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癖该死?该治!

上周临近周末的时间,一篇名为《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点爆网络。


就在大家严厉声讨养父鲍某的兽行时,周末的两则报道再次把事件送上热搜。


一则是关于鲍某对事件的亲自回应。


对方声称,自己和养女关系正当,且一直呵护备至,负面报道是对方恩将仇报


恋童癖该死?该治!


另一则,来自在抗议期间因“敢说真话”而火了的某周刊。


在这家媒体的报道中,文中再次以鲍某的立场回溯事件经过。


恋童癖该死?该治!


且通过“志愿者”的回访,“佐证”了养女“忘恩负义”的“事实”。


不光如此,文中多次提到女孩报警存在反复和不了了之的情况


似乎暗示了受害者此前同样存在提供不实消息的嫌疑。


恋童癖该死?该治!


双方各执一词,真假难辨。


水落石出以前,就让真相再飞一会儿。


如果事后证明鲍某是一个长期性侵养女的恋童癖,必将引发新一轮热议。


巧的是,就在同一时间,毒药君刚看完一部探讨此类话题的电影。


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头痛欲裂

Kopfplatzen

恋童癖该死?该治!


是不是发现海报的焦没对实?


其实,这种设计和影片反映的主题不谋而合。


因为整部电影探讨的,就是一个人在危险边缘疯狂试探的错乱状态


这种错乱状态,让他一直在“要不要对未成年下手”之间徘徊。


恰如快门按下前,那尚未调整均匀的呼吸引发的画面失焦。


恋童癖该死?该治!


说起来,有关恋童癖的电影其实有很多。


但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在讲“坏人得逞以后,正义之士为弱者摇旗呐喊”。


典型如《熔炉》、《虐童疑云》和《追捕弗雷德满家族》,都是这类套路。


恋童癖该死?该治!


但今天要说的这部资源新片脑回路清奇,它说的是性侵快要却没有发生前的那一刻


因为影片本身继承了德意志惯有的冷冽叙事风格,沉静而不失深度的表现手法,甚至让部分看过的人都不免产生同情。


恋童癖该死?该治!


能激发观众共情,首先,你得确保至少有一张不那么令人讨厌的脸。


毫无疑问,德国著名演员马克思·雷迈特刚好符合这个标准。


片中,他饰演的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设计师马库斯。


恋童癖该死?该治!


尽管事业有成,为人成熟稳重。


但风光背后,马库斯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而这一面在影片开场,就用一种极其直接的方式进行了表现:


他在电脑面前打XX。


恋童癖该死?该治!


男人看片抒发积累的职场压力,正常。


可不正常的,是他选错了对象。


下一个镜头,跟随马库斯的视角,你会发现他的目光一直盯着公交车上的男孩。


诸多特写,暗示着马库斯潜在的欲望。


恋童癖该死?该治!

恋童癖该死?该治!


对于这种“畸形”的欲望,马库斯是否处之泰然呢?


其实在这以前,一些情景已经暗示出,他对此感到痛苦


恋童癖该死?该治!

恋童癖该死?该治!

恋童癖该死?该治!


因为这种欲望的干扰,他放弃了工作之外的正常社交。


即便有漂亮的女同事送上门,他也找各种理由推脱赴约。


只因,家中有更大的诱惑在等待着马库斯。


恋童癖该死?该治!


比起女人,男孩更吸引他。


除了观看带有未成年题材的影片,马库斯还有一个爱好。


那就是用相机记录下带小孩的影像片段,并将之视作战利品收藏


恋童癖该死?该治!

恋童癖该死?该治!


随着手中的素材越积越多,这些照片就好比毒药一般,吞噬者马库斯的生活。


在一轮又一轮死循环中,他在恋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就像前面展示过的环节,对于自己的欲望,马库斯实际上是很痛苦的。


尽管一直渴望和未成年小男生接触,但他一直表现得非常克制


即便被侄子点燃欲火,来一发,仍能找回理智。


恋童癖该死?该治!

恋童癖该死?该治!


尽管理性尚存,但马库斯深知,这不是长远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此,他尝试过咨询医生,甚至隐晦地向对方暗示了自己的癖好。


自然,对于这种人,主流社会当然不会给好脸色看。


即便,对方是一个医生。


恋童癖该死?该治!

恋童癖该死?该治!

恋童癖该死?该治!

恋童癖该死?该治!


