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的待遇,恐怕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从隋炀帝开创科考制度以来,在这一千多年中,有无数的学子,为了改变命运,寒窗苦读数十年,只为求取功名,真的是撞破了脑袋也要挤进去。但是名额还是有限的,在明清两朝,每次录取人数也不过就两三百人。那时候可真是比现在的高考要残酷的多呀!

古代秀才的待遇,恐怕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但那些考不上的,只能以举人的身份,三年以后再参加考试。而秀才却比举人还要低一等,得先中举人,才能继续参加考试。然而秀才也并不好考,《儒林外史》中范进就是个好例子,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却仍然是一个白丁。也许是他运气好,遇到了善心大发的提学周进,这才中了,否则他恐怕连秀才也没考不上。

而秀才才是前进了一点,对于自己的功名来说还是差的很远,还是需要继续努力的,但是待遇却是天壤之别呀。但是秀才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有不错的待遇的,比如说,他们可以免除徭役,还不用给官府当免费劳动力,房子也要比普通人多的高。所以如果就满足于此,那只能坐吃山空了。

古代秀才的待遇,恐怕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非常严格,而秀才有了功名便可见官不拜;秀才犯了事必须把功名先割除才可以用刑。至于穿戴方面,秀才能穿盘领长衫,戴方巾,蹬长靴,在明朝是秀才还可以佩剑,外出游玩很随意,但普通老百姓就不可以了,必须有官府出具的路引才可以出行。

古代秀才的待遇,恐怕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在明代,秀才的物质福利还是比较优厚的,每月可以从官府领取白银和米,偶尔还会有鱼肉和油盐。有这样的待遇,那“穷秀才”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因为他们虽然饿不死,但是也不能每天坐吃山空,就拿着点福利来过光景,一旦有点别的事,就这点福利那是远远不够的,估计也只够一日三餐,所以有了“穷秀才”这么一个称呼。

秀才们如果科考不顺利的话,他们也会另谋出路,比如做塾师、当幕僚、做医生、当讼师、看风水、下海经商等,蒲松龄在清朝时是著名的小说家,他可以说运气不好,总是落榜,于是他便改行到官宦人家去做塾师了,这一做就是几十年,一直到他70岁。所以只要肯努力,不懒惰路还是很多的。

古代秀才的待遇,恐怕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当然,秀才这个身份也是高不成低不就,比较尴尬,如果想要进一步那只能去参加科举考试。根据明朝笔记小说《云间杂识》记载:有个叫吴平坡的秀才,立下三个愿望:第一个是芜湖抽分,第二个是买杨千户房屋,第三个是买某娼为妾。然而在弘治十八年,他果然考中进士,三个愿望也都实现了。虽然有时候也是需要一部分运气,但还是得努力,这也悟出一个道理来,人要想富,还是先立理想,然后踏实走路。

古代秀才的待遇,恐怕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这个秀才的三个愿望看似低俗。但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代,才是最现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