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少年戒网瘾身亡:父母的失职,正在“谋杀”孩子

2017年8月3日,少年李傲因为经常去网吧,被父母送到一家戒网瘾机构,这个名为“合肥正能青少年特训学校”的机构,自称能改掉青少年网瘾,解决厌学、叛逆问题。在进入这家学校的43小时后,校方通知家长,称李傲因中暑不幸逝世。事实上,在学校的这短短一天多时间里,李傲遭受了限制吃喝、殴打等残忍的对待,所谓因中暑离世的遗体上,布满伤痕。

2018年12月28日,安徽省高院做出终审裁定,涉事学校负责人罗铿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获刑16年,4名教官分别获刑1年至8年6个月不等。

2月23日,李傲的母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咱们一家受到了血的教训,很后悔。”


18岁少年戒网瘾身亡:父母的失职,正在“谋杀”孩子


李傲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例,但是我们多希望,这是最后一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中国式父母,总是容易重复这样的悲剧。

事情也许没那么严重

很多时候,让父母如临大敌的很多事,也许没有他们以为的那么严重。

“网瘾”一词的出现,最初只是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在社交网络上的一个调侃,没想到却逐渐演变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一种坏习惯,2008年1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支持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中,首次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


18岁少年戒网瘾身亡:父母的失职,正在“谋杀”孩子


那么,网瘾真的是一种严重到足以影响人的身体机能,影响社会和谐的疾病吗?

其实不然。

2007年,美国医学会针对网瘾进行了一场激烈辩论后,拒绝向美国精神病学会推荐把“网瘾”列为正式的精神疾病;2009年,我国卫生部也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疾病,并认为“网络成瘾”,只是网络使用不当。

孩子爱玩游戏,可能与家长喜欢追剧、喜欢刷抖音没什么两样。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有趋向高刺激事物(让人轻松愉悦的),排斥低刺激事物(乏味的、需要集中精力的)的趋势。

所以,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地定下每天阅读、每天学习、定期健身的目标,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导致我们把时间消耗在那些令人轻松愉快的事情上,让一个个目标沦落成“flag”。正因为如此,自律才成为一种令人钦佩的品质,自律的人也往往被我们当成榜样。

家长应该站在孩子这边

在孩子面对一些问题时,作为家长,应该陪着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帮着问题一起“解决孩子”。

试着回想一下,孩子的坏毛病开始出现苗头的时候,有多少家长是一骂了之的。如果小骂一顿不管用,还以为是孩子“老油条”了,不服管了,拿出更厉害的手段,比如大骂一顿,再比如来一个“男女混合辩论”、“夫妻混合双打”。有多少家长,只告诉孩子“不行,你不能这样做”,却不告诉他们,应该要怎么做。有多少家长,没能耐心帮着孩子分析问题、提出策略、解决问题。


18岁少年戒网瘾身亡:父母的失职,正在“谋杀”孩子


父母也都曾是孩子,也是一次次犯错,一次次跌倒,才知道成长的路上哪些事最好不要去做,哪些岔路最好不要去走。只是长大的时间太长了,长到已经忘记做孩子时候的感觉。

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家长首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帮着一起找找原因,一起想想方法。如果孩子的所谓坏毛病,碰巧家长身上也有,那么还可以试着陪孩子一起改正。

有些事本该家长来做

我有个朋友,是某一项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培训学校的老师,有一次闲聊时,她说起了让她最不舒服的一种家长类型。

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的找她报名的时候,会当着孩子的面说:

“老师,我家孩子缺乏运动,您课上带他多练练”

“老师,我们孩子很皮,我听说您这里上课管得很严,他要是不听话了您帮我教训教训他,要是还不听话,骂两句或者小小地惩罚一下也行的,不要怕我心疼”。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校外培训班,这种类型的家长还真不少。他们的逻辑是,老师,我家孩子有XX毛病,我是管不了了,您帮我管管。


18岁少年戒网瘾身亡:父母的失职,正在“谋杀”孩子


其实有些事,尤其是事关孩子性格习惯的养成方面,由家长来做、由家长来引导会比较好,也是家长应该做的。一个好的老师,确实能让孩子受益匪浅,但是因为家长自己没时间、没精力、不知道怎么办······这种种借口,就把对孩子的教育一股脑往外推,找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机构来分摊本应由家长担负的责任,事实上是家庭教育的缺位,是为人父母的失职。

李傲的妈妈对记者说,“逢年过节的时候,看到别人都是一家团圆,想想李傲,我跟他爸爸就吃不下睡不好。不管怎么说,我们一家人得到了血的教训,我们也希望通过孩子的事情,让其他家长也重视这个问题。”

爸爸妈妈,不要像李傲妈妈一样,等到教训来到自己家,尝到眼泪和后悔的滋味,再去检讨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