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明清之:情聖、詩神、活佛,帶你全面瞭解倉央嘉措的一生

倉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所寫的詩歌馳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詩壇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異葩。引起了不少學者的研究興趣。藏文原著有的以手抄本問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頭形式流傳。

大話明清之:情聖、詩神、活佛,帶你全面瞭解倉央嘉措的一生


《問佛》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矇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位女子,

可有人卻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你也不會感到幸福。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人帶著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經失去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可以愛的人,

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

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大話明清之:情聖、詩神、活佛,帶你全面瞭解倉央嘉措的一生


《信徒》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誦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還有《見與不見》、《泊岸》、《佛前的一朵蓮花》等等,這裡不一一列舉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網上搜搜。

多麼優美、深情且飽含人生哲理的詩啊!可是遺憾的是,這些詩都不是倉央嘉措寫的,真正的倉央嘉措的詩比這些更美。

大話明清之:情聖、詩神、活佛,帶你全面瞭解倉央嘉措的一生


----倉央嘉措背景知識----

一 、佛教地理分支

佛教源於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後來,佛教在它的故鄉基本消亡,據說現在又有復興的苗頭。

佛教東傳,按地理分佈分三支:一支沿北線傳播,主要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等地,是為“藏傳佛教”;一支沿南線傳播,主要是我國南部的一些國家如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傳播,是為“南傳佛教”;最大的一支就是傳入我國除藏傳佛教地區以外的其它地區的佛教,是為“漢傳佛教”。各分支在不違背基本佛教教義的基礎上各有特色。

二、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五大派別:寧瑪派(因戴紅帽,所以也稱“紅教”,後面類推),噶舉派(白教),噶當派(黑教),薩迦派(花教),格魯派(黃教)。格魯派的領袖為宗喀巴大師,格魯派後來居上,成為近幾個世紀的藏傳佛教的主宰。

藏傳佛教兩大領袖:達賴喇嘛(下簡稱“達賴”)與班禪額爾德尼(下簡稱“班禪”)。首位達賴誕生於1578年,尊為“三世達賴”,因為要追認前二任領袖分別為一世達賴和二世達賴。首位班禪誕生於1646年,尊為“四世班禪”,因為要追認前三任領袖分別為一、二、三世班禪。

追認的結果是,一世班禪是一世達賴的師兄,兩人同為黃教開創者宗喀巴大師的徒弟。所以理論上班禪的地位要比達賴高。藏人把達賴看作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而把班禪看作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在西方三聖中,觀自在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脅持,自然地位低一等。

但實際上,達賴的地位要高於班禪,因為達賴還管理世俗事情。班禪的治所是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而達賴的治所是拉薩的布達拉宮。

達賴和班禪總是互為師徒,新上任的達賴/班禪要拜目前在任的班禪/達賴為師。

達賴和班禪的傳承是“世襲”的,只不過這與我們世俗的“世襲”不一樣。達賴和班禪都是黃教,黃教是不允許結婚生子的(紅教是可以的,這和中國道教類似,全真道教不可以結婚,而正一道是可以的),所以肯定不是他們自己的孩子來繼承。而是他們死後轉世投胎來繼承。

佛教是信仰輪迴的,人在這一世死後,會轉世再來,當然再來不一定做人(有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六道輪迴)。天道最高,人道第二,所以說“人身”不易。佛教輪迴的最高境界是不參加輪迴,死後脫離輪迴,涅槃成佛。達賴、班禪都是得道高僧、世間“活佛”,本來是可以涅槃成佛的,但他們要繼續回到人間普渡眾生,“普渡眾生”是大乘佛教的主旨。

三 、西藏簡史

古代的西藏地區是各部落自由發展的態勢。

直到公元七世紀初,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地區,建立了西藏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吐蕃”。後來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形成了唐蕃友好的局面。

到了元朝,忽必烈征服西藏(當時叫烏思藏),從此西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

但是,因為民族特性的關係,中央政府一直尊重西藏傳統,在確保整體統轄領導之下,大多時候讓西藏人自己治理。

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地區,宗教勢力和世俗勢力往往爭鬥不休。特別是清朝之前,蒙古勢力一直是干預西藏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蒙古勢力臣服中央政府的前提下,朝廷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其自由發展。達賴和班禪的封號其實開始都是蒙古人冊封的。

