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时光如初

古来崇明岛,浮悬在江海之上,对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新事物传递到岛上,总比别处慢了好几拍。从1905年国产电影诞生至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人看了40多年电影,而崇明绝大多数人对电影还处在不知不识状态。你还记得当年看露天电影的情景吗?这些老电影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那时候崇明的电影一般是在学校或小队里的操场上放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一大块白布,当时的崇明人都叫它“幕布”,后来改用专业术语称为“银幕”。幕布固定在两根毛竹中间,五六尺见方,在轻风中鼓前鼓后。观众一簇簇聚在一起,有人问:“这挂着的白布派啥用场?”有的摇头,有的笼统说:“放电影呗。”也不知道他是真懂还是乱猜。彼此问的最多的问题是:“电影是什么样子?”多数人摇头说“勿晓得”。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先放新闻“附加片”

那时候放电影前先放的是《新闻简报》之类,崇明人称之为“附加片”,都是反映工农业生产大好形势的。炼钢出炉时火红的钢水激起钢花怒放,引起一片“唷——唷”的惊叹声;机器开过土地翻起一“阔轮”,观众又惊叫:“拖拉机!”有人还琅琅上口:“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碗里鲜咸鸡,地里拖拉机。”那个时候宣传什么是“共产主义”时,就是这样说的。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戏内外群情激愤、崇明方言乱飚

然后就开始放映正片,那是有声电影,情节动人,画面清晰,话语基本能听懂。观众一眼不眨地盯着银幕,随着情节的展开表现出自身的喜怒哀乐。记得那时候《白毛女》多个场景特别动人心弦,引起大家强烈共鸣,至今令人难忘——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当黄世仁蹑手蹑脚逼近喜儿时,观众又担心又焦急:“当心,坏人来了!”看见喜儿遭黄世仁强奸,场上群情激愤,怒骂声四起:“猪猡!”“乌虫!”“杀千刀!”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当大春带着大锁追赶白毛仙姑进山洞,观众急着招呼喜儿:“拗逃拗逃,自家人呀!”有的招呼大春:“拗要开枪,自家娘子呀!”两人终于在洞中相逢,喜儿激动昏倒,大春抢上前去一把托住她,观众七嘴八舌说道:“好了好了,夫妻俩碰着了。”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当开大会镇压黄世仁及狗腿子穆仁智时,戏里戏外一样群情激愤,我周围好多人喊:“枪毙脱伊!”“杀脱伊!狗肏(caò)!”当大家正在全神贯注地观看时,突然幕布上没了画面,也没有了声音,一片“花里斑烂”,好多人脱口而出:“机器坏脱了!”这时照明灯打开,放映员三下两下,重又关灯,片子又转了。后来才晓得,这叫“换片”。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电影放完了,观众们四散离场,边走边议论戏里情节。他们或高声畅谈,或指手画脚,热烈兴奋之情回荡在夜空。现在看电影,讲究的是视听享受,追求画面和特效,但是回想起曾经看过的露天电影,想起多年前的人和事,却总是唏嘘不已……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