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是癌前病變?應先判斷良惡性,明確其大小、生長速度、邊緣

自從體檢中發現肺結節後,不少人的心中也多了些難解的“心結”:

自己的結節要不要緊?會不會突然就會變為肺癌?要不要趕緊手術治療,以絕後患?……

肺結節是癌前病變?應先判斷良惡性,明確其大小、生長速度、邊緣

如果你正在被這些問題困擾,不妨認真看看下面的內容!

你的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

“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應該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對鑑別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來說,CT是最佳的檢查技術,病理診斷則是“金標準”。

低劑量薄層螺旋CT檢查,清晰度高、分辨率也高,通過結節大小、密度、是否生長等可初步判斷肺部結節的良惡性。

肺結節是癌前病變?應先判斷良惡性,明確其大小、生長速度、邊緣

我們從CT影像學上來看,在良惡性鑑別診斷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看結節的特徵:

肺結節的特徵:

  • 1.大小:結節越大,惡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小於1cm的,良性的可能性很大。
  • 2.生長速度:從發現結節到隨訪2年顯示無變化,提示良性結節。
  • 3.邊緣:邊緣分葉、不規則的提示惡性,如果結節伴有暈徵、分葉,則在惡性結節中佔重要比例。光滑邊緣並不代表都是良性,約1/5的惡性腫瘤邊緣光滑,當然,多是轉移瘤。
肺結節是癌前病變?應先判斷良惡性,明確其大小、生長速度、邊緣

實性結節和磨玻璃結節,哪種更可怕?

做完檢查後,有的人被告知是實性結節,有的人被告知是磨玻璃結節,那麼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嗎?

實際上,它們的風險程度是不一樣的,而且各自的處理措施也會有所不同。

從肺癌的概率來說,磨玻璃結節是肺癌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實性結節,所以它更可怕一點。

對於實性結節來說,直徑≥15mm或者介於8mm-15mm之間有表現出惡性CT徵象者,結合臨床病史有肺癌高危因素的,首選手術治療;對肺癌可能性較小的、直徑介於5mm-15mm且無明顯惡性CT徵象的,隨訪觀察其生長特性。直徑<5mm的肺癌低危結節的實性結節,建議1年後隨訪。

對於部分實性結節來說,這種惡性風險相對比較高一點。尤其是直徑>8mm的部分實性結節,需綜合考慮後,決定是否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手術切除或3個月後CT複查,直徑≤8mm的部分實性結節定義為中危結節,建議3-6個月隨訪一次,至少2年隨訪一次。

對於肺磨玻璃結節來說,直徑> 5mm的純磨玻璃結節,也是建議3-6個月、至少2年隨訪一次。直徑<5mm的純磨玻璃結節,建議定期CT隨訪,時間不小於3年。

肺結節是癌前病變?應先判斷良惡性,明確其大小、生長速度、邊緣

查出肺結節怎麼辦?

查出肺結節怎麼辦?一言以蔽之,"密切觀察、長期隨訪、高度警惕、及時處理"。

一般建議在肺部結節確診後的一年內,每3-6個月做一次CT;超過一年以後,如果沒有發現異常,可調整為半年至1年做一次CT。

大多數結節在兩年內未觀察到生長,一般可視為良性或低度惡性。隨訪期間如果結節有異常變化,再考慮酌情手術治療。

如果你已經確診有肺結節、或者長期吸菸、長期接觸廚房油煙、精神壓力大、有結核或者腫瘤病史、或者你的家人有肺癌病史,想詳細瞭解更多關於肺結節的知識,BTV養生堂頭條專欄,聯合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胸外科的汪進益教授出品的《肺結節通識8講》已經上線!跟著胡潤榜中國好醫生汪進益教授一起來深度認識肺結節!

課程是音頻+圖文的形式,通過整整80分鐘的講解,你將會全面系統的瞭解肺結節的前因後果,明白肺結節的性質分類和常見處理方式,以及肺癌應對策略,從此可以坦然面對肺結節,內心從此不糾結!

畢竟,肺結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進了它的“圈套”後,卻不懂得如何“觀察”和“管控”它的動態,而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

點擊下方專欄購買後,即可立即收聽汪教授的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