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对杜甫的评价是怎样的?

天天学语文


如何评价中国诗词史上的“诗圣”?

不通读杜甫诗作,不了解安史之乱那段颠沛流离的人生,怕是难以成文。

杜甫老先生死在旅途之中,后人为他迁葬时找到元稹,为他写了墓志铭。

当时元稹才高名声大,因为距离杜甫离世并不久远(四十年左右),所以他对杜甫的诗作和生平是了解清楚的,他的这篇墓志铭及序算是最早的对杜甫比较完整的评价。元稹在这篇文里高度评价了杜甫在诗词上的成就,甚至超过了李白,这与元稹,白居易等人自身的偏好有关,于李白有些不公,但杜甫确是担当得起。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到了杜子美(杜甫)这里,上承《诗经》,《楚辞》的规制,下接沈佺期,宋之问的格律研究,古朴发于苏武,李陵,气势盖过曹植与刘祯,掩了颜延之和谢灵运的高傲孤独,间杂了徐陵,庾信流畅清丽,尽得古今长处,集各家之大成。便让孔老先生再来编诗经,一定会多多收入杜子美的诗。我以为啊,没什么不能写,没什么写得不好,自从有诗人以来,一定是杜子美第一。”

这篇文一出,杜甫的诗作就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可以与诗仙抗衡。不过就像咱们今天的粉丝一样,既然出了个可以挑战诗仙的诗圣,那一定是要整个第一出来的。从这以后,就陷入了李白好还是杜甫好的争论之中,直到韩愈出来,终结了这场文学上的争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以韩愈当时的地位,直接骂了这帮争论者傻逼,也就没人再敢发声了。

杜甫这个人呢,总的来说,是一个文学修养极高,有心经纬天下,却不会当官的愤青。其实从某些方面来说,和李白一样的,心比天高,才比海阔,情商为零。他敢在安史之乱前杨贵妃如日中天的时候写《丽人行》,敢在逃难的时候写《三吏三别》,敢为了个房琯出头,丢了灰头土脸在战火中投奔唐肃宗,拿命换来的官职左拾遗。所以一生并不得志。不过“文章憎命达”,人生命运越是乖戾,文章和诗歌倒是越写越好。这和李白也是一样的。

杜甫人生经历和诗歌大家都知道得够多了,忧国忧民,写诗成史,严格合律,诗中圣手。我们且来看他在诗词史上最大的成就。

初唐以来,陈子昂举起复古大旗,主张建安风骨。同时,诗体在沈佺期,宋之问这些宫廷诗人的改造下,产生了格律体,也就是近体诗。而唐朝的文风刚从六朝齐梁体纠偏过来,到了陈子昂后期产生了纠枉过正,奔着拟古去了。一时间,复古,拟古,格律诗百花齐放,诗歌理论也是争论不休。这个时期的诗坛风气,是激昂而混乱的,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连诗仙李白都不清楚。李白骨子里是陈子昂那一派的,喜欢歌行,对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是有排斥心理的。所以我们说李白为什么律诗成就不如歌行?他并不喜欢啊,自然不得心应手了。

而杜甫这个时候横空出世,写了一组绝句:《戏为六绝句》,以诗评的角度一锤定音,终结了初唐时代的诗歌理论争论。这个比韩愈后来终结李杜之争的意义就大多了。这六首绝句就不在这个回答里讲了,大家自行搜读吧。

这几首诗作为文艺时评,对齐梁体的抨击是严厉的,对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各自发展的赞扬态度是坚定的,对诗的未来走向是明确的。

倚天一出,无人争锋。杜甫这些主张和观点,无可反驳,为初唐的诗坛争论画下句号。

而且杜甫也坚持用这些主张来写诗,杜诗之所以能成为诗史,就是因为他时时刻刻在关注时代,在写时代。他写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文学的价值、文学的任务在杜甫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只有他确实对得上忧国忧民四个字。称其为“诗圣”,实至名归。

那些矫揉造作,只顾书写自己小情绪,小感动,小确幸的人,是不懂杜甫的伟大的。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的顶峰。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梧桐树边羽


杜甫研究和《红楼梦》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研究最多的文学作品。

一部《杜诗》就是一千年的中国文化史。

从宋代开始,杜甫研究已经达到“千家”。虽然不是真正的一千家人研究了杜甫,但是,像杜甫有如此众多学者研究的诗人,几乎没有第二个!

