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天圓地方” 不懂文化,老祖宗的棺材板快壓不住了


懷疑“天圓地方” 不懂文化,老祖宗的棺材板快壓不住了


本人不是學者,所以不引經據典瞎扯學問,不據典又沒有辦法說明問題,所以簡單扼要的說明就好,不是文化人不喜歡長篇大論寫清楚就好,有不到之處,大家見諒。

最近呢?經常看到某如日中天的老前輩有人稱他為正統學者,也有人稱它為草根學者,一通亂講解釋不清楚“天圓地方”的來處還一臉的嫌棄,學者無以安心在自己國家的學問裡是一件可悲的事。這個學說呢,天圓地方,一直以來為中國人所詬病,老祖宗說的天圓地方不能不承認,現代科學又證明天地也無所謂圓地無所謂方。我們甚至尷尬的不知道該如何自處,每講到學問處,易經處,就說祖宗先民無知,看到天蓋在地上之類的說法,實在可笑到流淚。

在國學文化既將承擔未來國家國際舞臺發光發熱重要的後盾,支持民族文化復興的今天,還有無數的學者和歷史文化研究人員沒有研究清楚什麼是天圓地方實在汗顏。還有很多的人扯到建築上的圓頂方地,更是扯到天邊。連百度知道也沒有清楚的解釋,作為文化傳播平臺,嚴謹的態度非常一般。

今人研究學問。不懂的地方多以說文解字來解讀。但是說文解字有很多的問題,如果你在說文解字的解釋下十次,對了9次,那依然說明這不是最根本的瞭解方法,所以說,不用說文解字來研究天園和地方。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取表象說其道理,是文化的悲哀。我們應該去了解內在的意義,而不是他的表象以及文字表達上不知敬畏的去解讀和註解。經查證古籍天圓地方的學說多自秦朝就開始了明確寫天圓地方的文獻並不多。記載,有寫的也多加解釋。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曾參回答單居離之問,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

曾參回答的精彩,如果天是圓的,地方四角沒法掩蓋,可見曾子時期就有人闢謠,也有人問這個學說。

《周髀算經》作注的趙爽,就已在註文中明確指出“天圓地方”與“天動地靜”之間的關係。他說:“物有圓方,數有奇偶。天動為圓,其數奇;地靜為方,其數偶。”“此配陰陽之義,非實天地之體也。天不可窮而見,地不可盡而觀,豈能定其方圓乎?”

意思是天動所以是圓的地靜所以有固定的四方

《黃帝內經》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圓生方成,天生地養,男動女靜,男守女使,各司其職。

意思是圓為生氣交地養而成。

《大言賦》、《周易•說卦》以及《周禮•考工記》,都把天比喻成車蓋,把地比喻成車體。車蓋為圓,車體為方。

是說車蓋象徵天道不息,用圓代替,地道載物,用方表示,君子用,更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太玄·玄摛》)。“圓”,指天;杌棿,指動盪不定;“方”,指地,“吝嗇”,指收斂。

意思是天為動地為靜

《淮南子·天文訓》:“天圓地方,道在中央。”

懷疑“天圓地方” 不懂文化,老祖宗的棺材板快壓不住了


六十四卦方圓圖更是成為一個引經據典猜測的根源,方圓圖出自北宋以後陳摶的晚輩學生真正出現到了邵康節以後。歷代累積的天圓地方說更是讓不學習根本文化的人知其象不知其所以象。

易經是中國所有文化的主線和根本。而文化就是中國人對待世界的態度和在歷史長河裡對待生命的認知。所有人都知道易是中國人的文化,我們就簡要根本的講述易經裡乾坤的意義。

祖先聖人講一山有四季,十里裡不同天。意思是,一座高山,因為高度向陽背陰的地方溫度會有4種變化。天氣呢。在十里之,因為天空雲和地勢的不同,風雨陰晴也會不同。

一個文字有多種解釋,一種說法有多種原因。中國人是講內涵的,很多學者是研究表象的,實在是非常的不可思議。易學,如果不普及,有很多多學問將無法理解清楚。

易經的核心是、象、數、理,包羅萬物。

乾的象呢是,為天,為日。理呢是為建為動。數呢,是一天24個小時,一年365天,一個月30天。

坤的象呢是,為地,為月,理呢是為順為靜。數呢是123月春長,456月夏為成,789月秋為收,10 11 12月為藏 。

“象”“數”“理” 數 是中國易學的基礎,也是中國哲學的最高表達,天圓因為日月周流不斷,圓代表永恆不停的規律。生生不息的動力。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方代表永恆不動,所以才有固定的方向。所以,天圓地方是講的是運行的道理。不是表象,看到文章的人要跟身邊的人講。中國人講任何事物。都是外“象”內“理”運行依據於“數”而運行。

懷疑“天圓地方” 不懂文化,老祖宗的棺材板快壓不住了


最後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逍遙遊中言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乘著旋風環旋飛上幾萬裡的高空,憑藉著六月的大風才能離開”。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裡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裡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麼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

幾千年前莊子都知道,不是天就是圓的地就是方的,都知道天是氣。幾千年過來了還說古人不懂,這是今人不窮理盡性學習,而導致的缺點。懂的的人要非常應當珍惜。文自2020年2月16晚0點,梅花先生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