續增加。

而立遺囑的“90後”人數已連續三年呈現上漲趨勢。其中,2017年為55人,2018年為123人,2019年為166人,共344人。

此外,“90後”立遺囑人群在立遺囑時的財產類型更加豐富,虛擬財產成為常見財產類型。除了房產、銀行存款、股票賬號等,“90後”在遺囑中分配的財產還包括支付寶、微信、QQ、遊戲賬號等內容。

可能有人認為年輕人立遺囑還太早,也有人覺得這樣做不太吉利。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獲取信息通道的多樣化,人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對於死亡、遺囑等事情少了忌諱,學會坦然面對。

有人在立遺囑的過程中,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看清哪些事是最重要的、哪些人要花時間去陪伴。

這種對生死態度的轉變,恰恰是一種理性的態度。或許它不意味著年輕群體對於死亡就完全沒有了焦慮和恐懼,但是它反映了人們正在積極地去面對。

通過立遺囑這樣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做法。

超5000人寫“微信遺囑”,90後都積極“立遺囑”了,這說明什麼?

“90後”們之所以在青春年華就思考身後事,梳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羈絆,也有來自於現實的擔擾。

畢竟,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而死亡,是每個人終將要面對的事情,無論貧窮還是富有。

當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忌諱談論死亡,不失為一件好事。

向死而生。

超5000人寫“微信遺囑”,90後都積極“立遺囑”了,這說明什麼?


(文中配圖均源自網絡)




2020年04月07日星期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