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儒將"如何平定百年外患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比較有爭議的封建王朝,"兩宋"享國319年,一直外患不斷,始終沒有建立起嚴格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於是後世便有了"弱宋"的說法。具體到"兩宋",又有"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之說。

北宋真的無大將嗎?在小編看來,這種說法只是相對北宋文臣薈萃、名相輩出而言。

北宋建國後,實行重文抑武的"文治"方針,文人士大夫地位極高,湧現出韓琦、富弼、文彥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文臣名相,一定程度上遮掩了北宋武將的光芒。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


其實,北宋從建國以來就不乏名將。比如曹彬家族的曹家將、楊業家族的楊家將、種世衡家族的種家將、折從阮家族的折家將,以及號稱北宋第一名將的狄青,等等。

不僅如此,和其他朝代相比,北宋還有一個奇特現象:文武兼備、文臣將兵且功績顯著的"儒將""臣帥"特別多,他們文能理政、武能帶兵,在北宋與西夏等外患長達百年的衝突中,禦敵戍邊,征戰沙場,大放異彩,成為宋夏戰爭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今天我們就選取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儒將",來看看他們在宋、夏戰爭中,是如何文韜武略、智勇雙全,最終扭轉戰局、平定邊患的。

一、范仲淹:"人中之龍"文臣將,知兵善戰戍邊防

提到范仲淹,人們就會想起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作為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他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憂國憂民思想,千百年來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被後世稱為"人中之龍""一代賢相""宋朝第一"。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范仲淹劇照


北宋鑑於五代十國時期軍人專權導致政局動亂、政權交替頻繁的弊端,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不久就通過"杯酒釋兵權",確定了偃武修文的治國方略,同時改革軍隊管理制度,抑制武將權力,致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大大削弱了軍隊戰鬥力。

這一弊端在對遼作戰時表現突出。北宋在意圖統一全國、奪回燕雲16州的宋遼戰爭中,軍隊協調不利、多次遭遇失敗,最後雙方簽訂澶淵之盟,以宋向遼交納歲幣的方式結束戰事。

此後近百年間宋遼之間總體保持和平,雖然給北宋贏得了和平發展空間,但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最重要的就是北宋忘戰去兵、武備廢弛,文臣地位越來越高,武將地位日漸低下。

北宋日益衰落的軍事勢力,被長期盤踞西北、歸順北宋50多年的党項族人、夏國首領李元昊看在眼裡。公元1038年,李元昊叛宋自立,建立西夏。

宋廷拒不承認李元昊的帝位,雙方鬧翻。兩年後,第一次宋夏戰爭——三川口之戰拉開序幕,結果宋軍大敗,朝野震驚,西北防禦面臨被動。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宋仁宗劇照


為緩解西北邊事吃緊的局面,宋仁宗礙於眾議,將此前因彈劾宰相呂夷簡被貶逐的范仲淹召回,與韓琦同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和安撫使夏竦共同負責抵禦西夏事務。

"初,仲淹以忤呂夷簡,放逐者數年···及陝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屬,拔用之···倚以為治,中外想望其功業。"(《宋史》)

范仲淹從此開始了他以文臣率兵的轉型之路。到任後,他自請到延州,改革軍隊管理制度,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靈活應變戰術,並修建城寨,建立軍事基地,軍隊的應變能力和戰鬥力大為提升。

范仲淹還根據宋夏邊境基礎薄弱的現狀,建議朝廷修築要塞、招納西羌和流民,實行以守為攻的積極防禦政策,被仁宗採納。

但在次年進行的宋夏好水川之戰中,因夏竦、韓琦據不聽從范仲淹的防守建議,急於反攻,再次導致大敗。戰後,宋仁宗將夏竦、韓琦、范仲淹全部貶職。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范仲淹


范仲淹貶至慶州後,繼續實行他的積極防禦政策,一邊招撫當地流民、部族,一邊築城安寨,鞏固邊防要塞。1042年,西夏兵分兩路再度侵宋,涇原路主帥王沿派副使在定川寨率軍阻擊,被圍戰敗,葛懷敏及部將16人戰死,宋軍近萬士兵覆亡。範仲俺率6000人救援,擊退夏軍。

此戰宋軍雖然落敗,但也沉重打擊了夏軍。范仲淹的軍事才能得以展現並受到宋仁宗賞識。此後,宋仁宗採納范仲淹建議,恢復設置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由范仲淹等人分別統領擔任主帥。

范仲淹任邊防主帥期間,構築城寨,修繕城池,團結周邊部族、流民,整頓軍隊,大力提拔狄青、種世衡等名將,使西北軍成為抵禦西夏的一支主力部隊。此後幾年,邊境局勢大為改觀,西夏軍輕易不敢來犯。

"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諸羌來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賊亦不敢輒犯其境。"(《宋史》)

看到沾不到便宜,西夏與1044年主動與宋廷議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朝每年賜給西夏一定數量的歲幣、絹、茶。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北宋西夏疆域圖


