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針對早產的孕婦,陰道內環境的菌群種類可能更為多樣化,此外還提出某些菌群更容易誘發早產。
看到這個研究,我們是不是很欣慰?
如果在孕前查體中,通過陰道分泌物的檢查,得知罹患哪類病原體並加以預防,是不是就可以大大降低孕期早產率?或者篩查出哪類是早產的高危人群?
該研究通過大樣本的調查取樣發現,乳桿菌在足月分娩的孕婦體內廣泛存在,而歐陸森氏菌和梭狀芽孢桿菌更容易導致早產。
女性陰道內環境貯存著種類繁多的菌群
我們都知道,在女性的陰道內環境中,駐紮著各種各樣的菌群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在陰道內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和諧共生,並不致病。
陰道的常駐菌群包括:乳桿菌、加德納菌、大腸埃希菌、棒狀桿菌、B族鏈球菌等等。
其中乳桿菌作為最主要菌群,高達90%以上,它既能保持陰道的酸性環境,又可以殺滅其他的致病菌群,維護陰道的生態平衡。
一旦菌群失調或者外源性的病原體入侵,這種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從而引起生殖道炎症。
引發孕媽早產的誘因
導致早產的病因多種多樣,其中包括遺傳、感染和炎症、蛻膜出血、環境、行為因素和社會壓力等。
有大量研究表明,高達40%的特發性早產病例由感染所致, 這些感染包括陰道感染和宮內感染。
病原體可通過陰道菌群的上行感染、經胎盤的血液播散、醫源性的侵入性操作而進入羊膜腔,導致胎兒發生感染。
那麼,何為早產呢?醫學上界定的早產是指:妊娠達28周但不足37周分娩者。
通常,早產的表現缺乏特異性,難以識別真假早產,容易造成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
因此,對於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媽們應重視,及早進行早產的風險評估。
可以針對早產進行評估的方法
1.經陰道超聲測量宮頸的長度
妊娠24周前宮頸長度<25mm,或宮頸內口漏斗形成伴有宮頸縮短,提示早產風險增大。尤其對宮頸長度<15mm和>30mm的陽性和陰性預測價值更大。
2.宮頸分泌物檢測
超聲檢測宮頸長度在20-30mm之間,對早產的預測價值還不確定,可以進一步做宮頸分泌物的生化指標檢測,以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檢測指標包括:胎兒纖連蛋白(fFN)、磷酸化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1(phIGFBP-1)、胎盤α微球蛋白-1(PAMG-1),其中fFN的陰性預測價值更大。
哪些情況是早產的徵兆呢?
早產最初的表現是不規則的子宮收縮,常伴有少許陰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以後可發展為規律宮縮。
早產可分為先兆早產和早產臨產兩個階段。
先兆早產是指有規則或不規則的宮縮,伴宮頸管進行性縮短。
早產臨產則需符合下列條件:
1.出現規則宮縮(20分鐘≥4次,或60分鐘≥8次)伴有宮頸的進行性改變;
2.宮頸擴張1cm以上;
3.宮頸容受≥80%。
診斷早產並不困難,但需要與孕晚期出現的生理性宮縮相鑑別。生理性子宮收縮一般不規則、無痛感,且不伴有宮頸管的縮短和宮口擴張等,也稱為假早產。
哪些孕媽媽易早產呢?
例如:懷孕時年齡小於18歲或大於40歲、患有生殖道感染且未及時治療、曾患有宮頸機能不全、懷孕間隔時間較短(一般指產後半年內再孕)、曾有不良妊娠史等。
我們如何預防早產呢?
首先定期產檢非常重要,在每次的產檢時,我們都需要把自己身體的不適及時告訴醫生,通過進一步檢查,採取預防措施或治療。
其次積極治療併發症,對於那些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的孕媽們都需要進行積極的治療,否則會因為病情加重,導致醫源性的早產。
最後,在妊娠期,如果是懷疑宮頸機能不全的孕媽,則需進行宮頸環扎。
閱讀更多 同福客棧1573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