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流的礼仪:明清时期口香糖的原料和制作方法

从古至今,与人交流一直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跟他人交流。而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不仅仅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还要注重自己嘴里是否会有异味,以避免造成别人的嫌弃,最后尴尬的是自己。试想如果一个人刚吃完大蒜或者榴莲等等味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东西后,再凑近与你交谈,即使面上不漏声色,心里难免也会有几句吐槽。反过来如果有人在跟你说话时,有股淡淡的清香飘来,你是否会觉得提高对此人的印象?于是就有了现代的口香糖的出现,它就可以有效的祛除口腔中残留的异味,从而用各种香味取代。

与人交流的礼仪:明清时期口香糖的原料和制作方法

《本草纲目》


其实在明清时期就有类似于口香糖的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候并不是按照现在的叫法,而是叫“桂花饼”。顾名思义其原材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大街小巷都能见到的桂花,其实桂花不仅仅只具有观赏性,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很多美食是由桂花制成的。不仅仅可以入菜,像什么桂花糯米藕、桂花山药和桂花鸡等等;也可以作为主食,例如桂花粥、桂花馒头和桂花糯米饭;以及著名的点心桂花糕此类的。


与人交流的礼仪:明清时期口香糖的原料和制作方法

桂花做成的美食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桂花为原材料呢?

其实在汉代一直到元代都有口香制品的影子,但是众所周知古代的香料价格一般都比较昂贵,成本高了价格自然就跟着高了。所以对于口香制品一般的平民百姓可谓是“可望而不可得”的存在了,只有豪门大家族才有机会使用口香制品。于是在明清时期聪明的人们就选择利用桂花来制作桂花饼,将制作的成本降到了最低,而由于制作原材料非常简单,制作的工序就没有那么繁琐复杂。于是桂花饼的产量就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扩大了消费的群体,使得平民百姓也有机会使用,体验一下口吐芬芳的感觉。如果家里有会制作桂花饼的女子,更巧的是院子里刚好种了几颗桂花树,那么这桂花饼四舍五入就等于不要钱。

与人交流的礼仪:明清时期口香糖的原料和制作方法

桂花树


在《竹屿山房杂部》中就详细记载了桂花饼的三种制作方法,并且根据使用人群的区分,桂花饼的原材料的选择上,也划分了低、中、高三个档次。

与人交流的礼仪:明清时期口香糖的原料和制作方法

桂花


第一种,也就是最简单的制作方法,单纯的由桂花制成的桂花饼。首先将新鲜的桂花摘下来,利用石墨等器具磨桂花,然后将桂花泡在水中反复揉搓去掉苦味,变成泥状。接着用选好形状的磨具将花泥印成想要的模样,用纸张多层包着,然后将其放在火上烘烤(最好是低温)。等到烤干后就完成了,不过要注意的是储存方式,一定是要放在干燥的地方,比如烟囱旁边。

与人交流的礼仪:明清时期口香糖的原料和制作方法

模具


第二种,除去基础的桂花外,还添加了“梅酥”,制成“桂花梅酥饼”。“梅酥”也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用熟了的梅子 ,包裹在布绢中用火蒸烂,再去掉里面的核。用盐、新鲜的紫苏叶丝炒熟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其二是将梅子连着核、新鲜的紫苏叶丝以及糖一起熬制,然后捣烂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两种做法,一咸一甜。准备完梅酥之后,将制作好的桂花饼捣成粉末状,再加入糖、梅酥,反复捶打,然后将三种材料一起填入准备好的模具内,就大功告成了。


与人交流的礼仪:明清时期口香糖的原料和制作方法

桂花糕点


最后一种,也就是最高级的一种,是加入了“孩儿香”、“鲜花”和“诃子”所制成的“桂花香茶饼”。在《本草纲目》和《陈氏香谱》中都有记载:孩儿茶其实是外来引进的一种材,是由豆科植物儿茶采收枝干,再除去外皮并且砍成大块,加水煎煮浓缩使其凝结成膏。孩儿茶别名又叫乌爹泥、乌丁泥、孩儿土、孩儿香等等。甚至对模具都有要求,要用象牙和银来制成,并且还要准备苏合油或者松仁油来保持模具的润滑。而“桂花茶香饼”的食用方法比较高级,不是直接吃,而是分为三种食用方法:一、泡茶喝;二、放在香炉里焚烧出香味;三、放在嘴巴里咀嚼,性质也就是口香糖。


与人交流的礼仪:明清时期口香糖的原料和制作方法

桂花饼


由此可见明清就开始注重生活品质了。不仅仅是在现代社会我们才开始注意与人交流的方式和礼仪,而早在明清时期,聪明的古人就想到了这一点。而明清时期不仅仅是在待人的礼节方面十分讲究,在丧葬礼仪方面也是十分重视。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过去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衍生来的许多的文化至今还广为流传,从而使得中国有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