古代没有,今天也没有。

我们从宋代开始,杜甫的研究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我仅仅举一个例子。据叶嘉莹先生搜集整理。仅仅杜甫的《秋兴八首》这一组诗的不完全统计是二十多万字。相当于两个博士论文!

我个人研究杜甫的二十首咏马诗的著作《杜甫的马诗与唐代画马》是五十万字,相当于五个博士论文的研究量!

至于其他杜甫研究,那就更多了。现代杜甫专家们一直认为,杜甫就是一个百科全书。未来杜甫研究,需要百科全书式的研究。

什么叫“百科全书式的研究”?这就是说,杜甫的作品已经是一个诗歌经典。

对杜甫诗歌中的历史事件、人物描写、文化评论艺术研究等等进行深入的科学体系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和唐代历史,而这样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做到理想的程度。

例如,杜甫的不少诗歌,几乎就是一篇人物传记。这里面包含大家熟悉的人物李白老大哥。

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呢?例如《丹青引》这首诗,描写了画家曹霸。但是,我们至今也没有人研究过:为什么杜甫在诗中有“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我们从杜甫的诗来看,《丹青引》这首诗赞美的曹霸,肯定不是一般著名画家那样,简简单单就能够被引荐到唐玄宗的皇宫南薰殿去作画的。

果然,我们新发现:曹霸的前辈,在武后时期就是一位宫廷画家,他继承了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图》的专利,为武后画过功臣图。

后来,唐玄宗要画一套新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他的一个同学,也是一个画家,与曹霸关系很好,而且两个人的绘画成绩不差上下,就介绍曹霸去画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了,于是曹霸的一下就名声大噪了。

这个故事连当时很年轻的杜甫都听说了。所以,杜甫给曹霸写了两首诗为曹霸做传记。

杜甫值得研究,是因为杜甫的诗歌内容非常丰富,又是一千多年以来最受欢迎的诗人,所以他是一个时代的伟大标志。

清代诗人赵翼《论诗》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实际上,赵翼是杜甫最大的粉丝。能够“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绝对寥寥无几,而杜甫却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杜甫对历史的贡献除了是诗人和诗歌,他还做人的楷模。

杜甫用诚实和表里如一的做人,赢得了万世的赞誉和喜爱,所以,明代学着王嗣奭赞美他是“诗圣”。

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还称他为“诗圣”。

重要的是,他不但创作了伟大的诗歌,而且也是忠诚于人民和国家的典范。


千千千里马


杜甫其实是个很好玩的人。

如果盛唐诗人有微信,有朋友圈,杜甫应该是个点赞狂人。与人为善的杜甫,不吝笔墨,从汉魏前贤,到初唐四杰,孟浩然、王维……将他欣赏的唐代诗人都赞美了个遍。

基于他后世的江湖地位太高,“诗圣”的评断,大多数人都不敢不认同点赞。李白、岑参、高适这些与他交好的人自不必说,连储光羲这样被埋没在盛唐诗人中的山水田园诗人都被他赞过。

房琯与杜甫交情匪浅,是老杜的恩人之一。

杜甫就是因为奋不顾身上书替房琯辩白,才遭致肃宗厌弃,一纸“墨制”打发他回家,“诗圣”从此离开了他好不容易进入的朝堂,从此流落江湖,凄然老死。虽然董庭兰的死、房琯的败、杜甫的离去与李颀都没有关系,可是,人与人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对对陈子昂极为推崇,视作偶像般崇拜。他曾去到射洪县陈子昂的故居去瞻仰,写下《陈拾遗故宅》结句云:“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又有《观陈子昂遗迹》,最后四句云:“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其,激烈伤雄才。

他还和储光羲、岑参、高适、薛据等同登大雁塔,大家又每人作诗一首。这一次,不那么拘谨,老杜以《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举夺魁。

当然啦,杜甫也不是只赞别人不赞自己,他赞美起自己来也是蛮拼的,他自言:“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还不止一次说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宣称写诗是老杜家的祖传事业,称他的叔叔是古往今来最勇敢的人。

最好玩是杜甫也很自恋,有一次他朋友郑虔的妻子生病,杜甫说,你让她读我的诗。我的诗能当药治病,读了就通体舒泰,百病全消,这篇不行读别的,再不行,那扁鹊也救不了!这段轶事笑得我肚子痛,这祖孙俩还真是一家人。

