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家长从不说“我都是为你好”,而是从激发孩子“内驱力”入手

经常在网上看到家长发帖,吐槽自己孩子令人无奈、抓狂甚至唏嘘的学习表现:


(1)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开学才几个月就不爱上学,甚至每到上学前就喊“肚子疼”“头痛”,宁可赖在学校门口哭半天也不愿踏进校门;


(2)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除了学习之外外什么都“玩不够”;


(3)有的孩子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表现烦躁;


(4)更有高年级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成绩高低不关心,情节严重者会逃学或旷课,严重的导致辍学。

面对这样的情况,没有几个家长能淡定应对。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十八般武艺全都用上了:

  • 第一招:君子动口,唠唠叨叨为你好

只要孩子在身边,无时无刻不围绕学习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要不就是不住的数落孩子,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这么笨呀?你看你班里的×××,为什么学习总是第一名呀?你啥时候向人家一样优秀呀?


聪明家长从不说“我都是为你好”,而是从激发孩子“内驱力”入手

唠唠叨叨的妈妈,孩子无法忍受


  • 第二招:软的不吃来硬的,专职陪伴,棍棒伺候

孩子放学在家,家长必定陪在孩子身边,盯着写作业。更有所谓的“虎爸虎妈”严防死守,有错必究,甚至不惜使用武力。搞得家庭关系紧张,“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

  • 第三招:笨鸟先飞,加班加点

不管孩子是否愿意,辅导资料一堆堆的买,辅导班一个个的报,尤其是周末更是辗转各大知名辅导机构,学完作文学数学,学完英语学理化,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以期望通过拼时间开小灶的方式让孩子快速提分。

但是结果呢?真的不尽如人意。

面对一次次的打击,家长经常反思:该说的也说了,该打也打了,该做的都做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愿意学习?难道孩子真不是学习的材料吗?

最后不忘来一句“我可都是为了孩子好啊!”以表达拳拳父母心。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其实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家长自以为为了孩子付出很多,但是孩子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学习的意愿,甚至会产生“为家长学习”的心态,导致学习缺乏足够的意愿和动力。

聪明家长从不说“我都是为你好”,而是从激发孩子“内驱力”入手

我都是为了你好呀——这种教育有效果吗?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学习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

我们只有努力地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方法,使知识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孩子的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成绩。

问题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呢?我们总结了四点。

第一:奥苏贝尔附属内驱力——相信并鼓励孩子

还记得爱迪生妈妈鼓励小爱迪生成长的故事吗?

小爱迪生被学校劝退,可是他的妈妈拿着劝退信大声告诉他,我的孩子是个天才,这个学校对你来说太小了,没有好老师可以训练你,还是我来亲自教你吧。

妈妈过世之后,爱迪生偶然在衣柜里看到了当年学校老师给妈妈的那封信。信上写着:“你的孩子有智力上的缺陷,我们不能让他继续留在学校就读,他被退学了。”

爱迪生泪流满面,他在日记中写道:“爱迪生是个有智力缺陷的小孩,但他的母亲让他成为世纪的天才。”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针对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即学生试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提出了有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聪明家长从不说“我都是为你好”,而是从激发孩子“内驱力”入手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对于学生来说,附属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也就是说,家长的认可和赞许,会极大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这一点对于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相信并鼓励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倘若孩子成绩不理想,就更需要信任和鼓励。

“妈妈觉得你这次是状态不好没考好,相信你下次会考好的”

“成绩有退有进嘛,这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尽力了就好”

“我们基础本来就不错,也不需要每次都争前三,妈妈觉得只要保证在前十就可以啦,只要基础好,想什么时候往前冲就能做到!”

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得没那么紧要,从而降低孩子的期望,也给与她足够的信心。

 

尤其注意,当孩子的想法有些积极的转变时要及时鼓励,在生活中不断肯定她的学习能力。孩子在学习上稍有进步时更需要鼓励甚至是奖励。

第二:苏霍姆林斯基——激发学习愿望,给予成功满足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我们只有努力地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孩子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具体来说,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在家可以陪孩子一起玩“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孩子当小老师,家长当学生,孩子模拟老师上课,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或者双方进行“写作业比赛”,家长陪孩子一起写作业,当然,写作业的结果是家长错几道题,并且让孩子检查出来,这样孩子心里会产生“爸爸妈妈还不如我”“我也不是最差的,我还是有进步的”等观念,只有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极大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聪明家长从不说“我都是为你好”,而是从激发孩子“内驱力”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给父母的建议》,值得每位家长好好体会


第三:尊重现实——降低要求,制定层级目标


当孩子暂时无法实现较高目标时,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一点点突破。

比如数学成绩不好怎么办?平时测试只能得50分,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下次考试一定得90分,可以按照小步快走的思路给孩子制定层级目标。

比如:下次进步5分,然后再进步5分,最后期末考试达到80分以上。小目标可以强化自信心,激发动力。让孩子看到成功很近,做事就不会半途而废,一次次的小成功逐渐消除恐惧,最终汇聚成大的突破。

第四:亲身体验——一次行动胜过一沓道理


还记得“泰国辣妈带孩子捡垃圾体验生活”的新闻吗?大家可以重温一下,感受行动的力量。

据泰媒报道,年仅5岁的儿子不断吵着“不想上学”,于是这位妈妈决定让儿子放一天假,带着孩子走上街头捡垃圾、矿泉水瓶,通过“资源回收”换钱花,体会劳动的辛苦。

天气非常炎热,2人一起在街上拾荒,过程中儿子不断表示“又累又热”,当母子俩走了2.2公里到达回收站时,儿子可爱的小脸早已经变成了“小花猫”脸。

母子俩共捡了2公斤塑胶瓶,过程中还曾经走错路。但为了卖出捡到的塑胶瓶,他们选择一路坚持走下去。

活动结束后,儿子疲倦得走不动路,央求妈妈搭车回家,但俩人捡的矿泉水瓶只换了2泰铢,远远不够车钱。

妈妈看着儿子疲惫的样子,为了教育他,还是狠心带着儿子一起步行返家。此番经历终于让儿子明白上学是多么幸福的事,他彻底打消了“不想上学”的想法。

聪明家长从不说“我都是为你好”,而是从激发孩子“内驱力”入手

孩子在街头捡垃圾,体会生活的辛苦

聪明家长从不说“我都是为你好”,而是从激发孩子“内驱力”入手

疲惫的孩子

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家长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简单说,就是行动起来,别啰嗦,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不易,自会明白校园象牙塔的生活是多么美丽。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当每个孩子真正的内驱力被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自我发展意识等等终会实现,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进步,体验成长的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