到了雍正朝之後,清廷才逐步清除蒙古勢力,使西藏人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真正自治,不再有其它勢力干擾。

四 、西藏當時的宗教政治背景

宗教領袖,五世達賴洛桑加措和五世班禪洛桑益西。五世達賴的政治助手“第巴”(負責管理地方世俗事務的最高領導,俗稱“藏王”或者“攝政王”,名頭大,其實在達賴領導之下)是桑結嘉措。

蒙古勢力,和碩特部的拉藏汗。拉藏汗和第巴桑結嘉措爭奪地方管理權,矛盾很深。

1682年,五世達賴圓寂。“第巴”桑結嘉措由於深得五世達賴的信任,掌握的權力很大。所以,五世達賴圓寂後,第巴秘不發喪,隱瞞不報。這樣,繼續打著五世達賴的名號,全權控制著西藏。只在暗中尋訪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

1691年,康熙征服蒙古另一大勢力噶爾丹,從戰俘口中得知五世達賴的死訊,大怒。桑結嘉措趕緊請罪認錯,並且正式迎奉之前就暗中選定的轉世靈童倉央嘉措入主布達拉宮,成為六世達賴。康熙從全局考慮,沒有立即責罰,但對桑結嘉措已失去信任。

第巴桑結嘉措和蒙古拉藏汗矛盾越來越重。桑結嘉措下毒拉藏汗,未果。反被拉藏汗起兵攻殺。

殺了桑結嘉措,掌握西藏地方大權的拉藏汗,想要進一步掌控宗教大權,必然對桑結嘉措選中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心懷不滿。在倉央嘉措雪夜私會情人的事情暴露後,立即上書康熙,請求廢黜,康熙順水準奏,令人鎖拿倉央嘉措進京。

五 、倉央嘉措生平

1683年,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隅地區一個農奴家庭,宗教派別上屬於紅教,種族屬於門巴族(注意,不是藏族)。

出生後不久,倉央嘉措就被確認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

1685年,轉世靈童倉央嘉措被接到措那城悄悄供養起來。

1697年,倉央嘉措被迎往拉薩,中途在朗卡子縣,拜五世班禪洛桑益西為師,剃髮受沙彌戒。到了布達拉宮,坐床禮後,正式成為六世達賴喇嘛。

1705年,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被廢,押解京城。途經青海湖,不知所終,生死不明。

此後,清廷清除蒙古在藏勢力。西藏人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找到了轉世靈童,成為七世達賴。因為理塘出現在倉央嘉措的絕命詩中,所以,雖然倉央嘉措被廢,後來又重立了個六世達賴,但是,人們篤定地認為,理塘的轉世靈童就是倉央嘉措的轉世,倉央嘉措才是正宗的六世達賴。當然也有人認為,“理塘”是後來藏人修改倉央嘉措原詩中的地點,這更加反映了倉央嘉措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他是暫時的“迷失菩提”,他是永遠的佛爺。

大話明清之:情聖、詩神、活佛,帶你全面瞭解倉央嘉措的一生


----情聖、詩神、活佛----

一、 倉央嘉措情人概覽

細讀《倉央嘉措詩集》,品味書中包含的信息,可以大致勾勒出他的多位情人的粗略輪廓,如外貌、品行、地域等等。

初戀情人:在措那(屬於倉央嘉措的家鄉地區)紅教寺院學習佛法時,結識了當地一位青澀美麗的少女——意增旺姆,雙方情竇初開,墜入愛河。倉央嘉措去拉薩成為活佛後,意增旺姆無奈嫁人。後來,應該是家中有變故,意增旺姆去拉薩找過倉央嘉措,但短暫歡聚後,意增旺姆被第巴勒令離開拉薩。

歡愛情人,有多位:倉央嘉措到達拉薩後,接觸的姑娘比較多。其中,有一位是貴族小姐,珠光寶氣,成熟性感,“像熟透的桃子”一樣豔麗,倉央嘉措愛稱她為“金色小蜂”。但這位貴族小姐十分貪財,惹得倉央嘉措十分厭惡,不久分手。其他大部分所謂情人都是酒館裡的賣唱女,她們也大多如商女一般,並無情義,只是逢場作戲,招待客人做酒館生意或者皮肉生意,這類姑娘倉央嘉措自然不放在心上,偶有放蕩,不會長久來往。