诗圣大人如此自负,也是由来有因,他出身于赫赫有名的京兆杜氏,与韦氏并称两大百年世族。少年时。杜甫亦曾度过一段富足无忧的生活,少从名师,后来又出外游历,漫游吴越,增广见闻。“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过得颇为惬意。亦是在此漫游其间,他结识了李白和高适,对李白终生仰慕,念念不忘。即使在他自己潦倒的要死的时候,他还在为李白担忧。真是,一往深情。

我越来越爱留心这些细节,盛唐诗人本身,何尝不是说不尽道不完的绝妙篇章。


安意如


没事的时候,常想,假如杜甫也在朋友圈,会是一种什么景况?其实,相较于李白来说,杜甫不太适宜被我们拉进朋友圈。他的性格过于内敛、沉郁、多愁善感,更适合做一个宅男,躲在家里听听雨,读读书,发些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感慨。

可他偏不。他偏偏喜欢走出家门,满世界看看,寻根猎奇之心比今天任何一个驴友都更像驴友。

24岁之前的杜甫,因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生活也算无忧无虑。本命年,他去长安应试,落第而归。朋友圈里的第一个帖子,该是跟应试有关吧?自视甚高的杜甫怎么也得感慨几声“天生我材”之类,博得几个点赞。

可他偏不。他像个没心没肺的孩子,转眼就丢下落第的烦恼,走出家门,开始了他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一年后,他登上泰山,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君临天下的喟叹。

这才是他的第一篇帖子。不管你的朋友圈多么高朋满座,人才济济,你都没办法忽略了这篇帖子。怎么着你也得转一下吧?藉此聊表自己见贤思齐的鸿鹄之志。

朋友圈里流行自拍,高富帅白富美自不必说,即便是相貌言谈对不起大家的,也会隐了身子,用美颜相机修身,用转来的帖子养性。

可他偏不。他喜欢谈论别人,比如志趣相投的朋友。是的,他的朋友不多,可一旦交上了,就会牵肠挂肚地思念。33岁那年,他游历洛阳,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李白。我们应该庆幸这次相遇,应该庆幸杜甫把这次相遇留在了朋友圈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双子星座的碰撞,火花不言而喻。但是杜甫,他并不知道这次相遇的意义。彼时,他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而李白已然“才情满京华”。我们有理由相信,杜甫最初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走近李白的,可是处得久了,他才发现,狂放不羁“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原也平易近人,也喜欢在路边摊上大碗大碗地畅饮,然后“长安市上酒家眠”。

如果日子就这么过着,得一知己,相守一生,该有多好。可造化总是喜欢弄人,一年以后,两个人还是分开了。相对于诗歌,面包和牛奶才是更重要的。思念的苦我们无须多问,只看看杜甫疯狂地刷着朋友圈,你就会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是他对友人的愧疚,“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他对友人的劝告,“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他对友人的担忧,“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他对友人的盛赞。

好了,把知己藏在心里,世界那么大,继续去看吧。可他的眼光瞄向的,不是5A的景区,而是贫苦的百姓。李唐王朝的当家人玄宗也是位耐不住寂寞的主儿,总想向汉武帝看齐,动不动就穷兵黩武,对吐蕃用兵,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杜甫看世界的路上全是“车辚辚,马萧萧”的景象,“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杜甫唇焦舌燥的鼓呼,人微言轻,玄宗是看不到的。看到了又如何呢?他自己很快就跟那些蝼蚁般的苍生一起,堕进了“安史之乱”的泥沼里。

长达八年的时间,我们都没能在朋友圈看到杜甫的笑脸。我们能看到的,全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的生活陷入了空前困顿,他甚至都吃不上一顿饱饭,拖着妻儿,投亲告友。49岁那年,他漂泊到成都,在朋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浣花溪边搭起了一座草堂。终于可以喘口气了,终于不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了。“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对生活要求不高的杜甫又有时间去享受悠闲的时光了。

幸运的是,他有个热爱生活的邻居——黄四娘,黄四娘喜欢养花,一到春天,满园的花香让杜甫欣喜不已。“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成都的四年时光,杜甫在朋友圈留下了无数温馨与美好。虽然生活依旧困顿,虽然茅屋时不时就会被秋风吹得七零八落,可依然挡不住杜甫面对生活的吟唱。

