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冉

冉氏家族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在春秋战国时代,冉氏先祖在儒学方面的贡献;其二,中国历史上最豪勇最杰出的英雄--冉魏皇帝冉闵,在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族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对汉民族的延续作出的历史贡献。

百家姓:冉

冓是两个冉相碰,于是冉最初不是胡子,是谋生工具:是治水搬运泥土的篑/笼(一边开口一边硬边的箕) (从【邹衡先生在《夏商周考古论文集》第二版】262页所写的概念延伸)——————冓原义:【两个笼用软杆子挑着,走路时两个笼子频频相碰称为“冓”】,单个称为冉/笼或篑。延伸义【男女相碰:女旁冓是交媾】【以语言相碰:沟通】。冉字应该最晚在夏禹治水时期、鯀治水失败前已经出现,比《说文解字》早2千年以上。 ——————题外话:冉是开口笼/篑,箕则原本是没有竹花头的其,是四周硬边的隔漏器具。两者甲骨文好像颠倒的配对字。 于是,其、冉、冓三字应该是同族、同一个概念下的字彙,是【重要的谋生工具类】:治水、选籽、晒粮食皮革、抓鸟等等的工具。理论上应该是造字的第一批(或可以称为字根或字元件)——后来延伸出,髯是胡子长得很像笼的样子(三边胡子第四条边是嘴巴),原始男人都是如此无特别称谓。也与生产、危险、繁衍都没有直接关系,是【非重要用途的延伸】,应该是在农耕社会春秋战国有人开始部分人刮胡子才会出现【不刮胡子出现髯】的概念:与造字时代相差以千年计。

聃是一个汉字,读音是dān,本意是指下垂之意,引申义是老貌。该文字在《礼记·曾子问》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文献均有记载。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唐·韩愈《师说》

聃耳属肩,绮眉覆颧。――宋·苏轼《补禅月罗汉赞》

吐舌的,伸出舌头状

老子惊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号。――《太平广记》引葛洪《神仙传》

古国名

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聃…文之昭也。――《左传》

人名用字。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姓。

源流一

源于高辛氏,出自帝喾之后,属于以古部落名称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帝喾为炎帝部落联盟首领时,其属下联盟是由八个大部落组成的,其中即有冉氏部落。冉氏部族人世代为冉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季载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姓氏考略》《姓氏寻源》等所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封于冉(一作聃,国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一带),春秋时被郑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或说聃去耳为冉;西南地区土家族冉姓是冉闵后代,是北宋时期从北方迁至此处。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叔山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著名的大夫叫叔山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力士,与百步穿杨的神箭手养由基同为楚共王熊审的属下。

发生在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五月晋楚两国之间的"鄢陵之战"中,楚军败北,连公子熊茂也成了晋军的俘虏。当晋军大肆追赶楚军时,叔山冉只身殿后,反扑晋军,抓起追在最前面的晋军士兵当武器投向晋军新军佐郤至身旁的一辆战车,把车前的横木都击断了。晋军上下见叔山冉如此凶悍,皆骇然停止追击,使得楚军安全退兵。

叔山冉的后裔子孙形成两支姓氏,一支仍以父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父名为冉氏,叔山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山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太后芈八子之弟魏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史书记载:"秦之穰侯魏冉,原为芈姓,改姓魏。"

魏冉,亦称秦穰侯,他是著名的秦国宣太后芈八子的异父弟弟。在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冉氏、魏氏、芈氏、陶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始祖

冉季载:名载,字季。西周王族,周文王第十子,武王同母弟。武王克商灭纣后,大封诸侯,将其少弟封于冉。因季载有善行,成王时被举为司空,主管军事,成为周王室的重臣,他辅佐成王,广有令名,是周初著名的王室领导。他的后代,以其封国为氏,称冉姓,并尊冉季载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

古冉国

古冉国所在地有众多版本,据考证应该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一带。

圣门五贤

虽众说纷纭,但我们通过冉姓在周初得姓之后的当时史料判断,整个冉姓家族却主要是活动于山东境内。在春秋时代,至圣先师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就有五名冉姓弟子,并称圣门五贤。他们是:冉耕、冉雍、冉求、冉孺、冉季,个个出类拔萃,千古流芳,而且他们五人统统都是鲁国人,是故后世冉姓郡望有东鲁之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