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書記”李欣勇:多條腿走出致富路

開欄語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近年來,蘭州大學充分發揮高校在人才、智力、科技、醫療等多方面的特色和優勢,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同時也有一批批幹部教師和校友紮根基層,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以多種形式改善著貧困地區的面貌。從即日起,蘭州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開設“我在扶貧一線”欄目,展示蘭大人奮戰脫貧攻堅一線的生動實踐和感人故事,總結學校扶貧工作的成效和經驗,在全校上下營造脫貧攻堅幫扶的良好氛圍,鼓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鬥志和幹勁。

“博士书记”李欣勇:多条腿走出致富路

“博士書記,你給我找個媳婦兒唄。”

“發了雞苗鴨苗,再給我們發點飼料吧。”

“我不要發的種苗,我想要錢......”

在以海南省科技廳科技特派員身份到東方市大田鎮俄樂村掛職第一書記的日子裡,李欣勇常常會遇到這種讓他啼笑皆非的事。

剛到俄樂村時,這裡貧困發生率75%、達265戶,是東方市2016年最大的貧困村;在掛職結束時,貧困戶1175人全部脫貧,人均收入翻一番,村裡生活和娛樂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俄樂村在致富路上發生了大變化。

日前,李欣勇也獲得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回顧在俄樂村的工作,李欣勇說這是一段美好的經歷:“要是不去擔任第一書記,也許一輩子都沒有這個機會,現在知道農民更需要什麼了。”

一定要為村民幹實事

“博士书记”李欣勇:多条腿走出致富路

走在村裡,黑黑壯壯的李欣勇,看上去更像村裡的小年輕,而不是一名畢業不久的農學博士。

2015年,在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獲草業科學博士學位後,李欣勇帶著對大海的嚮往,成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品資所的一名科研人員。這之前,李欣勇一直生活在北方,對海南農村的瞭解幾乎為零。

剛參加工作一年後,李欣勇本來在做著自己的研究課題,一天早上他突然接到了去擔任海南省東方市大田鎮俄樂村駐村第一書記的消息。“人事部門說我的專業比較合適,能用所學知識為有養殖企業的俄樂村種植牧草扶貧。”

“組織上選派的,身為黨員必須執行。”簡單收拾後,李欣勇便出發了。從海口到大田鎮還算順利,但鎮裡到村裡的交通不便,倒了好幾趟車後他才到了俄樂村這個自己先前“完全不知道在哪”的村子。

在這裡他第一眼看到這樣一幅景象:環境衛生差,主幹道兩旁雜草叢生,村子周邊的排汙管道破損,生活垃圾隨處可見,村委會連廁所都沒有。

村委會沒有可供住宿的宿舍,李欣勇便住在了村裡文書家一個四五平方米的小房子裡。沒有風扇的房間到處是蚊蠅,夏天經常熱得睡不著覺,但他還是在這裡安了“家”,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

到俄樂村的第三天,李欣勇正在村委會組織村民們收看扶貧夜校,突然“啪”的一聲,村委會的玻璃被人從外面砸碎了。“我當時就在裡面,這說明村民對扶貧幹部有成見,認為我們就是走走過場,不會幹實事。”雖然現場對砸玻璃的村民進行了批評教育,但這還是給剛到村子裡的李欣勇很深的觸動。

剛到村裡便遇到的這一插曲也讓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發揮自己專長,幫助俄樂村民早日脫貧,真心實意解決村民們的實際困難,用行動打消大家的牴觸心理。

最難做的是思想工作

“博士书记”李欣勇:多条腿走出致富路

俄樂村是1993年大廣壩庫區移民村,全村393戶,1566人。因為是移民村,村裡房子修得都很漂亮,但這裡土地匱乏,人均耕地不足一畝。

人均耕地很少的村民們農活也少,閒散勞動力多。要增加收入,讓村民們致富,李欣勇想到引導閒散勞動力外出務工這招。為了增加就業機會,他和扶貧隊員們也多方聯繫對接,為大家介紹過很多工作。

但以往生活在山上的村民習慣了自給自足的安逸生活,對外出務工有牴觸,覺得太辛苦。村民們很多人不識字,離家太遠的工作不願意去,離家近的這類工作工資少,一個月大概2000元,村民們又嫌錢少不願意幹。

“大家喜歡幹一天活給一天錢,往往是幹了兩天有錢之後就去喝酒,等喝酒把前兩天的錢花光了,就又來要工作,很難一個月一個月地持續幹。”李欣勇認為,“這裡貧困更多的原因是思想上的貧困,給大家做這方面的思想工作最難。”

