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共情效應”—當下危機公關的重中之重

警惕“共情效應”—當下危機公關的重中之重

傳統的危機公關都會將輿情回應的“時效“列為重中之重,筆者卻認為在我國當下的政治格局、網絡技術、公眾民智的綜合大環境下,將“共情”視為危機公關處理的第一要義才是最宜打法。

看官們,您仔細思忖一下,往往一個爆點事件,乍看一眼,與我等屁民關聯性實則不強,卻被營銷號冠以各種“高帽”,上升各種“情節”,挑動著你我各種似有還無的“神經線”。於是乎,一篇篇爆文出現了,朋友圈刷起了,微博熱搜了,單純的事件落地成魔了,幻化為了一場場群體的唾罵與狂歡。

覆盤2019危機公關的熱搜事件,從“Dior校園宣講中國地圖無臺灣”、“無印良品致歉法租界”挑動了網民愛國主義神經,到“海爾開除午睡員工”挑動了996社畜神經,再到“萬達校園宣講侮辱女性”挑動了“女權”神經......品牌方在招架網絡輿情的來勢洶洶時,都是一臉無辜模樣。招數幾乎都是先婆口婆心地闢謠,呼籲大眾“尊重事實”,頂不住輿情的持續發酵後,又是道歉自省又是開除員工,而此時網民的“抵制品牌“運動已浩浩蕩蕩,企業的口碑與形象,早已遭到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屁民如你我,捫心自問,買Dior嗎?常逛無印良品嗎?會去萬達、海爾上班嗎?“法租界”本就是上海的本土叫法,瞭解嗎?看似與自身無直接關聯的事件,卻引來了本我的義憤填膺,品牌的飛來橫禍。從品牌方而言,固然是有不可推卸的失當,但從公關角度分析網民大動干戈的動因,歸根結底就是“共情效應”。

共情效應本是心理學術語,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概念,是指體驗其他人內心世界的同理心。而放在當代公關專業領域,則是利用大眾的同理心、觸發強烈的代入感,讓大眾突破年齡、性別、階層的圈層,發洩情感、尋求共鳴,形成輿論聲勢的現象。

放眼中國當下國情,“共情效應”更是全體公關人需要研究的課題,以及應對的輿情挑戰。

政治體制大環境下,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陣痛期,伴隨著經濟增長換擋、結構調整、刺激政策消化的三大陣痛區。隨之而來的,便是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差距、幸福感降低等社會矛盾,引發了求學、求職、婚戀、育兒、買房、看病等不同的矛盾爆發點,加劇了中國網民的焦慮與浮躁的心理狀態。

再加上中國的網絡技術雖為全球翹楚,但網絡監管卻有待規範、網民民智亦有待加強。往往只要危機事件中存在相似的痛點,就能在即時性的網絡傳播、營銷號的推波助瀾下,刺激網民敏感而脆弱的神經,從而引發全民的關注與熱議,甚至是社會性的恐慌與批判。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發展,公關人作為各個時代社會輿論的弄潮兒,在這個時代的中國被信息洪流中的共情效應反噬,也是本屆公關人逃不開的宿命。然而在筆者眼中,可用來謀生的職業裡,唯有品牌公關最為有趣。品牌公關的妙處,不正是永遠在變化,永遠在學習,永遠在迎接挑戰,以永遠站在時代的尖端嗎?加油吧,弄潮兒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