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摘14)

第十四章 社會心理學在臨床領域中的作用

相關錯覺是指當我們期待發現某種重要的聯繫時,我們很容易會將各隨機事件聯繫起來,這種傾向就會令我們誤入歧途。

要使一個人免於犯錯就要允許他有犯錯機會,知道事情是不對的才能掌握真理

——叔本華

指出別人的漏洞比自己的錯誤要容易的多

你腦子裡想的是什麼你就會去尋找什麼,你將會得到期盼的結果

——羅伯特丶勃朗寧

統計預測有時不夠精確,但是直覺即使是專家的直覺——更不可靠

雖然來訪者贊同你的說法,但實際上並不意味著你的話正確,要避免這種傾向,因為自己的期望而建立實際上不存在的關聯或者僅僅因為幾個引人注意的事件支持這種相關,就錯誤的認為這種聯繫是普遍存在的,要信賴你的記錄而不是你的記憶,要認識到事後聰明很具誘導性,他能讓你擁有過分的自信,也會因未能預見事件的發生而過分自責,要防止自己只問那些支持自己假設的傾向,試著從反的方向來思考並驗證這些問題

抑鬱症患者傾向於用消極的方式思考問題,對於那種嚴重抑鬱的人(感到沒有價值、渾渾噩噩、對朋友和家庭不感興趣、飲食和作息不規律的人)來說,這種消極的思維模式往往會進一步惡化他們的處境

抑鬱現實主義又被稱為“悲觀而明智效應”,存在於一個人對自己的控制或技能的各種判斷之中,正常人往往誇大自己的能力和受歡迎程度,抑鬱症患者卻不一樣。正常人在回憶過去時加上玫瑰色光環,抑鬱症患者(除重度抑鬱症患者)在回憶成功和失敗的經歷時更加客觀。正常人大多對自己持正性評價,抑鬱症患者既會描述自己的正性品質,也會描述負性品質。正常人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把失敗責任推給別人,而無論成功或失敗,抑鬱症患者都把原因歸結為自己。正常人通常會誇大自己對周圍所發生事情的控制能力,抑鬱症患者就不太容易受這種控制錯覺的影響。正常人不現實的認為,未來會賜予他們美好的東西,而糟糕的事情會更少,抑鬱症患者則對未來有更現實的認識。事實上,與正常人相比。抑鬱症患者從未表現出過分的利己、控制錯覺以及對未來的不現實預期這樣的偏見,“悲觀而明智”確實很實用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患者的思維方式取決於他們對責任的歸因模式。抑鬱症患者比正常人更多表現出消極的解釋風格。

抑鬱心境會導致負性思維,我們的心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惡劣的心境主導著我們對負性事件的回憶,心境扭曲了他們的記憶

當我們患抑鬱症時,我們傾向於表現為退縮、憂鬱和哀怨;抑鬱症患者很現實的認為,別人並不欣賞他們的行為;他們的悲觀主義和惡劣心境導致了社會拒絕;抑鬱行為也會引發他人的相應抑鬱

在整個抑鬱的景緻狀態獲得的洞察力會使我們找到與周圍世界互動的更好策略。但有抑鬱傾向的人對不良事件的反應總是過分的反省和自責。他們的自尊水平因成功而提升,又因威脅而下降;上下波動很大

壓力帶來的思考會受消極歸因風格的過濾和選擇影響,頻繁的壓力,久而久之會導致抑鬱

當遇到困難時,男性往往會採取行動,而女性往往會思考困境,不過這種思考通常是“過度思考”,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在青少年初期,與男性相比,女性受抑鬱困擾的風險要多一倍

那些具有消極風格的人,在遇到糟糕的事情時,更容易抑鬱

抑鬱患者的負性自我形象、歸因和期望是由負性體驗引發的一種惡性循環,這些負性體驗也許是學業和事業的失敗,也許是家庭衝突或社會拒絕,這種想法催生出一種極大的改變人們思維和行動方式的抑鬱心境,而這種心境又進一步激發之後的負性體驗、自責和抑鬱情緒,因此抑鬱與負性認知互為因果

自我關注和自責


負性體驗 抑鬱心境

認知和行為後果

現代社會強調個人實現,貶低婚姻和家庭生活,這可能是“孤獨的導火索”(同時也是抑鬱的導火索),與工作相關的流通性也導致了長期的家庭關係和社會紐帶越來越少,同時導致了孤獨的增加

和抑鬱一樣,孤獨也存在遺傳影響,與異卵雙胞胎相比,同卵雙胞胎更可能會共享或輕或重的孤獨感

孤獨並不等同於孤單

當缺乏社會聯繫、情感孤獨時,人們可以從物品、動物和超自然存在上發現類似人類特質來進行補償,人們從中發現友情

孤獨感是感到被某一群體排斥、不被周圍的人喜歡、不能和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像一個異類一樣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由於負性思維和消極行為會傳染,所以孤獨往往會出現社會集群效應

