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墨家遊俠的起起落落

一、墨家起源

不少人因為一部國產3D動畫大作《秦時明月》而接觸到了“墨家”這個如今看起來非常神秘的學派。但其實其中五光十色、富有演義色彩的墨家俠客並非是空穴來風。實際上,墨家學派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墨家的俠客們更是一時風頭無兩。

韓非子曾經將儒家和墨家兩個並稱為“世之顯學”。當時的儒家代表孟子則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其中的楊是指楊朱,楊朱是當時道家的代表,素有“一毛不拔”的理想化治國理念,而墨自然是墨家的開山祖師墨翟、墨子。

這些都足以說明當時墨家的地位,畢竟墨家曾經與儒、道相提並論。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墨家遊俠的起起落落

其實墨家學派之所以能夠出現,跟戰國時期動盪的社會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早於春秋時期,孟子就認為“春秋無義戰”,到了東周的晚期更是戰爭不斷,史學家們直接以“戰國”命名這個時期,足以看出時代的動亂。

大大小小的戰爭損害的最深的永遠是底層人民的利益,人們痛恨這些戰爭,渴望和平。當時出身貧賤的墨翟年輕時曾經加入儒家學習。但是墨翟感嘆儒家“克己復禮”的這一套不能給民眾帶來真正的幸福,於是他放棄了儒學,選擇自立門戶創建了墨家。墨家面對的人群主要是中下層的民眾,包括了大量被視為貧賤之人的手工業者。墨翟針對戰國時期提出了:“兼愛”和“非攻”的政治主張。

其中,“兼愛”是繼承了儒學的“仁愛”,但是更加理想化,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平等的存在愛的關係。“非攻”則是指不能發動不公正的戰爭,要和平。

其實,墨家的這些主張是非常符合他的受眾的擁護的,墨家一度吸納了許多的門徒,墨家的首領甚至被稱為“鉅子”,又稱為“矩子”。這是因為墨翟曾經是一個木工,矩是他的重要工具。傳說只要稱為“鉅子”,手持墨家首領信物“矩子令”就可以號令天下的墨家信徒。

這些都可以看出,墨家建立了一個巨大的組織,而組織內的人三教九流,往往有很多奇妙的記憶,極具傳奇色彩。而正史中也記載,墨家的學者經常在中華大地的各國之間遊走,試圖阻止即將爆發的戰爭。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墨子》中記載的,墨翟親自到楚國,和能工巧匠魯班一較高下,阻止了楚王侵略宋國的計劃。

這些事蹟又會讓我們想起《刺客列傳》中記載的荊軻、蓋聶等俠客。春秋戰國出現了很多有名的俠客,他們或者是身懷絕技,或者是為人仗義豪爽、義薄雲天,又或者是爭強好勝。墨家的這些信徒,其實跟這些俠客很像,往往是以個人之力去踐行天下大義,維護和平,和同時期那些僅僅為了個人私利和恩怨的俠客很不一樣,可以單獨被稱之為“墨俠”。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墨家遊俠的起起落落

墨家作為一個統一的組織,其內部是紀律嚴明的。據《呂氏春秋·去私》記載,墨家內部是“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這跟儒學所說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大不相同。有事蹟流傳,當時的鉅子腹兒子殺了人,秦惠王非常尊敬鉅子腹,認為他年事已高而且只剩下一個兒子,於是出面寬恕了其兒子的罪行。但是鉅子腹居然拒絕了秦惠王的好意,搬出了墨家的法律,堅決不隱藏兒子,導致其兒子被殺。

墨家內部更是分工細緻。戰國時期,社會變化劇烈,人們認為辯論是很重要的,就連孟子都強調“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而化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又是墨家的重要任務。所以墨家內部分為兩大重要職務。

一為“墨辯”,從事辯論社交。二為“墨俠”,從事武俠。

墨家成員多是重視知識的勞動者,這注定他們形成了重實幹吃苦,輕享受的人生觀。後期的墨家分化成了兩支。一支重視科學、工藝技術,對中國的邏輯學、光學等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小孔成像現象和凸鏡的應用的,就出自於墨家的研究成果。而另一支則繼承了墨家的社會倫理觀,用自己的“義舉”改變社會現實的遊俠。

墨子死後,墨家學派發生了分化,分成了三大派,分別是相里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這樣的分法,主要是依據地理分佈位置所劃分的。

其中相里氏之墨居於秦地,被稱為秦墨。鄧陵氏之墨居於楚地,被稱為楚墨。相夫氏之墨居於齊地,被稱為齊墨。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墨家遊俠的起起落落

二、墨俠派之崛起

因為墨家的門徒眾多,且理念存在差異,出現了一個重要的派系“墨俠派”。韓非子的著作《韓非子·五蠹》中曾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墨家遊俠的起起落落

其實韓非子在這裡主要反對的是儒家,那麼與儒相對的“俠”其實指的就是“墨俠”。“墨俠”的蹤跡在墨子的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

