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杜郎口村的探祕與傳說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杜郎口村(現為杜郎口鎮政府駐地)古為黃河一渡口,是通往古齊地的交通要塞,為使渡口長興不衰修建了神廟,供祭大禹保佑叫禹王廟並起名叫渡口。

正因是古大道交通便利,又是黃河一渡口,居民增多,商賈聚集,並改名為社郎店。隨著佛教的興盛,東晉末年修寺院叫“義井院”,位於禹王廟東側,社郎店的東北方。到梁武帝時大興佛教,又重修義井院,並鑄大鐵佛一尊置於殿中,遂改名為鐵佛寺,香火興旺。

唐貞觀八年撤茌並聊,後唐太宗重修鐵佛寺,並立碑書傳。因太宗為秦王時,到齊魯路過社郎店,後有追兵,他騎著白馬陷入泥潭,馬從潭中飛起馳入鐵佛寺,人到寺內休息,並將坐騎拴在大槐樹上,避過一難。唐太宗登基後,頒旨重修鐵佛寺並改名為羅漢院。那泥潭後人稱之為“龍馬坑”。

宋嘉祐年間(1056年左右)重修擴修鐵佛寺,改稱之為“慈濟院”。後金統治時期,1130年金天會八年復置茌平縣(今縣城),金兀朮又重修大殿和其它殿,改社郎店為興利鎮,取意興旺,恢復老縣城(隋唐初期曾在此設縣)的樣子。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山西洪洞縣很多姓居民遷來此地居住,眾議推舉杜勝為首復修大殿和重修太徵觀,又塑洪洞縣令趙羽像入太徵觀共同祭祀,並由其管理。

明成化四年間(1468年)再次重修慈濟院,其院已成為周邊佛教中心。村店不斷擴大,商鋪林立,聚集人員驟增,復興成為一文化經貿集散地,而且成為一個較大的集市貿易中心,外來遷居人員增多,非常繁榮既外籍人員穩定,成為興利鎮的主流,又改名叫杜郎口。人們把“慈濟院”又簡化為大寺(俗稱)。

社郎口延續到1958年成立公社,應該是社郎口人民公社,但這個名字中出現了兩個“社”字,也不順口,遂改為杜郎口人民公社。又因此地有杜姓居民,杜字又比社字好寫,所以定名為杜郎口人民公社,“杜郎口”沿用至今。“慈濟院”今人仍簡稱為大寺。

一、“慈濟院”的始稱

明成化四年(1468年),縣丞張奎、陳俊重修“慈濟院”時,平陰縣僧會,司福勝寺書記廣祥(號瑞峰)並撰文:“社郎店,店之艮有古蘭若,考其碑銘,一所內有鐵佛一尊,舊無名額,以其井出甘泉,俗呼為‘義井院’。曾提到嘉祐年間復俗重修換其額曰‘慈濟院’,大路鄰太徵觀。”據此可以認定“慈濟院”是北宋嘉祐年間重修而命名的,在此之前稱之為“鐵佛寺”,是魏武帝重修並鑄一鐵佛而命名的,鐵佛寺之前為“義井院”,是東晉末年開始修建。今人又把“慈濟院”簡稱為大寺。

二、大槐樹

關於“慈濟院”裡的大槐樹,都認為是唐槐,人們也習慣稱之為唐槐,其實不然,它是一棵隋代或隋朝以前栽種的槐樹,其理由有以下幾點:

1、秦王李世民東征時路過此地,曾在廟中休息把馬拴在槐樹上。

茌平:杜郎口村的探秘與傳說


2、秦瓊在山西單雄信那裡增馬後返回濟南,路過此地,在廟中住下,把馬拴在槐樹上。從那時到解放前,這裡是從濟南府到東昌府的御路大道。秦王李世民和秦瓊過路,在此休息是很有道理的。他們都從槐樹上拴馬,這說明唐時已有了槐樹,以此推理,槐樹應該是在隋朝時就已經有了。所以說現在的槐樹不是唐槐是隋槐。

茌平:杜郎口村的探秘與傳說


另據:“慈濟院”寺院中也應有唐槐,它栽在四大天王殿南角,1963年被刨掉。據杜郎口北街居民杜心華說:“當時我在此地念書,老師組織我們把它刨掉。當時的槐樹三抱多粗,高六米以上,樹心已空腐,樹冠佔遮陰半畝有餘,樹冠大遮陰多,在下面種菜不長,刨掉後,在西邊打了井,種上了菜。”