追不到的冷美人:以倉央嘉措高貴的身份、俊朗的外表、橫溢的才華,姑娘們理應都會趨之若騖。但獨獨有一位冷美人,半路偶遇,任憑倉央嘉措緊隨其後、百般撩撥,始終不予回應,冷酷拒絕。這是發生在日喀則授戒期間的一則偶遇。

生死相戀的情人:酒館裡的一位釀酒師。和那些賣唱女相比,這位釀酒師簡直就是鶴立雞群,卓爾絕倫。她不但擁有超凡脫俗的美麗,詩人用“空行女”(藏語意為“有智慧的絕世美女”)來形容她。還有著高貴的人品和相當的文化素養,可謂冰清玉潔。她欣賞著倉央嘉措的詩,沐浴著倉央嘉措的愛,卻從來不要他的錢財。在倉央嘉措的詩歌中,頻繁出現的“工布”應該就是這位姑娘的家鄉。令人嘆息的是,這位姑娘最終也被第巴密令其家鄉官老爺捉回家鄉,生死不知。

二 、欣賞倉央嘉措情歌

倉央嘉措本出身在一個紅教勢力範圍內的普通農奴家裡,如果不是黃教找到他並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那麼他完全可以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擁有他的愛情。

當然也就不一定會成為詩人,因為普通農奴是沒有條件學習作詩的。藏傳佛教對佛教徒不但傳授佛法,而且教習作詩和辯論。辯論可以使法理更清晰,更符合邏輯,理越辯越明,這也是歷史上佛、道大辯論而佛教常常勝出的原因。作詩可以更有效地弘傳佛法,精煉的語言往往更有感染力。

但是,倉央嘉措完全可以在本地域加入紅教,紅教是允許教徒娶妻生子的,如此便真的有了“雙全法”,可以“不負如來不負卿”了。

偏偏他被認定為黃教的轉世靈童,後來的道路完全兩樣。在他14歲時,住進了布達拉宮,成了“雪域最大的王”。然而,他的內心執拗地想成為“世間最美的情郎”,內心的渴望與高貴身份的使命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註定了他後來的悲劇命運。

大話明清之:情聖、詩神、活佛,帶你全面瞭解倉央嘉措的一生


//純淨美好的初戀情歌//

在措那,結識了意增旺姆,開始了初戀,倉央嘉措寫下了他的處女作《心愛的人兒》,體現了他如獲至寶的激動心情:

心中愛慕的人啊,

若能夠終生偕老,

猶如從大海深處,

撈出了奇珍異寶。

緊接著,詩人又寫下了著名的《在那東山頂上》,質樸、自然,正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默誦一遍,便永世難忘:

在那東山頂上,

升起皎潔的月亮,

瑪吉阿米的臉龐,

時時浮現在我的心上。

“瑪吉阿米”藏語意為未結婚的年輕姑娘。現在,“瑪吉阿米”則被高頻地應用為西藏乃至整個藏傳佛教地區的旅館、餐廳的名字,以此來招攬客人。

必須要提下這首詩的曾緘版,因為它以一種楚楚動人的古典美重新詮釋了初戀情思:

心頭影事幻重重,

化作佳人絕代容。

恰似東山山上月,

輕輕走出最高峰。

這首曾版現被多種編曲廣泛傳唱,其中最攝人心魄的是三藏梵音樂團的演繹,不信可以去聽聽。

初戀情人山盟海誓,沉浸在將來結為終生伴侶的美夢中,因為他們以為身在紅教。然而不久,倉央嘉措即被公開為黃教活佛,迎往拉薩。

美夢破滅,詩人無法忘記意增旺姆。在布達拉宮,他常向西眺望家鄉,於是寫下了《在那西山頂上》:

在那西山頂上,

朵朵白雲在飄蕩。

定是意增旺姆啊,

為我燃起祈福的神香。

措那在西,拉薩在東,中間有座山,詩人在措那的時候向東望山,作了《在那東山頂上》。到了拉薩後朝西望山,作了《在那西山頂上》,渾然天成的相思情詩姊妹篇。

意增旺姆失去了嫁給倉央嘉措的可能後,父母只得將她嫁給別人家。當倉央嘉措得知意增旺姆出嫁的消息後,先是自責悔恨:

明知寶物得來難,在手何曾作寶看。

直到一朝遺失後,每思奇痛徹心肝。

這一首又恰好成了處女作《心愛的人兒》的姊妹篇,從如獲至寶的狂喜,到遺失寶物後的巨痛,年輕人,情感豐富,可不就是這樣嗎?

