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大師華羅庚生命的最後一天和遺囑公開

就在他準備接鮮花的一剎那間,

他突然身子向後一仰,重重的倒在了講壇上,他的眼鏡也滑落在地上,在場的教授和醫生們趕緊跑上去扶他,他的面容由於缺氧而變得發紫,醫生們立即用手按住他的脈搏,發現他的心臟已經停止了跳動,東京時間下午5時16分,在場從事數理統計研究的田邊教授、東京大學的教授和中國的數學家們見這情形立馬給急救站打電話,緊接著他被送到了東京大學醫院裡進行搶救,

隨後,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參贊等三人趕到了急救病房探視搶救情況,兩個多小時在煎熬中度秒如年,人們在急救病房外焦灼不安地等待著,當晚8時27分,東京大學的三井醫生從病房裡走出來,對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的使節和在場的代表團說:"從6時15分起,給病人使用人工呼吸和起搏器,到現在已經有兩個小時了,可是,仍然沒有血液循壞,心房也沒有收縮力,繼續搶救已經無效,是否停止一切措施,宣佈去世",

當晚10時零9分,醫院宣佈其去世,6月14日下午,東京大學附屬醫院的靈堂裡哀樂低迴,他的遺體安臥在潔白的鮮菊花叢中,周圍簇擁著日本各界名人送的花籃,上午10時,日本各界名流絡繹來到靈堂弔唁,人們把一束束鮮花獻到靈柩前面,對這位為促進中日兩國學術交流而抱病東渡,消逝未歸的偉大數學家表示敬意和寄託哀思,

1985年6月15日下午3時,北京陰雲密佈,在菲菲的細雨中,載著他骨灰的中國民航專機降落在東郊機場上,在一片悲傷的氣氛中,他的親人將他的骨灰護送到了八寶山革命公墓,在6月21日下午,北京各界人士500多人參加了他的骨灰安放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萬里主持了骨灰安放儀式,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丕顯致悼詞,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

我們的數學曾經也有過輝煌的篇章,但因為漫長的封建社會阻礙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後來漸漸落後了,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中國現代數學研究,自學成才的他在半個世紀裡做出眾多開創性的傑出貢獻,

他是新中國數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創建了國際公認的中國數論學派,

在他去世時,在遙遠的德國馬普數學研究所,其通告牌上掛起了他的相片並將德國一家主要報紙有關他謝世的剪貼下來,貼在照片的下面並寫道:"最偉大的中國數學家華羅庚去世",而美國雜誌《科學》發表文章這樣評價他:"華羅庚形成了中國的數學".

告別祖國

那是1985年6月3日下午,初夏的北京,已經漸漸熱起來了,午後兩點多鐘,華羅庚身穿淺灰色的西裝,從北京崇文門的寓所來到北京東郊機場的候機室,他安靜地坐在沙發上,一面吸著用膠袋裝著的氧氣,一面和來送行的人們握手告別,等待登機東渡,

在臨行前,他曾環顧了自己一生中度過最後時光的臥室,一個十幾平米大小的房間,床的左邊櫃子上攤放著他還沒有寫完的數學手稿,他再三叮囑家裡人說:"這些東西不要動,回來我還要繼續寫下去",2時30分,華羅庚默默地登上了從北京飛往東京的日航JL-782次航班,他這次是應日本亞洲文化交流協會的邀請去日本訪問並作學術交流,作為期兩週的訪問講學,坐在飛機上,凝視著機艙外的茫茫雲海,陷入沉思,

就在這一年的春天,他被選為了全國政協副主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這樣說道:"我是政協的新成員,對很多事情不熟悉,我是個搞數學的人,除數學外,對國家的貢獻很小,現在國家給我這麼高的榮譽,我很不安",

接著他又說道:"現在,國家這麼重視科學家,科學家說話應當負責任,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裝懂,特別是國家建設要騰飛,作為一份子我們應當竭盡所能",在這次會見記者時,他談到了已故著名地質學家張文佑和陳永康實事求是的精神,會上,有人希望他談談年輕人的自學問題,他沉吟片刻,說道:"多學,多思,多動手"

在散會的時候,有人問他今後有什麼打算,他回答道:"我計劃在有生之年做兩件事,一,繼續為建造通天塔出力,二是回憶錄,前一件事是必須做的,後一件事想做,但是不知是否力所能及",