茌平:杜郎口村的探秘與傳說


根據以上情況推論,現在的大槐樹應為隋槐,刨掉的是唐槐,兩棵小一些的槐樹應為明槐。

三、杜郎口八大景觀

1、二郎廟

二郎廟地處北街東外,與“慈濟院”相鄰,其東邊便是“慈濟院”。

據傳說,二郎廟原為禹王廟,是紀念大禹治水時,這一帶常鬧水災,並有水獸作怪,後大禹單臂斬蛟為民除害,後人為紀念他修廟塑神,祭奠。後改名為太徵觀,供神像禹王(大禹)。

後明洪武二十五年,外遷來人居多數,同原居族人共同推薦社首。杜勝被推社首,重新修建禹王廟和“慈濟院”大殿,《杜氏家譜記》《大殿東山牆外牆讓含杜勝重修記事小不碑為徵》。

太徵觀重新修好後,內又添了趙二郎塑像,以供山西遷居族祭祀。

趙二郎是指明洪武二十五年以前,山西省洪洞縣的縣官趙羽,排行老二,叫二郎。他在洪洞縣當縣令,當時常鬧災,水過後留有大水一片的坑,坑內有怪物常上岸食人,後人畏懼,每年送童男童女一對,放在筏子上衝到中間讓水怪吃掉,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人們恐慌不得安寧,趙羽到任後,遍訪水怪之行蹤,徵牛肉拋入水中,使其形成習慣,摸其活動後,紮成筏子站立於上,一手提牛肉,一手持寶劍,到水中間,怪獸是蛟,露出頭,張開血盆大嘴吃肉,趙羽隨手一劍,斬下蛟頭而手臂也吞入蛟之口,蛟頭和手遂斷,為民除了一大害。但這個人也殘廢了,洪洞縣人為紀念他,塑像上供。

杜勝被推為社首,管理和修繕廟宇,隨著時間的推移,久而久之訛為杜二郎單臂斬蛟。

2、鳳凰坑

茌平:杜郎口村的探秘與傳說


北街外有一坑,叫鳳凰坑,有頭、眼,兩翹和身子,都是坑,但形狀如鳳凰,它遠近聞名,他的水常形成法水,能治多種病,它的翅子一個到琉璃寺,一個到潘店(兩條路組成),後被一方士破壞掉風水。因此縣城遷走後一直不振,現僅存其身。

3、三官廟

三官廟位居西街外(現西街加油站)供的是劉備,關羽和張飛。有寺院,房屋10餘間,1956年拆掉。

4、八步三眼井

八步三眼井,位於南街,街頭八步平方,有井三眼,但三眼井的水質不同,三味有別,現在猶存。

5、石牌坊

石牌坊位於南街街里路西,坐西朝東,氣勢雄偉,造型優美,它名叫貞潔坊。

6、仙人橋

仙人橋位於東街裡和街外交界處,是橋,橋下圍城河。其水貫通四街,最後到北街御路溝流走,水常年不斷清澈見底。

7、玉皇廟

玉皇廟位於杜郎口西街正西三里餘。內有殿堂和廂房。由道士管理,最後一個道士叫王法曾,袁莊人氏,現去逝有幾年,其遺址猶存。

8、姑姑庵

姑姑庵,位於北街正西,現杜懷木麵粉加工廠處。房設一片,建築較一般庵大,尼姑眾多,後消跡留一片廢墟。


總之,“慈濟院”雄偉華麗壯觀,八景多景繽紛,當時實是一大景觀,吸引了多家名人名士觀望,現實講確實具有一定價值的旅遊景點。(史奎華 李海燕)

茌平:杜郎口村的探秘與傳說

茌平:杜郎口村的探秘與傳說

茌平:杜郎口村的探秘與傳說

茌平:杜郎口村的探秘與傳說

茌平:杜郎口村的探秘與傳說

茌平:杜郎口村的探秘與傳說

茌平:杜郎口村的探秘與傳說

來源齊魯壹點 奎華播報資料圖片 史奎華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