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地处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贡山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的双赢之路,“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美了山水、富了百姓。
马春龙是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一名生态护林员,他加入这支队伍已经一年多了,每个月四次的巡山护林,他已经轻车熟路。这个土生土长的独龙江小伙子介绍,现在这里的大山与他年幼的时候有很大不同:以前半山腰上都是茅草屋,现在大山变绿了,鸟叫声变多了,巡山时他还看到过戴帽叶猴、小熊猫等野生动物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珍贵植物。
过去,这里的老百姓毁林开荒,以单产低的玉米、土豆等作物为生,还猎捕野生动物补贴家用。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使原始森林逐年减少,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态伤疤”,也让独龙江群众艰难度日,开辟一条不用烧山毁林也能脱贫致富的道路迫在眉睫。
为此,当地政府制定出台了《独龙江保护管理条例》,实行严格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县、乡(镇)、村、小组,实施“四级”网格化管护制度,现在全乡已经有376名生态护林员,他们不仅要对乱砍乱伐、偷猎偷采等行为进行巡护,还要向群众宣传防火和动植物保护知识。经过不断努力,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副乡长胡晨鸿说,“如今每一个老百姓都是一名‘生态护林员’”。
52岁的李明星当护林员有18年了,常年和大山打交道,他不仅是独龙江森林的保护者,是这里从靠林“吃”林、刀耕火种到“护山复林”的见证者,也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受益者。他介绍,刚开始当护林员一个月只有几十块的补助,现在一年的补助将近一万元。护林员、护路员等公益性岗位不断为群众增收。据了解,目前全县生态护林员共有465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800人,占全县城乡农业人口的15%以上。
为了修复生态、改善群众生活,贡山县政府实行易地搬迁政策,将住在山上的老百姓请下山,让他们住进安置房,并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进行全面退耕还草,昔日的大地伤疤上逐渐重现茂密的树林和草甸。生态环境的日益优化为林下经济的发展铺了道路。草果喜阴湿,适宜在茂密的森林下种植。贡山县雨水充沛、林木茂盛,是种植草果的绝佳之地。贡山政府因地制宜,为农户免费发放草果苗,一个个红红的小果子成了当地群众的“提款机”。
这几天,草果进入了开花期,为了让花更好地授粉,贡山县普拉底乡咪谷村的种植户余忠花开始为自家的草果地除草。她将猪草放入背篓准备喂猪,剩下的杂草则可以自然腐烂变成天然肥料。余忠花说,她家种草果平均每年收入三四万元,收成和价格好的时候一年就能收入十万元。
目前,贡山县草果种植面积达23.34万亩。2019年底,贡山县草果产量达6450吨,产值达5805万元,仅草果一项就实现人均收入1935元,户均增收5800元。除了草果种植,贡山县还发展中草药、羊肚菌、蜜蜂等特色林下生态种植养殖业,形成了“林+菌”“林+蜂”“林+禽畜”的模式。
地处怒江峡谷深处,独龙江曾经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几乎与世隔绝。2015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全面贯通,交通条件的改善,让这里的碧水青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巴坡村的高建龄看到了商机,隧道贯通那年,他便贷款买下一处院子开起了农家乐。
高建龄说,他的农家乐生意一直不错,在旺季仅一个月就有三万块收入,有时候生意爆满他还会介绍游客住到当地百姓家里。不仅如此,他的农家乐还带动了三户建档立卡户,为他们增加了分红和劳务性收入。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目前,贡山县森林覆盖率已达80.5%,而丙中洛、独龙江等地也早已凭借青山绿水和独特的原生态民俗成了中外游客养生度假的好去处。贡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红高说,贡山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紧紧结合滇西北旅游大环线建设的契机,持续巩固好现有的生态建设成果,逐步实现生态旅游业为主导、带动其它产业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双赢之路。
閱讀更多 怒江發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