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洪兴|崇明岛上“小菜胡”的传奇故事


陆洪兴|崇明岛上“小菜胡”的传奇故事


陆洪兴|崇明岛上“小菜胡”的传奇故事

在崇明岛中部的建设镇,原大同区域有个响当当的胡家当,小时候一直听说关于胡家当百廿条扁担的故事,前段时间还和同学兼朋友胡健超先生提起过,抽空让他带我去胡家当采访长辈,听听百廿条扁担的故事。没想到陆洪兴老师前几天发来了《“小菜胡”的传奇故事》,惊喜的发现写的就是胡家当的故事,了却了我的心愿。今天通过心语公众号推荐给大家,一个传奇故事,也是一段崇明岛垦荒年代的历史缩影......(陆安心2020年4月19日于上海)

位于崇明岛建设镇浜西村的“小菜胡”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小菜胡”坐落在浜镇与龙王庙中间,蟠龙公路西侧、浜西路路南,现为浜西村9、10 队村民的居住点。

陆洪兴|崇明岛上“小菜胡”的传奇故事

蟠龙公路浜西路口

陆洪兴|崇明岛上“小菜胡”的传奇故事

蟠龙公路浜西路口

清朝雍正初年(距今约300年),朝廷曾动员百姓去沿海的崇明,围堤造田、开垦建设。具有一定远见的胡姓兄弟俩与沈、薛4对年轻夫妇,从江苏句容出发,乘坐一条小木船,沿长江北岸向东行驶,由于船小,装了家什后,一个装有胡家祖宗牌位1米见方称为“家堂”的木箱装不下了,胡家兄弟无奈之下将它推入江中。那知这“家堂”竞在潮水的推波逐浪下若影若现一直跟随在木船后面,兄弟俩想是不是祖宗显灵了,在保佑他们,二人合计着想这“家堂”如哪里停下,我们也就到那里下船。结果“家堂”顺着湾港向南飘流,在以后名为“浜镇”的地方停下,他们也就在那下船登陆上岸。四个家庭经勘测、商议,向南一里路处,在一条南北向便道西侧选为落脚点(这条便道就是现在那条宽敞的蟠龙公路)。在一片茫茫的芦苇荡中,他们搭建了“环洞舍”作为简易居室,围堤造田、开垦荒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艰难渡日。

胡姓老大生了6个儿子,老二生了2个儿子。随着胡家的人丁不断增长,一代一代经历了沧桑巨变,斗转星移的变迁。一个胡家老宅初具规模,相继建了17个宅,沈姓的在胡家宅北侧安寨,薛家宅建在胡家宅南边。

根据崇明中部海岛耕作特点,胡家人因地制宜地创建了一套“种小菜”谋生的致富路。男人们每天挑着自家种植的各种新鲜蔬菜去附近浜镇等集镇出售,最远要去离家7、8里的排衙镇。当地菜农看到陌生人来镇上抢生意,并得知胡家宅的菜是用牛类浇灌培育出来时,他们就千方百计进行反宣传,说什么这个菜有牛骚臭,不好吃,有人甚至还用极端手段进行驱赶。当时,老牛是帮助农民农田耕种的牲口,蛮多人家有饲养,牛粪随地可见,数量又多,所以胡家先辈试用牛粪栽培蔬菜。结果让人惊喜,牛粪栽培的蔬菜外观光亮鲜嫩、口感更鲜美。排衙镇风波反加大了胡家菜农对牛粪种菜的宣传力度,并以略低市场价进行销售。“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果然产生了骨牌效应,从此胡家小菜在集市上总是一扫而光,且供不应求。从此“小菜胡”名声鹊起,成为菜场上一只品牌,宅上农户从原60-70%种植蔬菜,发展到80-90%都加入了这个行列,产业发展了,人丁兴旺了,鼎盛时期竞有100多人挑着菜担销售蔬菜,也就有了“小菜胡百廿条扁担”的美誉传说(120条扁担)。