為了使大家轉換思想,更新觀念,李欣勇決定首先從抓黨建入手,管理好黨員幹部。“要想鼓舞群眾,就先鼓舞黨員。”他認識到,“有沒有一個堅強團結的村兩委班子,有沒有一支強有力的黨員隊伍,事關一個村經濟發展的大局。”

以前俄樂村村民有事情都喜歡直接找鎮政府不願意找村委會,總以為村委會不會認真給自己辦事。“凡是群眾找村委會辦事,2天之內必須給予答覆,縮短村民的辦事時間。”李欣勇對村幹部如是說。為了和鎮裡更方便地溝通,替農戶辦事,李欣勇自己買了一輛摩托車,常常往返於大田鎮和俄樂村之間。

給15名患有大病和慢性病的村民申請臨時救助,為7名生活困難的村民申請低保,為農戶解決戶口、學生補助、養老金等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漸漸地,村民有任何事情都願意第一時間找村委會和村黨支部解決。

村委會和村幹部有了公信力,很多工作開展起來也方便了,李欣勇帶著村幹部進行動員,勸導大家利用農閒時間外出打工也有了效果: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村民們從最開始的不理睬,到爭著要工作,在村裡舉辦的現場招聘會上籤約,還有些去了附近的火龍果基地工作。

致富還得靠產業

通過勞動力轉移的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但致富還得靠產業,得多條腿走路。李欣勇又開始琢磨村裡的產業發展。

“村裡要發展產業,就需要成立合作社,這樣才能專業化運轉,才能把大家聚集起來。”李欣勇聯合該村的幫扶單位,組織貧困戶成立東方市大田鎮俄樂村裕民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形成“合作社+”的模式,發展了多個產業項目,為貧困戶增收。

“博士书记”李欣勇:多条腿走出致富路

根據市場調研和自身專業特長,李欣勇選擇在村裡帶領大家種植蔓花生,發展花卉種植產業。“我們單位有花卉研究室,可以提供技術,和市政合作的話能通過種花來承接市政的城市美化工程,也解決了銷路問題。”最終合作社與東方市園林局達成合作協議,由合作社種植綠化苗木,銷售給園林局,蔓花生也成為東方市城區重要的綠化植物。

為了節約合作社成本,他發揮技術專長,頂著酷暑,自己育種。帶著貧困戶在大田裡奮戰3個月後,第一批“蔓花生”育苗160萬袋上市,售價0.4元/袋,合作社銷售額達60餘萬元,用於貧困戶年底分紅。另外合作社還給貧困戶發放花卉種植勞務費35萬,戶均1500元。

俄樂村婦女素有織黎錦的習俗,但所織黎錦沒有丟掉傳統包袱,圖案上沒有創新,產品很單一。後由合作社牽頭聘請非物質遺產專業老師到俄樂村開展黎錦教學,組織貧困戶婦女參加黎錦培訓,主要以織裙子、圍巾、女包等工藝品為主。

“博士书记”李欣勇:多条腿走出致富路

經過培訓,合作社不久便收購時尚、美觀的黎錦半成品300餘件。“此項目解決了因家庭原因無法出外打工的貧困戶婦女的收入問題,並結合周邊村莊成立海南特色品牌,成為了俄樂村脫貧致富的輸血產業。”李欣勇說。

有了這兩個產業後,李欣勇又開始想辦法帶著村民種植冬季瓜菜、黃秋葵和聖女果。“海南有天然的氣候優勢,俄樂村土地面積少,冬天種蔬菜土地效益高。”李欣勇又發揮自身專長,提供技術保障,幹起了全新事物。

爭取到東方市600餘萬元資金用於村莊基礎設施的改善;申請獲批了美麗鄉村建設,投入460萬元對俄樂村排汙系統進行改造與升級;在村委會旁邊建起村裡第一座公廁......眼看著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村容村貌美起來,村民也開始感激李欣勇和扶貧隊員們。

在兩年的掛職即將結束的時候,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想讓李欣勇繼續掛職,但村裡的兩委幹部和村民都不想讓他繼續在村裡工作了:“你這麼年輕,又唸了那麼多書,待在村裡浪費了,不能耽誤了你。”

村民們開始站在他的角度考慮發展問題,這讓李欣勇至今仍很是感動。“研究課題和業務落下不少,但村民們把我當成了家人開始為我考慮,我覺得這是自己掛職最成功的事。”

內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文字 | 王耀輝

主編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