可是,时间都去哪儿了?短暂的四年安稳时光,随着好友严武的病逝,结束了。失去依靠的杜甫离开草堂,一叶孤舟沿江漂泊。56岁,他流落到夔州,在那里孤苦无依地生活了三年。重阳节,独登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在朋友圈留下了被后人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拖着病体,杜甫再也飘不动了。朋友圈的更新定格在公元770年的暮春,那个落花时节,他与好友李龟年相逢长沙,遥想当年意气风发,而今国运凋敝,人生惨淡,感概万千,挥毫留下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千秋绝调。

从此两茫茫。

 

 

 

 








美丽羔羊的天空


小时候便听说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虽不知为什么?但却被刻在心里。现在看,杜甫主导了盛唐诗风向现实主义的转变,并成为此转变的主将。

开元天宝为盛唐诗歌的巅峰。诗人们安享歌舞昇平,沈醉于音乐歌舞,醇酒,偶尔叹息一下个人功名利达的不遂意。转变的节点在“安史之乱“,他们在社会大动乱中,不得不把吟风弄月,游山玩水的雅兴停下来面对现实去写更深远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杜甫的诗便全盘代表了这个伟大变革,而且是这个潮流的主将,先锋。

杜甫的伟大,还在于心胸广阔,深遂的想家力异乎常人。在诗作的艺术方面,最为精工周密,无瑕可击。他是以执着谨慎的态度来写好每一首诗歌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的写作更是专心一意,刻骨铭心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亦是千锤百炼而得,说: “新诗改罢自长吟“。他的《登高》七律,被后人尊为第一律诗,便可知其在诗作上的功底及地位,所以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现实主义诗人,千古诗圣传口碑!


双樵\n


杜甫一直被低估了。虽然李杜齐名,但很多年以来,大多数人的直观感觉里,还是会认为杜甫的成就低于李白。

我认为李白诗歌真正高于杜甫的,是当时取得的社会成就和语言的艺术价值。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确实写得很好,洒脱飘逸豪迈,在艺术造诣上确实更胜一筹。同时李白的诗歌更迎合当时唐朝主流审美,更被主流所接受和认同。所以李白的名气更大,日子过得比杜甫滋润,诗歌的传唱度更广。

然而,从诗歌、文学的意义和使命来讲,李白就远远比不上杜甫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更多的是个人气质,无论李白写景、抒情,有多豪迈壮阔、气吞山河,都源于个人感受。这就是文学评论中经常提到的“作品写得很好,可惜格局有点小”的问题。因为他只写自己,更关心自己。在他流传的作品当中,很少能看到他超脱于个人,表诉时代、表诉社会、表诉人民与普通大众。

而杜甫就不用说了,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从此诗歌不再只是诗人和有产阶级的闲暇时的娱乐和彰显个人才气的工具,她也可以是诗人揭露社会与人性、表诉时代特征和人民疾苦的有力武器。

也许会有人说,杜甫之所以写现实主义诗歌,是因为自己过得很苦逼,其实也是写自己。但无论如何,当杜甫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时,他就已经突破了局促的“小我”,将诗歌的意义和使命,揉进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命运之中。

同理,白居易的《卖炭翁》也一直被低估。


管理者洞察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杜甫始终将国家社稷的和百姓的苦难放在心中,挥毫于笔端,他的诗歌创作深广生动、血肉饱满,沉郁顿挫,怀抱黎民苍生,关注民族命运,被后人称为“诗史”,与诗仙李白并称大唐盛世的两大诗歌的巅峰代表。

杜甫的诗沉郁悲凉,平易质朴,深具写实主义,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社稷的命运紧密结合,发自肺腑的对国家社稷的情怀和担忧,为国家的动荡而四处奔走呐喊,他以“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创作风格,反映和传达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忧国忧民之心,他一生始终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对朝廷的腐败、社会动荡的黑暗都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他的诗歌创作始终充满忧国忧民之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历史时期的政治时事和社会生活。

  杜甫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创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等优秀诗歌,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毛泽东评价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郭沫若评价杜甫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青藤门下42398897


杜甫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许多作品,我们耳熟能详。他的诗词大多是律诗,也不能说他的诗没有古体的文风,两者均衡发展。他非常注重细节,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视野非常的开阔。他写的律诗注重上下句的衔接关系。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拓者。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事实,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话画面,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杜甫的诗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诗圣。


新星满满


对唐诗的影响大,才华横溢,又是一个爱国人士


無芯恨過


我喜欢李白、白居易、王维的诗,李白的诗有一股仙气和灵气,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琵琶行〞独具一格,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杜甫的诗比较凝重、深沉,大概是他所经历的灾难多,苦难都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