責完自己,又去責怪意增旺姆:

美人不是母胎生,應是桃花樹長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

瞧,愛情有時就這麼不講理,你們已經註定不可能,為何不放手?

後來,當意增旺姆來到拉薩,出現在倉央嘉措面前時,詩人頓時心花怒放:

杜宇新從漠地來,無邊春色一時回。

忽如意外情人至,使我心花頃刻開。

可是旋即又要分開,詩人滿滿的憂愁無法排遣:

江河寬闊的憂慮,

船伕能為你消去。

情人逝去的悲哀,

誰人為你排解?

但最終詩人意識到,初戀時分離,分離後相聚,相聚又分離,正所謂緣來則聚,緣去則散,現在緣盡了,是該放下了:

花期已經過了,

蜂兒別再惆悵。

相戀緣分盡了,

何必枉自神傷。

一曲蕩氣迴腸的初戀情歌,終於落下了帷幕。的確,人世間的初戀,有幾個能成功的?

大話明清之:情聖、詩神、活佛,帶你全面瞭解倉央嘉措的一生


//放浪形骸的男女歡歌//

到了拉薩之後,年輕的活佛白天在布達拉宮接受萬眾膜拜,夜晚則按捺不住一顆躁動的心。於是,偷偷喬裝打扮,化名為“宕桑汪波”,走出布達拉宮,走上拉薩街頭,走進酒館,與年輕姑娘們詩酒唱和、談情說愛:

少年浪跡愛章臺,性命唯堪寄酒懷。

傳語當壚諸女伴,卿如不死定常來。

“章臺”古代泛指妓院;當壚,酒館。只要酒館有你們這些姑娘們在,我一定常常光顧。

遊戲拉薩十字街,偶遇商女共徘徊。

匆匆綰個同心結,擲地旋看自己開。

偶然與個別拉薩賣唱女準備深入一步發展感情,兩人發誓永結同心,可是轉瞬,誓言就煙消雲散。商女是職業人,是做生意的,誰同你交心?詩人真是情種,到處要播撒,可惜,這裡不是播種的地方,永遠不可能有收穫。

飛來一對野鴛鴦,撮合勞她貰酒娘。

但使有情成眷屬,不辭辛苦作慈航。

“貰酒娘”酒館老闆娘,常常撮合客人和賣唱女在酒館開房。但倉央嘉措顯然是對老闆娘推薦的這位姑娘不滿意,埋怨老闆娘,意思是如果將來和這位姑娘有什麼孽債,你可要負責解決。

朝秦暮楚的情人,

好似落花殘紅。

雖然千嬌百媚,

心裡極不受用。

詩人終於厭煩了那些商女,一個個粗看起來千嬌百媚,細看卻是落花殘紅,更不可忍受的是,她們朝秦暮楚,今天你是情郎,明天他是老公,只認錢,不認人。

就在倉央嘉措迷茫找不到方向(好姑娘)時,一個目標突然闖進了他的視野。不是在酒館,而是在朋友的家裡遇到了她——貴族小姐“金色小蜂”。

達官貴人的千金,

她的嬌容美色,

就像熟透的桃子,

懸於高高枝頭。

一出場,成熟豔麗的美色,誘惑著詩人伸手去摘。

姑娘美貌出眾,

茶酒享用齊全。

縱然死後成神,

不如與她結伴。

年輕躁動的心被征服了,有一種“死了都要愛”的衝動。

詩人是誰?富貴的外表,文采翩翩的內涵,誰能抵擋他那熾熱的目光?果然,姑娘回應了:

貝齒微張笑靨開,雙眸閃電座中來。

無端覷看情郎面,不覺紅渦暈兩腮。

姑娘一邊放電,一邊紅霞滿面。一邊是乾柴,一邊是烈火,就差一根引線。

令人意外的是,姑娘自己充當了引線:

時來運轉的時刻,

豎起祈福的寶幡。

有一位名門閨秀,

請我到她家赴宴。

對酒館女郎失望後,詩人很久不去酒館了,感情處於低潮期。現在猛然發現這麼一位可人的良家女子,主動向他發出邀請,詩人頓感“時來運轉”。

但是,天真的詩人再一次錯了。“金色小蜂”美色是真的,兩人的激情也是真的,假的是“金色小蜂”的富貴外表。詩人認為,自己很富有,所以從來不關心錢財。可是,這位富貴千金,卻每次見面都索要財寶,令詩人很不愉快。

玉軟香溫被裹身,動人憐處是天真。

疑她別有機權在,巧為錢刀作笑顰。

然而,貪財的姑娘並沒有覺察詩人的反感,依然沉迷在錢眼裡,詩人徹底失望了:

一百顆樹木裡面,

選中了這顆楊柳。

小夥我哪裡知道,

樹心早已腐朽。

詩人耐心仔細地一一甄別,誰知百裡挑一的結果讓他大失所望。寧缺毋濫,詩人高貴的心靈忍受不了這樣的貪婪:

花兒開了又落,

情侶相好變老。

我與金色小蜂,

從此一刀兩斷。

大話明清之:情聖、詩神、活佛,帶你全面瞭解倉央嘉措的一生


//調整心情的冷冷冰歌//

酒館女郎不行,良家千金也不行,看來詩人的感情之舟需要停泊一段時間了。恰好,此時第巴為他安排了去日喀則接受五世班禪的授戒。於是,倉央嘉措暫時離開了百無聊賴的拉薩。

日喀則比拉薩小得多,而且班禪不管理俗務,所以日喀則是純宗教的地方,完全沒有拉薩的喧鬧和燈紅酒綠,非常清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樣的淨土裡長成的姑娘一定是冰清玉潔的。

果然,詩人在一次河邊散步時,就遇見了這樣一位姑娘。詩人畢竟是情聖,心裡有一座火山,只是這座火山暫時處於休眠期。一旦誘發,隨時噴發。

詩人經歷了落花殘紅的酒館女郎,經歷了貪財成性的富家千金。眼前的這位普通人家的青澀女孩,正合心意。如同成天大酒大肉,偶爾來一頓白粥鹹菜,是多麼爽口。於是詩人一路跟著,不斷搭訕,結果那位姑娘冷面相對,拒不理睬,冷冰冰地拒絕了詩人。詩人垂頭喪氣地寫道:

我的心對你就像密集的雲,

一片依戀與真誠。

你的心對我就像無情的風,

一再將雲朵吹送。

可以想見當時的場景:

詩人在後面說:hi,美麗的姑娘,可以認識一下嗎?

姑娘回頭,面無表情說:不可以。

詩人不甘心,又追上問:能加個微信嗎?

姑娘頭也不回:不能。

詩人:哎,你這小丫頭?……哎,喂……

……

姑娘加快腳步,徑直走了,撂下一臉懵逼的詩人。

此情此景,詩人又打趣地寫道:

渡船雖沒有心腸,

船尾的木馬卻能回頭張望。

無情無義的姑娘,

卻不肯回頭看我一眼。

外表平靜、內心熱烈的火山遇到拒絕融合的冰山,火山也只好繼續平靜。

大話明清之:情聖、詩神、活佛,帶你全面瞭解倉央嘉措的一生


//轟轟烈烈的生死戀歌//

回到拉薩後,倉央嘉措思索著如何才能找到如意的情人。他不再隨意泡酒館,也不再輕易搭訕姑娘,而是囑咐他的朋友以及酒館老闆娘幫他留意,根據自己的要求,按圖索驥去尋找姑娘。

可能是“燈下黑”的原因,也可能是平時看人視角的不同。其實,酒館的一位釀酒師就是倉央嘉措要找的最合適人選。雖長著絕世美麗的容顏,但因為平時她只釀酒,不出來接待客人,又因為她不喜湊熱鬧,規規矩矩,所以老闆娘怎麼也想不到她。