由于湾港是连通北脚启东,海门的重要港口,浜镇的市场日趋繁荣昌盛,并在崇明挤入“桥、庙、堡、浜”(城桥镇、庙镇、堡镇、浜镇)四大名镇行列。这一方面验证了“小菜胡”祖先的远见眼光,也为“小菜胡”世代坚定不移在此安寨扎营、繁衍后代奠定了坚定决心。

1917年冬天,崇明遭受了有世以来最寒冷的严冬,零下近10度,民沟、大河的冰越结越厚,人可在冰上任意玩耍、行走,冰的坚实度可想而知。一天下午几个顽皮小孩在一个柴堆边玩火取暖,不慎失火,引起火灾,由于天气寒冷干燥,敲冰不开,无法取水灭火,大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凶猛大火将相连的几个宅子全部烧光,好在没有人员伤亡。一场大火吞噬了一个 “小菜胡”,但没有摧垮他们的意志,他们抱团取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重新规划、重建家园。他们用可持续的眼光在建好老宅的同时,又到三埭里建了一个新宅,为日后“小菜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小菜胡”“老宅”、“新宅”的叫法一直到现在。

陆洪兴|崇明岛上“小菜胡”的传奇故事

胡家宅现貌

陆洪兴|崇明岛上“小菜胡”的传奇故事

胡家宅现貌

1946年6月,一场当时被称为“麻痧”的怪病突然降临“小菜胡”,来势凶猛,得病后上吐下泻,还会相互传染。由于发病突然,加上当时医疗水平有限,药物稀缺,一星期内痛失了8位亲人,有1户人家竞然一板门搁了2个死人。按照当时习俗,死人的人家都要树幡杆木头,由于连续死人连幡杆木头都搬不过来,宅上人“素饭”连续吃了一星期之多。好在时间不长,一个月后“麻痧”平息。遭受疫病爆发,痛失亲人的摧残,“小菜胡”人的意志没有击跨。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团结奋斗,继续与大自然战斗,生儿育女迎接新的生活。

1968年初冬的一个早晨,东风农场18连一名知青在浜镇西市梢周家昌理发店偷一只白鹅,被主人当场抓获。几个人想将窃贼捆绑后送大同派出所,由于他们还有几个帮凶,一时无法捆住毛贼。这时身材魁梧,曾任大同公社民兵营长的胡廷飞,见后挺身而出,很熟练地将毛贼手扎牢,并协助往派出所送去。当时与农场接壤的浜镇地区农民的庄稼、蔬菜,甚至禽畜,经常遭受农场知青偷盗。一些上镇的农民看到抓了个小毛贼,纷纷朝毛贼身打“冷水拳头”。毛贼及同伙将仇恨统统积到帮助捆扎的胡廷飞身上,知青们也纷纷去扑打胡廷飞,并越打越凶,这时一位“小菜胡”晚辈急忙到宅上报讯,正在田里干活的“小菜胡”的弟兄们拿着竹杠、扁担等工具奔去事发现场,与知青讲理、自卫。他们自知理亏又看到“小菜胡”人多势众,终于放下胡廷飞,落荒而逃,但胡廷飞却被打伤了。为防农场知青再上门“相打”,“小菜胡”自行组织年青力壮“后生”,24小时昼夜值班,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再说这帮18队知青也没有放弃滋事报复念头,夜间曾几次跃跃欲试,走进“小菜胡”察看,由于均发现有“暗哨”布控,又加上打听到“小菜胡”非等闲之辈,人丁兴盛,有一定抗御能力,一旦再闹起来,怕吃亏,所以也一直不敢轻举妄动。为防事态恶化,一星期后,大同派出所进行调解,严肃处理了知青毛贼。为此,默默无闻的“小菜胡”吓退了“上海阿胡乱”(当时崇明乡下人对上海知青的称呼)的故事,经“添油加酱”后,几乎传遍半个崇明岛,“小菜胡”的名声又一次响了起来。