在範仲俺主導的以守為攻、嚴密防禦戰略體系下,宋朝西北邊事暫告結束。范仲淹作為文臣將帥,也因戍邊有功,出將入相,先後升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成為北宋第一代"臣帥""儒將"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二、王韶:落第書生獻奇計,"熙河開邊"2000裡

北宋第二代功績顯赫的儒將,是宋神宗時期的王韶。

王韶堪稱北宋文臣將帥中的一個傳奇人物。他於仁宗朝進士及第,歷任新安主簿、建昌軍司理參軍等職。後在朝廷的制科考試中落選,就到陝西一帶遊歷,考察瞭解西北邊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這為他以後在西北邊境大顯身手打實了基礎。

1068年,王韶向宋神宗獻上了他精心謀劃的《平戎策》,詳細闡述了攻取西夏的策略,明確提出"想攻取西夏,應當先收復熙和地區吐蕃勢力佔據的河、湟二州,使西夏腹背受敵"的戰略戰術,並詳細分析了吐蕃勢力的現狀。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宋神宗劇照形象圖


當時雄心勃勃的宋神宗正在重用王安石,大力推行熙寧變法,以圖富國強兵。但變法遭到了保守派的極力反對,新舊兩黨爭論激烈。宋神宗和王安石也想通過征服西夏,改變長期以來在宋夏關係中的被動局面,同時,更想通過一場勝戰,為變法改革創造條件。

因此,宋神宗對王韶的《平戎策》極為賞識和重視,當即任命王韶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相當於機要參謀)之職,由王韶主掌邊境軍事,主持開拓熙河,收復河、湟事務。

"初,韶試製科不中,客遊陝西,訪採邊事甚悉,故為是書以奏。帝異其言,召問方略,以韶管句秦鳳經略司機宜文字。"(《續資治通鑑》)

王韶上任後,充分展現了他的膽識謀略,僅帶幾個隨從到了青唐地區吐蕃部勢力最大的俞龍珂部落,曉以利害,說服俞龍珂率領其部屬12萬人臣服朝廷,周邊的羌人、夏人也都隨後歸附。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王安石劇照


王韶又提議設立市易司,增加商貿收入,但遭到秦鳳路經略使李師中的反對。為了儘快收復河、湟,宋神宗和王安石大力支持王韶,先後罷免了三任反對王韶的主官,並專門組建了通遠軍,由王韶指揮。

王韶也不負皇命,於1072年攻下熙州,朝廷設立熙河路,以王韶為經略安撫使。1073年,王韶率軍攻取河州,但歸降的羌人不久又發動叛亂,王韶親自上陣,率兵激戰,再次收復河州。接著攻下宕、岷、疊、洮四州,史稱

"熙河開邊" 熙河之役

這次征戰,王韶率軍轉戰54天,跋涉1800多里,共攻取5州,繳獲牛、羊、馬數以萬計,開拓疆土2000多里,使西夏腹背受敵的戰略部署得已實現,取得了對夏作戰的戰略優勢和地理優勢。"軍行凡五十四日,涉千八百里,得州五,斬首數千級,獲牛羊馬以萬計。"(《續資治通鑑》)

"熙河開邊"是北宋結束五代十國亂局以來,80年間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戰後,王韶因功進升為左諫議大夫、端明殿學士、樞密副使。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熙河開邊”示意圖


作為"熙河開邊"、 開拓國土的最大功臣王韶也以"奇計、奇捷、奇賞"被戲稱為"三奇副使"。清代著名學者、史學家蔡上翔稱讚其"韶以書生知兵,誠為不出之才。宋世文臣籌邊,功未有過焉者也。"

宋神宗時期雖然完成了"熙河開邊",對西夏形成了戰略優勢,但後來由於發生了宋越戰爭,使得朝廷無暇顧及收復西夏。直到王韶去世的1081年,才發起了"元豐五路伐夏大戰",但因軍糧供應不繼、突遭冰雪天氣、主將指揮不當等原因,此次出征只攻佔了幾處軍事據點便草草收場。

次年,宋廷在銀、夏交界修築永樂城,再次大舉進攻,由於用人不當,主帥徐禧剛愎自用,不聽部將意見,被西夏30萬大軍圍困,永樂城之戰全軍潰敗,將官傷亡200多人,士兵、民夫損失20多萬。消息傳來,神宗臨朝慟哭,從此精神受到打擊,憂鬱不振,再也不提收復西夏一事,直到三年後抱憾而逝。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永樂城遺址


三、章楶:進士花甲不畏敵,步步為營扭戰局

宋夏戰局的徹底扭轉,發生在宋哲宗在位時期。而創造這一奇蹟的,也是一位書生,而且年過花甲——他就是北宋第三代文臣"儒將"章楶(jié)。

章楶出生於官宦之家,其祖父章頻是真宗朝的侍御史,因得罪劉皇后被免官。其叔父章得象是仁宗朝的宰相,章楶起初沾叔父的光,先後任將作監主簿、孟州司戶參軍,後來參加科舉時,聽到父親章訪坐罪入獄,就放棄考試,趕到魏縣為父辯冤。