那是1983年初,一個細雨濛濛的下午,李尚志和黃景鈞敲開了華羅庚的家門,雖然當時北京醫院就警告他:"冠心病,心肌梗塞恢復期,需要繼續休息,不能參加任何活動",但華羅庚仍然熱情接待了他們,

李尚志和黃景鈞看著雜亂的房間,大小不等,五顏六色的藥瓶堆放在一張桌子上,座椅旁、茶几上到處是報刊和手稿,一支沒有擰上筆帽的自來水筆躺在他面前的稿紙上,

他們兩人看到這一幕便忍不住說道:"您沒有遵照醫生的囑咐休息啊",華羅庚並沒有馬上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走到寫字桌旁,從抽屜裡拿出一封信,用顫巍巍的手遞到他們面前並說道:"通天塔沒有建成,躺不住啊!",

"什麼通天塔?",李尚志和黃景鈞接過信,這是胡耀邦同志於1982年4月1日寫給他的,信中這樣寫道:"古代巴比倫人決心建造一座通天塔,這件事觸怒了上帝,上帝使這些夢想上天的人內部不和,在如何建造通天塔的問題上爭吵不休,結果這件事成了泡影,現在,中國人接過了巴比倫人沒有實現的理想,那個愚弄巴比倫人的上帝又不存在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們能不能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地為這個工程而英勇獻身呢,如果能,我以為,它的成功,是可以計日而就的",

而在信的背後寫著華羅庚的親筆詩句:"只管心力竭盡,那顧水平高低,人民利益為前提,個人成敗羞計,學齡已過六十,何必重闢新蹊,賈藏、乘桴、翼天齊,奢望豈我所宜,沙場暴骨得所,馬革裹屍難期,滴水人洋浩無際,六合滿布兄弟,祖國中興宏偉,死生甘願同依,明知力拙才不濟,扶輪推榖不已".

在日本的十日

日本數學界的同行們,對華羅庚的這次訪問已經期待了整整三年時間,早在三年前,就邀請他訪問並作學術交流,但當時他正在全力以赴地重寫有關經濟數學方面的論著,便未能成行,華羅庚自己也很重視這次訪問,在臨行前,他多次對同行的人們說:"到了日本,我們要好好地向日本的同行們學習,認真瞭解日本把數學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用於經濟管理和經濟決策的經驗",

訪日前,日本數學會在訪問計劃中提出希望他作一次學術報告,因此,在途中他一直在考慮和準備這次報告,而從到達日本的第二天開始,華羅庚便開始了緊張的學術交流活動,助手們都知道他患有嚴重的心臟病,都勸他多休息,儘量少參加活動,每逢這時,華羅庚便說道地說:"我剩下的有效時間最多還有五年,我的時間是用來工作的",

在連續高強度進行了四天的訪問之後,疲憊的他回到東京被安排住在了新大谷飯店,為了準備好報告,他接連兩天謝絕了各種活動,他想好好準備這45分鐘的演講,他在紙上畫了一個表,從左到右畫了三個方格,左邊寫上"年代",中間寫上"理論",右邊寫上"普及",然後他再畫三條槓把方格分50、60、70和80年代,

他用顫抖的手寫了幾百個字,重點寫他在那幾十年的工作,雖然他的思想清晰,但體力卻不能支持,字跡斜斜歪歪,文字不能一筆呵成,寫到70、80年代的欄目他只寫了"數值積分"和"偏微分方程"幾個字就寫不下了,因此他只能讓助手把他嘴巴講的東西寫下來並在整理之後讓他過目,那一晚,他精神亢奮,有可能是回想這幾十年來的工作,他不能入睡,最後吃了安眠藥,才睡了一段時間,

次日,他仔細地閱讀抄寫好的演講提綱,還請助手們幫助寫了演講時用的投影紙,並多次翻閱日本學士院的院士名單,準備給每一位院士送一冊他的科普著作選集,這天,他非常興奮,講了許多話,一直工作到了次日凌晨2時才入睡,

此前,4月27日,華羅庚在參加人大、政協會議期間,會見看港澳記者,會上,有位年輕的記者問他:"你最大的希望是什麼?",

華羅庚當時的回答是:"我最大的希望是,工作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天"!

