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 各位小夥伴們好!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關注”,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珠海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南與相距9公里的澳門相連,優越的地理位置除了美景還有更多的美味和傳統手藝,傳統美食值得我們每個珠海人驕傲,當食物不再只是用來果腹,人們不再只滿足於充飢,傳承美食文化成為一種責任!下面請隨我一起探訪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款美食,品嚐珠海的老味道吧!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1⃣️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鴨腳包

“橫山鴨扎包”是斗門區蓮洲鎮一種民間傳統美食,與“上橫黃沙蜆”、“粉洲禾蟲”、“橫山粉葛”統稱為蓮洲“四大美食”。說起香氣四溢、肉美而鮮、骨酥而脆的“橫山鴨扎包”,在斗門傳承了百年之久,還有一個勵志故事:

“橫山鴨扎包”從清朝光緒年間開始,傳承了一百多年。相傳橫山鴨扎包的創始人葉潤釗先生,因為家裡窮,11歲就在當地一間叫“常得發”的餐館幫工;每年秋天這家餐館會曬很多臘鴨出售,廚房每天剩下很多鴨腳、鴨翼及鴨內臟,於是他偷偷學會了餐館師傅醃製臘鴨的方法,把鴨腳、鴨下巴、鴨翼、鴨肝、鴨腸和豬肉醃製後曬乾,捆紮在一起,將部分鴨腳包隔水蒸熟後分給幫工們試吃,大家讚不絕口,問這麼好吃的東西叫什麼名?他隨口說了一句“鴨扎包”,美食便由此得名。

由於工藝繁複,“鴨扎包”技藝蘊藏民間,瀕臨失傳,如今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已經在蓮洲鎮一帶民間自制鴨扎包發揚光大,享負盛名!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醃製

醃製12小時,食材充分吸收酒、醬油的味道。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晾曬

晾曬至85%幹度,軟硬適中,口感最合適。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包紮

手工包紮,用鴨腸把鴨腳包起來,裡面放臘肉、鴨肝。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2⃣️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虎山金巢“琵琶鴨”

虎山金巢琵琶鴨因型似樂器琵琶而得名,這道讓珠海人魂牽夢繞的非遺美食,已經藏在深巷近200年了;出生於1842年的虎山村民黃啟浩熱衷研究燒臘技藝,第二代傳承人黃楚雲,利用荔枝柴來燒製鴨子,第三代傳承人黃鄂舉利用村後山大片的荔枝樹,開始大量烘燒燒鴨。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這道燒味師傅傳承祖上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黃仲仁介紹,他現在仍然按照傳統明爐手法的步驟製作,先用熱水濾掉鴨身上的肥油,保證口感不肥膩;再用秘製醬料反覆塗抹,經過醃製、掛晾,糖漿加料酒掃塗勻稱,鴨肉更加酥香;轉至冷房風乾,最後烘烤!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琵琶鴨最為神奇的是,無論熱吃、還是冷吃,其口感都是皮脆肉嫩,口味甜中有鹹卻不重口,肥而不膩還隱約有果木香氣,蘸上酸甜的梅果醬還更多了份爽口的味覺。這一味藏在斗門深巷的美味,是幾代人的堅持與傳承,是他們賴以為生的技藝,也是祖祖輩輩的智慧積澱及延續的智慧!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3⃣️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斗門大赤坎

在斗門傳承四代的斗門大赤坎叉燒家喻戶曉,趙佐修是“大赤坎叉燒排骨”的第一代傳承人,如今第三代傳承人趙自強,人稱“肥仔強”,他的兒子趙志文成為了第四代傳承人。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三款廣東省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鴨腳包、琵琶鴨、叉燒全是大牌

這家店藏在斗門的村莊裡,每次去店門口的籃球場都停滿了車,門店是居民樓,上午11:00開業。正宗的叉燒每天早晨四五點就要開始醃製,一般選用豬肉的梅頭肉,全人工古式烤法,製作過程繁雜、費時,考好的一條肥瘦相間的明火叉燒肉淋上一圈叉燒汁,吃起來格外香濃!會吃的食客都喜歡吃肥一點的叉燒肉,因為油脂早已蠟化,吃到嘴裡焦香微脆,還有荔枝果木的薰香,果真名不虛傳!


我是丫頭,感謝您的閱讀,一個對美食有熱情的我和您一起分享幸福美食,分享小確信,感恩點贊和關注我的每一位朋友,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