帶著倉央嘉措的囑託,老闆娘在她所有的前臺姑娘們,甚至朋友們中間一一排查,始終找不出適合的人選。驀然回首,那人卻是身邊的釀酒師。老闆娘首先向釀酒師隆重介紹了富貴美公子宕桑汪波(倉央嘉措的化名),當然她們誰都不知道宕桑汪波的“活佛”身份。徵得釀酒姑娘同意後,老闆娘把姑娘鄭重地推薦給了倉央嘉措。

經歷了之前的一系列的失望,這次詩人更加謹慎了:

初三的月兒彎彎,

銀光若隱若現。

希望姑娘發個誓,

像月兒那樣圓。

詩人希望能找到真愛,而不是隻圖歡樂、圖錢財的庸俗姑娘。

經過幾次試探接觸,倉央嘉措基本確認這就是他要找的意中人,於是有點按捺不住了:

心兒跟她去了,

夜裡無法入睡,

白天沒有得手,

讓人心灰意冷。

在一次晚宴上,姑娘高超的手藝釀出甘甜的美酒,並親自給詩人斟酒,詩人陶醉了:

醴泉甘露和流霞,不是尋常賣酒家。

空女當壚親賜飲,醉鄉開出吉祥花。

在詩人醉眼朦朧中,姑娘比最美麗的花兒還要美:

白天看美麗無比

夜晚裡芳香襲人。

我心愛的人兒呀,

比魯頂花兒美麗。

此後,兩人重重地墜入愛河,不顧一切地相愛著,似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擋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

情到濃時起致辭,可能長作玉交枝。

除非死後當分散,不遣生前有別離。

夜晚,兩人繾綣纏綿,大有一種“從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

桑耶的白色雄雞,

請不要過早啼叫,

我和相好的情人,

心裡話還沒有談了。

倉央嘉措本就是西藏的君王,但他還是去早朝了,和情人依依惜別:

輕垂辮髮結冠纓,臨別叮嚀緩緩行。

不久與君須會合,暫時判袂莫傷情。

雖然去上朝了,但人在心不在,白天詩人修行佛法時,總是不能專心:

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

肯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

以詩人的聰慧,如果把用在姑娘們身上的功夫用在鑽研佛法上,那麼一定會成為一代佛法宗師。在佛法和情人兩條平行線之間,詩人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輾轉騰挪,卻始終找不到一個交點,詩人艱難地寫道:

若依了情妹的心意,

今生就斷了法緣。

若去了深山修行,

又違背了姑娘心願。

後來,曾緘先生把這首詩變成兩句七言古體詩,並在後面加了兩句,變成了一首七絕,成了倉央嘉措情詩中的最經典的代表作: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兩者暫時都割捨不下,於是白天詩人是萬眾膜拜的活佛,夜晚則是同情人幽會的情郎:

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這首詩開始的翻譯版本都不是這樣的,後來不知是誰,作出了這樣的翻譯。同之前的翻譯相比,文句意思是一樣的,但更加豪壯、優美,更具有現代藝術美感。所以成了最流行的倉央嘉措情詩代表作。

詩人總是小心翼翼地來回於布達拉宮和酒館之間,甚至對門口看門的老黃狗都叮囑起來:

龍鍾黃犬老多髭,鎮日司閽仗爾才。

莫到夜晚吾出去,莫道破曉吾歸來。

然而天不遂人願,秘密還是暴露了,平衡終於被打破。在一次和釀酒女幽會後,天降大雪,破曉時分,倉央嘉措回到布達拉宮,白雪皚皚的地面上留下了一串無法抹去的足跡:

為尋情侶去匆匆,破曉歸來積雪中。

就裡機關誰識得,倉央嘉措布拉宮。

面對軒然大波,譁然一片,詩人並不爭辯,而是坦然承認:

行事曾叫眾口譁,本來白壁有微瑕。

少年瑣碎零星步,曾到拉薩賣酒家。

事情敗露後,他的這位心愛的空行女便消失了,無邊無際的思念籠罩著詩人,他無限惆悵地寫道: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現在,網絡上順著該詩的思路和風格,在第一第二後面進行了續作,一直續到第十,形成了網絡流行的《十誡詩》。

