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问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该如何回答呢?看稻盛和夫怎么说


孩子如果问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该如何回答呢?看稻盛和夫怎么说


父母和老师是孩子关于生命价值的启蒙者

一般来说,人认识到自己活在世上,开始产生生存意识,那应该是在懂事之后。

从出生到懂事之间,人不会思考自己为什么要降临人世。而且,即使懂事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父母的保护之下,人仅为生存就须竭尽全力。

要到十二三岁,人才会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虽说因人而异,但人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往往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母和老师的影响。按照父母、老师"明确人生的目的,树立大志,朝着目标挑战"的这种教导,设计构思自己的人生目标。

许多家长、老师把孩子要出人头地视作正确的人生目的,"努力学习、考进好学校、成为有出息的人",而孩子们也会真心为此目的而用功读书。学习好的孩子顺着这条路不断奋进,在为了出人头地而努力的过程中,更明确肯定了出人头地就是人生的目的。

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在这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挫折。升学困难就只好去工作,在工作中体会到社会上的各种人情世故。于是有人就会想:"难得这仅有一次的人生,与其过得悲悲切切,不如过得快快活活。"人格,并非随着年龄增长就有变化

在人生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想出人头地的人,还是想轻松潇洒过日子的人,他们的人生目的都会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正在一步一步逼近自己。于是,"为了长寿,得注意健康啊!"这时就把健康当作了人生目的。相同辈分的老年人相聚必谈健康,话题不外乎"这种食品对健康有益" "药是这个好" "我生了这个病,你也要小心啊""哪位医生好"等,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维持健康上。

即使是立志要出人头地的人,也把这目的搁在一边,工作也多少放松一点,而把健康放到了首位。所谓长寿,意味着要"延长肉体生命的时间"。为了维持自己逐渐衰老的躯体,让自己活得尽可能长一点,人往往就会忽略他人,变得自私和固执,"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好"的想法就会逐渐抬头。按理说,随着年龄增长,积累了经验,人品该日臻圆满,人格该日趋高尚,但恰恰相反,因为对健康,也就是对肉体的执着而滋长了利己之心,带来了"老丑"和"欲望痴呆症",现在的日本,这种倾向似乎愈演愈烈。

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为世人做出的贡献

人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千姿百态,天资聪明的孩子可以梦想通过努力而出人头地;稍稍愚笨的孩子可以做出现实的选择,"这样也就行了",从而轻松潇洒地度过仅有一次的人生。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即使出人头地了,也就限于这一世。名声、财产、地位都是死不带去。肉体留在了现地,能带往彼岸的,前面已经叙述过,只有灵魂,也就是意识体而已。

另外,不管在现世过得多么潇洒多彩,死后留下的灵魂只有"潇洒多彩"一种感觉,人生将没有意义。


我们死后留下的灵魂、意识体本身具有多大的价值?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活在世上,获得了名声,获得了财产,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这些能够成为灵魂的价值吗?另外,度过了一个潇洒多彩、波澜万丈的人生,就会提高灵魂的价值吗?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为世人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就是说,活着的时候做过多少好事善事,这才是万人共通的灵魂的价值提升人性,即磨炼灵魂,这是最重要的。磨炼灵魂,塑造高尚的人格,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忽略这个目标,人活着就没有意义。

人生的目的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

虽说每个人走过各自的道路,到达人生的终点,但不管哪种道路,都是"造物主为了磨炼人性而赐予的道路"。我们应该这样去理解。

我认为,我思考的这个人生最终的目的,如果能够在小学时期就灌输给孩子,那么孩子们就可以度过一个更为美好的人生。"出人头地、追求成功可以,想过一个潇洒多彩的人生也可以,但是,那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生的目的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

我觉得,最好在十二三岁,孩子树立人生志向的时候教给他们这个观念。或许,那时他们还难于理解,但是,只要在他们脑海中留有印象,到了青年或壮年时期他们就会时而想起,只要如此,此前的教育就会起作用,不会徒劳无功。

本文摘自《稻盛和夫的哲学》


孩子如果问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该如何回答呢?看稻盛和夫怎么说


孩子如果问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该如何回答呢?看稻盛和夫怎么说

稻盛和夫 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 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是日本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代表作:《活法》《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思维方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