1065年,章楶在禮部考試中名列第一,成為狀元。進士及第後,歷任提舉陝西常平、京東轉運判官、吏部員外郎、右司員外郎等職。1091年出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兼知慶州,時年已經六十五歲。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高太后劇照


宋哲宗即位初期,高太后臨朝聽政,大肆起用司馬光、文彥博等保守派,廢除王安石變法。甚至想將神宗時期收復的土地還給西夏,以求邊境和平。後在部分朝臣的極力勸阻下,將米脂、浮圖、葭蘆、安疆等部分軍事城寨賜還西夏,以試探西夏態度。

但西夏並不領情,掌權的梁太后及梁氏外戚想通過對北宋的軍事勝利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宋夏關係再度出現緊張局面。

面對西夏的軍事威脅,宋廷提出了堅壁清野的應對策略,並下令各邊將主帥不得輕啟戰端。但時任環慶路主帥的章楶卻向朝廷上奏,認為"堅壁清野"雖然是禦敵之策,但只是被動防禦。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宋哲宗年少即位


他建議朝廷採取築城推進、以攻為守策略,逐步蠶食西夏疆土,削弱其勢力,然後派兵扼守要害之處,尋機發動進攻,最後西夏必定滅亡。"宜稍取其土疆,如古削地之制,以固吾圉。然後諸路出兵,據其要害,不一再舉,勢將自蹙矣。"(《宋史》)

看得出,章楶雖然沿用范仲淹時期的築城防禦策略,但更為強調以攻為守,在積極防禦的同時,步步為營,結合游擊戰和突襲戰,機動靈活,逐步推進。

此後,章楶多次派出小股軍隊,對西夏軍開展偵探、突襲,搞得夏軍不堪困擾。

1092年,梁太后親率20萬夏軍出兵包圍環州,宋兵只有5萬兵力。事先得知消息的章楶,一邊部署防守,一邊派出一萬精兵在洪德城設伏,約定伺機伏擊;另派一隻軍隊阻斷夏軍退路。同時,安排人員在水中下毒。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宋夏戰爭


夏軍攻城不下,開始撤退,各路伏軍突然殺出,夏軍全線潰敗,相互踐踏、墜崖而死的不計其數,"(夏軍)自相騰塌,墜入坑谷,駝馬、甲士枕籍積疊死者不知其數"。(《宋史》) 梁太后差點被擒,最後從小路逃脫。

以少勝多的洪德城之戰使章楶一戰成名,也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謀略和指揮才能,此役雖然由於宋軍外線兩路援軍因沒有及時取得聯絡,而錯失前後夾擊的機會,導致戰果受限,但從此改變了宋廷在對夏戰爭中的被動局面,在宋夏戰爭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此後不久,西夏即借遼朝名義斡旋,向宋請和。

洪德城之戰後,章楶升任戶部侍郎,不久,出任涇原路經略使。1093年,宋夏之間又爆發了三次規模不一的戰爭,章楶繼續採取游擊戰、突襲戰、伏擊戰、築城防守戰等靈活戰術,三戰三勝,大敗西夏軍。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宋夏戰爭持續百年


隨著戰局的逐步扭轉,章楶不斷加快築城推進步伐。從1097年開始,先後在宋夏邊境修築了平夏城、靈平寨、神泉寨等數十座城寨,作為蠶食西夏的戰略據點,戰略優勢越發凸顯。

特別是平夏城及周邊城寨,是控制西夏門戶的軍事要塞,修建之初,雙方就大打出手。之後,雙方圍繞平夏城之爭,先後爆發了兩次大規模戰爭,西夏傾盡國力,全面出擊。

章楶指揮各路宋軍沉著應對,協調作戰,連續大敗夏軍,並生擒西夏統軍嵬名阿埋和監軍司妹勒都逋。面對敗局,梁太后痛哭不已,連夜撤軍。


誰言北宋無將?看北宋三代文臣

西夏國主李元昊劇照


兩次平夏城之戰,極大地掏空了西夏的人力、財力,宋朝全面佔據了橫山和天都山,並沿線築城寨50餘座,將西夏驅趕到沙漠地帶。西夏三度請求契丹介入調解,1099年秋,西夏遣使謝罪,用辭極為謙卑。是年底,宋夏確立新疆界,雙方重歸和平,長達百年的宋夏邊患終於以宋朝的大獲全勝暫告結束。

"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宋史》)

遺憾的是,宋哲宗死後,"文藝皇帝"宋徽宗繼位,沉溺於書畫酒色而又好大喜功的宋徽宗重用奸佞,朝政昏暗,錯誤地採取了聯金抗遼之策。1127年,金軍攻破汴京徽宗被俘後,宋室南下,建立南宋。西夏趁宋朝政局動盪之際,再次入侵,趁機搶奪回被北宋收復的土地。北宋三代文臣儒將接力取得的輝煌成果毀之一旦。

(參考史料《宋史》《續資治通鑑》)

PAGE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