面對政敵的步步緊逼,倉央嘉措知道,今生他們不可能再相聚了。不但心愛的情人生死未卜,就連自己估計也是凶多吉少,他們的戀情只能寄希望於來世了:

結盡同心締盡緣,此生雖短意纏綿。

與卿再世重逢日,玉樹臨風一少年。

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詩人雖悲傷但不悲觀。

不久,朝廷聖旨下達,倉央嘉措被罷去“六世達賴喇嘛”,執獻京師。途經青海湖,面對深藍平靜的湖水,湖面上飛翔的白鶴,詩人寫下了絕命詩:

潔白的仙鶴呀,

請把翅膀借我,

不會遠走高飛,

只到理塘轉轉就回。

此後,倉央嘉措在青海湖神秘地消失了,成了永遠的迷。

大話明清之:情聖、詩神、活佛,帶你全面瞭解倉央嘉措的一生


//般若菩提的佛理禪詩//

作為活佛的詩人,除了創作了大量的情詩,也創作了一部分的禪詩,這裡僅舉兩首:

其一:

十地莊嚴住法王,誓言呵護有金剛。

神通大力知無敵,盡逐魔軍去八荒。

其二:

不觀生滅與無常,但逐輪迴向死亡。

絕頂聰明矜世智,嘆他於此從茫茫。

這是作為佛爺的詩人在勸誡世人,人生無常,生死輪迴,要放下一切,才能最終獲得解脫。然而,詩人自己終是得不到解脫,因為,數年後,人們在理塘找到了他的轉世靈童,他還要繼續普渡眾生。

大話明清之:情聖、詩神、活佛,帶你全面瞭解倉央嘉措的一生


----為什麼網上那麼多“偽倉央嘉措情詩”----

在情聖、詩神、活佛三個身份上,情聖和活佛顯然是失敗的,既負瞭如來佛法又負了卿卿佳人。只有詩神這個身份是成功的,而且相當成功。以至於很多完全不知道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詩;以至於別人寫好了詩,都安上他的大名以廣泛流傳;以至於不經意間創造了帶有佛教色彩的愛情詩體——“倉央嘉措情詩”。也許,這注定是帶著憂傷色彩的詩體,因為佛與情,是兩條平行線,沒有結局。

可以說,近年來倉央嘉措情詩蔚然成風,網絡上大量出現。水平參差不等,經過沉澱,有幾首典型代表,已經深入人心,雖然不是倉央嘉措本人所作,但是一樣被廣泛傳唱。

《問佛》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作者不詳。現在網上已經有《問佛2》《問佛3》這樣的主題詩出來了。早在1993年,徐克電影《青蛇》的主題歌《流光飛舞》,曾經風靡港臺與大陸。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是香港著名音樂人黃沾的傑作。其中裡面有一段歌詞“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就是《問佛》裡的。連黃沾這種頂級音樂人都要借鑑,可見《問佛》還是具備相當水準的。

《信徒》是著名佛教歌手朱哲琴的專輯《央金瑪》裡的一首主打歌,詞曲作者是著名音樂人何訓田,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看,即便這麼有名氣有實力的人,只要作的詩詞與“倉央嘉措情詩”風格接近,便被認為是倉央嘉措的作品。

《見與不見》的原作者名氣倒不大,她叫“扎西拉姆·多多”,其實這是一位漢族姑娘,因虔誠藏傳佛教,所以取了個藏名。她的這首詩的本名叫《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馮小剛的電影《非誠勿擾2》裡徵用了這首詩,並改名為《見與不見》。