孤獨會對應激激素和免疫系統造成影響,因此孤獨不僅會增加抑鬱和自殺風險,還會導致罹患高血壓、心臟病、認知退化和睡眠障礙等疾病風險,涉及30萬名研究對象的148項研究綜述顯示,社交孤立對死亡率的影響接近於吸菸,高於肥胖或不運動帶來的不良影響

男性通常是在被某一群體孤立時感到孤獨,而女性通常是剝奪了一段親密的一對一的關係時感到孤獨

和抑鬱症一樣,長期孤獨的人似乎也出於一種自我挫敗的社會思維和行為的惡性循環中

孤獨、抑鬱和害羞有時會互相強化

害 羞 孤 獨


抑 鬱

與輕度抑鬱症患者一樣,孤獨者對他人更敏感,並且善於辨識不同的情緒表達

害羞是一種社會焦慮形式,其特徵是過度自我意識過度擔憂他人的想法

當我們想給他人留下好印象但又懷疑自己能否做到時,我們就會感到焦慮

與不害羞的人相比,害羞的,過分敏感的人或多或少的把一些偶然事件看做是與自己有關的,害羞焦慮的人還會把情境過分個人化,這種傾向會導致焦慮產生,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會發展成偏執狂

中度抑鬱者更容易患心臟病,抑鬱和心臟病之間的聯繫可能由與壓力相關的動脈炎症所導致的

經受巨大壓力的人更易患病,持續壓力會消耗我們的精力,降低我們的免疫力,使我們更易受感染或患上惡性疾病

悲觀的解釋風格(例如:“這是我的責任,這種倒黴事情會一致持續下去,並破壞一切”)更容易致病。那些經常進行消極歸因的研究對象,許多人英年早逝。樂觀主義者(那些對好事情進行穩定、普遍而內在歸因的人)通常比悲觀主義者活得長

安慰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安慰劑效應是一種非常強有力的現象,能使至少1/3甚至更多的患者病症顯著改善。

從著名的安慰劑效應中(既相信自己正在接受有效的治療)的療效中,我們可以看到,積極信念強大的療效(如果你認為一種治療將會其作用,那麼它就是有效的,也許儘管實際上無效)

不存在所謂的社會心理治療法,但治療是一種社會交往的過程

我們的行為影響著我們的態度,我們的社會角色、言行和決定都對“我們是誰”有著深刻影響

如果我們不能用堅定的意志力直接影響我們的感受,我們還可以通過我們的行為來間接影響它。當人們有選擇機會時他們會最大內化自己的行為

行為改變能導致內在的改變,自我知覺和自我歸因的改變能打破惡性循環

暫時的抑鬱、孤獨和羞怯 是對嚴重悲傷事件非常適當的反應,只是這樣的情緒長期存在且沒有任何明確原因時,它才需要去關注,並在必要之時,去改變這些惡性循環或思維和行為

社會影響——一個人影響另一個人——是治療的核心

人們通常對於自己發現的道理比由別人發現的更加深信不疑

—— 哲學家 帕斯卡爾

親密關係能預測健康

貧困意味著疾病富裕意味著健康。貧困和不健康之間是雙向的,貧困導致不健康;①減少接受高質量健康護理機會②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受教育少和低收入群體中吸菸更普遍)和③日益增加的壓力,貧困意味著面臨壓力、負性情緒和有害環境的危險性增加了

人們若是居住在有較大收入差距的地區,那麼處於各收入水平的人早逝的危險都比較大,不僅僅是貧困,而是與周圍人相比,這才是最致命的。美國是西方世界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但在醫療護理花費上位居世界第一,而平均壽命卻排第二十九

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他起來,這人就有禍了

——聖經丶傳道書 4:10b

抑鬱通常引發婚姻壓力,而婚姻壓力又加深了抑鬱,因此,積極地快樂的人更容易形成幸福的人際關係

婚姻能提升幸福感至少能從兩方面解釋:1.已婚者更可能享受一種持久的,支持性的和親密的人際關係且更少感到孤獨 2.婚姻中個體要承擔配偶和伴侶角色,這成為個體自尊的一種額外來源

提升幸福感10點參考:1.持久的幸福並不是人為創造的2.控制時間3.表現出幸福4.尋找合適的工作和休閒方式,以便於發揮自己的技能5.參加運動6.保證足夠睡眠7.優先考慮親密人際關係8.關注自我之外的事物9.記錄感恩日記10培育靈性自我(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