陆洪兴|崇明岛上“小菜胡”的传奇故事

胡家宅现貌

陆洪兴|崇明岛上“小菜胡”的传奇故事

胡家宅现貌

种点蔬菜卖卖,只能免强养家糊口,“小菜胡”的人还是非常贫穷,他们开始走出家庭、跳出海岛,去十里洋场上海掘金。20年代初,一个叫胡木郎的第一个去上海学生意,“吃油腻饭”(现在叫学厨师)。他干下来感觉不错,饮食行业虽然起早摸黑也蛮辛苦,但比在乡下种菜卖菜,赚的钞票多得多。在他的影响下又有胡再其等2、3人也去上海学做厨师,几年下来“小菜胡”的人陆陆续续竟有16人去上海“吃油腻饭”,南京东路的“德大饭店”、“新雅粤菜馆”、“鸿长兴饭店”等老字号都有“小菜胡”的家丁。60年代,建筑行业方兴未艾,“小菜胡”的年轻人又开始学做泥瓦工、木匠工、油漆工,来养家糊口。据统计,最兴盛时,大同建筑站里30%是“小菜胡”的人,有的还被招为市建公司的建筑工人。90年代,上海出租车行业异军突起,“小菜胡”的小伙们又纷纷学习汽车驾驶后去上海,竟近20人做过“差头”司机。

“小菜胡”的人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有维护一方安宁的公安民警、有攻坚克难的科技人员、有桃李滿天下的人民教师、也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21人投身军营,报效祖国,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

浜西大队(村)支部书记、大队长(村长)、副村长都有“小菜胡”族中的人,解放初期支部书记胡志龙,人民公社大队长胡锡祥(胡廷法),文革年代支部书记胡佐良、龚素珍(胡家媳妇),改革年代村长胡进新,现任副村长胡飞红等6人。难怪“小菜胡”的老百姓讲:“大队干部我们宅上不脱代”。

据“小菜胡”宅上老人回忆及近年来重新为胡家宅整理“家谱”的胡廷飞、胡国民等阐述,清朝雍正初年胡家祖先从句容搬迁到崇明至今已有14代,分别为“朝、东、应、大、文、世、志、廷、国、佐……”(指姓名的中间字)。据说从“朝”到“世”辈原来有比较完整的胡家“家谱”,但现在无法找到,胡廷飞等专程去上海图书馆翻阅,也没有找到,所以他们几个就从“志”辈开始对胡家“家谱”,耗时1年左右,重新整理成册。整理过程中发现“志”、“廷”辈比较规范,到“国”辈起就开始随意了,与 “国”同辈,还出现了“祖”、“学”、“丕”,但“国”占了80%。“国”下一代是“佐”,但“佐”后就完全随心所欲了,也就是说到笫11代开始就没法再整理下去了,目前已有13代了,13代最大的已3岁。

陆洪兴|崇明岛上“小菜胡”的传奇故事

胡家宅家谱

陆洪兴|崇明岛上“小菜胡”的传奇故事

胡家宅家谱

“小菜胡”立足崇明,己有近300年的历史,他们战天斗地,经久不衰,人丁兴旺。目前共存7代,有116户246人(截止2020年3月30日)。70年代移民至新村乡4户18人,现新村乡还有“小菜胡”7户15人。胡廷安(祥狗)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抓壮丁去广州,后投诚中国人民解放军,除其长子胡丕章留崇明胡宅外,3子1女26人四代同堂定居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至今。宅上最长的“志”辈还有1位遗孀93岁,“廷”辈最高龄为95岁,最小为53岁。

崇明是个标准的移民岛,“小菜胡”在崇明移民人群中只是一个缩影,在勤劳的崇明普通百姓中象“小菜胡”的这样的传奇故事还有数不胜数。心语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 END -

陆洪兴|一位学农老师与崇明的情结 2020-04-10

陆洪兴|崇明岛上的一棵老榆树勾起的故事2020-03-31

陆洪兴

崇明建设浜西村人,中共党员。曾就读于浜镇小学、大同初中、民本中学。1968年7月学校毕业,返乡务农,历任生产队会计、大队团支书、民兵连长、治保主任,大同乡团委宣传委员。

先后担任崇明驾驶员培训学校常务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前进农场电线电缆厂厂长、农场资产办主任、光明食品集团长江总公司资产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退休后于2011年9月起在崇明癌症康复协会做志愿者。先后担任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党支部书记等职。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微信号:anxin20141124)也可扫描上面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Copyright © 2014-2020 心语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