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共情效应”—当下危机公关的重中之重

警惕“共情效应”—当下危机公关的重中之重

传统的危机公关都会将舆情回应的“时效“列为重中之重,笔者却认为在我国当下的政治格局、网络技术、公众民智的综合大环境下,将“共情”视为危机公关处理的第一要义才是最宜打法。

看官们,您仔细思忖一下,往往一个爆点事件,乍看一眼,与我等屁民关联性实则不强,却被营销号冠以各种“高帽”,上升各种“情节”,挑动着你我各种似有还无的“神经线”。于是乎,一篇篇爆文出现了,朋友圈刷起了,微博热搜了,单纯的事件落地成魔了,幻化为了一场场群体的唾骂与狂欢。

复盘2019危机公关的热搜事件,从“Dior校园宣讲中国地图无台湾”、“无印良品致歉法租界”挑动了网民爱国主义神经,到“海尔开除午睡员工”挑动了996社畜神经,再到“万达校园宣讲侮辱女性”挑动了“女权”神经......品牌方在招架网络舆情的来势汹汹时,都是一脸无辜模样。招数几乎都是先婆口婆心地辟谣,呼吁大众“尊重事实”,顶不住舆情的持续发酵后,又是道歉自省又是开除员工,而此时网民的“抵制品牌“运动已浩浩荡荡,企业的口碑与形象,早已遭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屁民如你我,扪心自问,买Dior吗?常逛无印良品吗?会去万达、海尔上班吗?“法租界”本就是上海的本土叫法,了解吗?看似与自身无直接关联的事件,却引来了本我的义愤填膺,品牌的飞来横祸。从品牌方而言,固然是有不可推卸的失当,但从公关角度分析网民大动干戈的动因,归根结底就是“共情效应”。

共情效应本是心理学术语,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是指体验其他人内心世界的同理心。而放在当代公关专业领域,则是利用大众的同理心、触发强烈的代入感,让大众突破年龄、性别、阶层的圈层,发泄情感、寻求共鸣,形成舆论声势的现象。

放眼中国当下国情,“共情效应”更是全体公关人需要研究的课题,以及应对的舆情挑战。

政治体制大环境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阵痛期,伴随着经济增长换挡、结构调整、刺激政策消化的三大阵痛区。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幸福感降低等社会矛盾,引发了求学、求职、婚恋、育儿、买房、看病等不同的矛盾爆发点,加剧了中国网民的焦虑与浮躁的心理状态。

再加上中国的网络技术虽为全球翘楚,但网络监管却有待规范、网民民智亦有待加强。往往只要危机事件中存在相似的痛点,就能在即时性的网络传播、营销号的推波助澜下,刺激网民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从而引发全民的关注与热议,甚至是社会性的恐慌与批判。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发展,公关人作为各个时代社会舆论的弄潮儿,在这个时代的中国被信息洪流中的共情效应反噬,也是本届公关人逃不开的宿命。然而在笔者眼中,可用来谋生的职业里,唯有品牌公关最为有趣。品牌公关的妙处,不正是永远在变化,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迎接挑战,以永远站在时代的尖端吗?加油吧,弄潮儿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