最後一天和遺囑

6月12日2時,

華羅庚從旅館出發到達了日本學士院,會場上氣氛十分熱烈,幾乎所有的老院士都來了,本村健次郎代表日本學士院致辭歡迎,華羅庚也作了簡短的講話,然後,互相贈送書籍,在離開的時候,他應邀在日本學士院的留言簿上題詞:"十分榮幸地來訪問日本學士院,祝兩國科學交流日益繁榮",

寫完,他的手又不停地顫抖起來,3時左右,日方接待人員安排他到東京大學附近的一家旅館休息,下午4時,他在日本數學會會長小松彥三郎的陪同下進入報告廳,用英文寫了演講的題目《理論數學及其應用》,

他不坐輪椅,站著講,講了一會之後他就滿頭大汗,但是這並沒有阻止到他,他把西裝脫掉後,接下來又解掉感覺束縛的領帶,等講足45分鐘,他覺得這還意猶未盡,就向主席和聽眾要求:"演講時間已過了,是否還可以延長几分鐘?",在大家給予熱烈的掌聲之後,他又講了十幾分鍾,總共講了65分鐘,

這天,他從20世紀50年代自己的三本數學理論著作講起,一直講到80年代把數學應用於宏觀、優化、計劃經濟理論,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他在日本的講壇上講了最後一句話:"謝謝大家",演講結束以後,日本女數學家百鳥富美子走上講臺給他獻花,就在他準備接鮮花的瞬間,他突然身子向後一仰倒在了講壇上,

6月15日下午的北京,陰沉的天氣,濛濛的細雨,初夏的淒涼勝似晚秋,載有華羅庚骨灰的專機在下午三時徐徐降落在北京機場上,他的兒子華俊東捧著骨灰盒緩緩地走下飛機時,人們才從恍恍惚惚中醒了過來,

華羅庚已經永遠離開我們了,

而在這之前,他曾請應用數學研究所的方偉武作見證立了下面的遺囑:"(1)我死後喪事要從簡,骨灰撒在家鄉金壇縣的洮胡中(2)我國底子薄,基礎差,要提倡多幹實事、有益的事,少說空話大話(3)發展數學,花錢不多,收益很大,應該多加扶持(4)我死後,所收藏的圖書及期刊贈送給數學所圖書館(5)家中存款給每個子女五千元,其餘歸我妻吳莜元養老用",

他真的到死,心還都系在中國數學的身上.

1985年6月22日,

人民日報曾介紹了他的生平工作:"華羅庚同志是當代自學成長的科學巨匠,是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元複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

他的著名學術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數論》,由於應用了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在數學領域內做了開拓性的工作,於1957年獲得我國科學技術一等獎,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名為"華式定理"、"布勞爾-卡當-華定理"、"華-王方法",華羅庚同志一生為我們留下了二百多篇學術論文,十部專著,其中八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十餘部科普作品,由於他在科學研究史上的卓越成就,先後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等,他的名字已載入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名冊,華羅庚同志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十億中國人民的驕傲",

1986年3月24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華羅庚的母校金壇縣中學改名為華羅庚中學,故鄉的人們在江蘇省金壇縣的中山公園裡為他建了一個紀念館,在紀念館門前的大柱子上,鐫刻著著名數學家,同樣也是他學生蘇步青寫的對聯:"一代疇人高山齊仰止,千秋事業祖國在騰飛",門內的正廳當中,華羅庚的半身雕像栩栩如生,雕像後面的牆壁上,掛著聶榮臻元帥的題詞:"精勤不倦,自強不息",1986年6月12日,在華羅庚逝世一週年之際,第一屆中國少年數學競賽活動"華羅庚金盃賽"的前三名獲獎學生和他們的教練都過來紀念他,

正如他畢生精力所追求的事業,中國數學像滾滾春潮般一般奔湧不息,

也正如他的詩篇所說:"烏雲乍湧卷巨瀾,渾似天翻,不是天翻,四凶遍樹迷魂幡,放眼世界誰為主,中國青年,世界青年,拔幡除怪猛向前,改造河山現代化,責挑雙肩,欣挑雙肩,完成豈甘到二千,長征路上不停步,奮勇登攀,不斷登攀,趕超何須二十三",

他雖然辭世已近35載,

但他那顆赤子之心仍和中國數學的脈搏仍然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