大話明清之:情聖、詩神、活佛,帶你全面瞭解倉央嘉措的一生


----總體評價----

他的詩如王維,飽含禪意與佛理。不同的是,王維是號稱“詩佛”,而他是真的詩佛。

他的情如納蘭容若,深情如痴,終因情而死。不同的是“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

他的緣如鳩摩羅什,同為高僧,同染紅塵。不同的是,鳩摩羅什對佛法是真心的,對女人是假意的;而倉央嘉措對佛法是假意的,對女人才是真心的。

軼事典故

悲情愛情

相傳倉央嘉措在入選達賴前,在家鄉有一位美貌聰明的意中人,他們終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馬,恩愛至深。倉央嘉措進入布達拉宮後,他厭倦深宮內單調而刻板的黃教領袖生活,時時懷念著民間多彩的習俗,思戀著美麗的情人。他便經常微服夜出,與情人相會,追求浪漫的愛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來,鐵棒喇嘛發現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腳印,便順著腳印尋覓,最後腳印進入了倉央嘉措的寢宮。隨後鐵棒喇嘛用嚴刑處置了倉央嘉措的貼身喇嘛,還派人把他的情人處死(也有說法只是將情人驅逐出拉薩放逐到遠方),採取嚴厲措施,把倉央嘉措關閉起來。關於類似的浪漫傳說還很多,但都以悲劇而告終。[9]

拒絕受戒

1702年6月,倉央嘉措在浩浩蕩蕩的僧團護送下離開拉薩,前往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按照計劃,他將在那裡為全寺的僧眾講經,然後由五世班禪羅桑益喜為他授比丘戒。這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儀式,沒有人想過會出什麼岔子,然而,就在所有人最最期待的目光之下,倉央嘉措先是拒絕講經,隨後甚至連受戒都拒絕了。

放棄抵抗

桑結嘉措和拉藏汗的矛盾演化為一場戰爭,拉藏汗調集蒙古大軍擊潰藏軍,殺死桑結嘉措,並致書清政府,奏報桑結嘉措謀反,又報告說桑結嘉措所立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務,不是真正的達賴,請予貶廢。康熙皇帝於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廢桑結所立六世達賴,詔送京師。”蒙古軍隊將倉央嘉措押送到哲蚌寺山下時被武裝僧人營救到寺廟裡,僧兵和蒙古軍隊戰鬥了三天三夜最後倉央嘉措為了避免無辜的傷害,獨自一人從哲蚌寺走了出來,放棄抵抗。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絕筆詩:白色的野鶴啊,請將飛的本領借我一用。

秘密轉世

洛桑嘉措死後,桑結嘉措按照五世達賴的遺囑,秘而不宣,秘密尋找轉世活佛,也就是倉央嘉措,而後秘密的送往錯那的巴桑寺里正式學習佛法,五歲開始學習文字,第一天就熟練的掌握了三十個字母,並能上下加字,逐一拼讀。7歲時學習佛法,8歲時開始學習《吐古拉》、《詩鏡註釋》等,而《詩鏡註釋》對於倉央嘉措的詩歌影響巨大,相當於是其成為詩人的啟蒙。

歷史爭議

關於倉央嘉措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倉央嘉措在押解途中是否真的死亡,一直被後人所爭議。總結下來總共有四種說法。

倉央嘉措藏文詩歌《在那東山頂上》

傳說一,倉央嘉措在押解進京途中,病逝於青海湖;

傳說二,倉央嘉措在路上被政敵拉藏汗秘密殺害;

傳說三,倉央嘉措被清帝囚禁於五台山,抑鬱而終;

傳說四,好心的解差將倉央嘉措私自釋放,他最後成為青海湖邊的一個普通牧人,詩酒風流過完餘生。

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也就是蒙古喇嘛阿旺多吉所著《倉央嘉措秘史》和“密傳”《琵琶音》的說法。“於火豬年當法王(即倉央嘉措)25歲時,被請往內地。”“次第行至東如措納時,皇帝詔諭嚴厲,眾人聞旨,惶恐已極。擔心性命難保,無有良策以對。於是異口同聲對我(倉央嘉措)懇求道:‘您已獲自主,能現仙逝狀或將形體隱去。若不如此,則我等勢必被斬首。’求告再三。倉央嘉措無限悲傷,話別之後,遽然上路,朝東南方向而去……此後,他經打箭爐至內地的峨眉山等地去朝山拜佛。然後,又到前後藏、印度、尼泊爾、甘肅、五臺山、青海、蒙古等地雲遊,講經說法,廣結善緣,創下無窮精妙業績。清聖祖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遊歷北京,半年後返回蒙古阿拉善旗,以此為駐錫地而活動於蒙古、青海一帶。乾隆十一年(1746年)圓寂 ,終年六十四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