正当马库斯处于无助状态时,楼下邻居又给他的困境火上浇油——


单身母亲杰西卡带着她的孩子亚瑟刚搬来不久。


在帮对方搬家途中,马库斯顺利结识了这家人。


恋童癖该死?该治!

恋童癖该死?该治!

一来二去,杰西卡一家很快就和马库斯混熟了。


出于信任,对方有时会让马库斯带带小孩。


送到怀里的这块肉,马库斯当然不会拒绝。


他甚至和亚瑟发展出一段非常要好的关系。


好到让杰西卡相信,这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男人。


恋童癖该死?该治!


虽然和亚瑟相处得形同父子。


但另一方面,马库斯恋童的本能,也在悄然摧毁这段关系。


私底下,他总会梦见自己和男孩发生关系。


而这种梦,面对杰西卡的大胆追求,他是断然不敢坦白的。


恋童癖该死?该治!

恋童癖该死?该治!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你只能看到马库斯用一种非常迂回的方式追逐自己的欲望。


比如,假借游泳之名,利用自己的爱好对亚瑟的身体进行肆无忌惮的窥视。


对马库斯真面目一无所知的亚瑟,则任由这位“亲切的叔叔”对自己摁下快门。


恋童癖该死?该治!


但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你以为包装得天衣无缝,但并不代表别人看不出破绽。


恋童癖该死?该治!


最终,被道德和欲望压垮的马库斯再也绷不住了。


他决定去见一位心理医生。


和之前那位专供保健的医生不同,这位医生有着更理性、更包容的视角。


面对马库斯进退两难下即将崩溃的境遇,他表示:


有恋童倾向不是你的错,但你不能将所想付诸实践,因为你是成年人。


恋童癖该死?该治!


治疗期间,医生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易感性


这个词原本是生物学中用来形容人或动物对病原体的染受性大小,并以此判断遗传因素对个体患病的风险。


衍生到心理学范畴,恋童癖其实也是可以追踪溯源的。


它可以是源自童年的某段经历,也可以是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副产物。


总之,过程很复杂,将其纳入到基因论也不过分。


恋童癖该死?该治!


正如医生分析的那样,恋童本身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可指摘


因为就像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这只不过是人类众多心理现象中的一种。


否定或歪曲它,就等于妖魔化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恋童癖该死?该治!


这就好比,当某些人在被激怒时,极端情况下会起杀心。


可“想杀人”这个念头毕竟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未付诸行动。


将起念的人等同于犯人,显然是不合适的。


恋童癖该死?该治!


但这么讲,并不代表马库斯就不是一个恋童癖。


相反,这种癖好已经逾越正常范畴影响了他的生活,并最终让这个人物以悲剧收场。


他的不幸,正源自他无法处理非常规欲望施加给自己的负面影响


这种不被主流认可的欲望很危险,所以才让人物走向毁灭成为必然。


恋童癖该死?该治!


关于恋童癖是不是都该去死这个话题,就像你面对你不认可的价值观一样。


是否将其消灭殆尽,看看马库斯生前和约瑟保持的纯洁关系,我想,人人自有其解。


恋童癖该死?该治!


《头痛欲裂》这部电影难得就难得在,它为观众展示了某类边缘人群的“特例”。


和那些无法抑制特殊倾向的冲动性罪犯相比,马库斯这类人因为有相似癖好而得不到主流认可,只能被迫在模糊的边界挣扎。


他们努力维持道德底线,却又深受底线之外的欲望煎熬。


片中马库斯数次探访的那匹狼,和狼嘴里那块迟迟无法入口的肉,无疑是对这类人群的精妙隐喻。


恋童癖该死?该治!

恋童癖该死?该治!


狼嘴叼着的那块肉,就好比他们急于想兑现的欲望。


要不要因为吃(犯)肉(罪)的问题波及无辜,全取决于当事人。


从养女性侵案引发的蝴蝶效应来看,“吃肉”,似乎才是常态。


恋童癖该死?该治!


主演过《熔炉》的孔侑曾在接受映后采访时说过:


“我一直都是以旁观者态度生活的人,《熔炉》引发的社会热议让我感到并不开心。为什么?因为生自己的气啊!我也希望能像原著中的主角那样,勇于对社会阴暗面发出弱者的呐喊。”


但愿,这次的丑闻能鼓励更多人揭发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渣。

不要心存幻想,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马库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