墨子在上面已經提到過的前往楚國阻止其攻打宋國的事蹟中,記載著他的重要弟子禽滑釐。據說禽滑釐曾經跟從墨子三年,期間是手足胼胝,面目黎墨,不敢問欲。

而我們上面還提到,秦惠王非常尊敬鉅子腹。在當時,墨家在秦國的地位是很高的。秦國自從建國以來就是為了抵禦少數民族而生的,國民普遍民風彪悍,墨俠以武行事,非常勇猛,況且守城是他們的老本行,這樣看來墨俠在秦國比較吃香是有理由的。

此外,在文獻《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也有記載墨家的事蹟:“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不懷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

《呂氏春秋·去私》曾記載“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其為人甚險,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後日復見,逆而弗聽也。謝子不說,遂辭而行。”

這些文獻中記載的墨家信徒,都是另一派的“墨辯”的主張。“墨俠”雖然和“墨辯”師出同門,但是其實現理想的手段很不同。“墨俠”認為行動更重要,繼承了“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的思想,所以反對“墨辯”的口上功夫。而《韓非子》和《呂氏春秋》都是對秦國很重要的書籍,這更加印證了後期的墨家中的“墨俠派”比較得勢。

而“墨俠派”當然可以視為俠客的一種,他們和這個時期自發的一些俠客,共同鑄造了司馬遷所說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的精神。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墨家遊俠的起起落落

三、墨家之消失

其實,墨家的漸漸衰落和徹底消失,可以說是一種必然。這源於墨家學說的兩大知名“缺陷”,分為墨家學說內部和外部的問題。

從墨家內部來看,墨子的學說過於超前和理想化。

事實上,對和平的呼喚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但是墨子所提出的“非攻”毫無疑問誕生在一個很壞很壞的時代,而且被現實所快速擊潰。

首先,“非攻”真的無法實現。即使是現代的科技這麼發達,理論上人類生產的糧食是可以養活所有人的,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天是沒有戰爭的。

而在外部上,問題也不小。

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是必然的。因為鐵犁牛耕技術的發展,社會的生產力被大大地提高,土地變為私有制成為時代的潮流。這個時候,周朝奉行的井田制就成為了限制生產力的一大歷史障礙。

誰把土地解放出來,誰就能成為新時代的霸主。在這一點上,即使是周王室的重要繼承者——魯國,都在努力實行土地和稅制的改革。而解放了生產力的強國,又勢必會對外進行征服,將自己先進的管理制度進一步推廣。

從這一點上來看,秦國並沒有那麼特殊,它只是戰國七雄裡做得比較好,沒那麼多歷史包袱的而已。

況且,分封制下的國家互相攻擊,小國被大國所吞併,從西周就開始了,戰國只不過將這一必然性變得越演越烈而已。

而墨子提出的另一大概念“兼愛”,也同樣過於不切實際。

孔子是偉大的,他提出了“仁愛”的概念。而孟子更是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類生有仁義是很不容易的。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墨家遊俠的起起落落


在這一點上,儒家雖然認為“仁愛”是有等級的約束的,但是將這一概念解釋得更加讓人容易接受。至少統治者就算尊貴,他也應該“愛民”。這樣的學說在統治者看來,其實有利於他們的穩固統治,所以是可以支持的。

而貴族統治,在各個人類初期的文明都是必然的結果,這是無可奈何的趨勢。

但是墨子居然認為要“兼愛”,愛要超越國家,超越階級,人人都是平等的。這樣的理念當然會被底層人民接受,但是統治者絕對不會樂意接受。

畢竟他們這些少數人的幸福就是建立在多數人的痛苦上的。

不僅如此,墨子還說要“節葬”、“非樂”。這些學說的目的其實都是要求統治者減少自己的奢侈享受,從而減輕民眾的沉重負擔

我們來看看墨家的死對頭儒家是怎麼做的。儒家不僅維護封建貴族的地位,還要“復古”,要“厚葬”、“重禮”。

其實這些也不是儒學獨創的,孔子其實推崇的是西周剛建立所推行的東西。而這些觀念到了戰國已經是深入人心,儒學巧妙地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治國理念,自然更容易被統治者所接受。

統治者們無論是周天子還是後來的秦始皇,他們最想要的事情永遠維護自己的統治。這就不難說明為何在漢朝建立後,儒學開始復辟,到漢武帝是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而墨子的這些為底層民眾發生的理念,跟統治者簡直是針鋒相對,根本不可能被推崇。其實,墨家之所以能崛起,離不開動盪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紛紛渴望安定,而墨家的學說的確能幫他們減輕痛苦。

可是隨著秦國的崛起,諸子百家的主角換成了後起之秀——法家。法家是徹徹底底為了維護統治者而生的,這就更沒有墨家的生存空間了。哪怕是後來成立的漢朝,表面上說要反對秦朝那一套,其實後來搞的也是法家,不過是用了儒學來包裝的“外儒內法”罷了。

就此,墨家學派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墨家遊俠的起起落落

四、墨家之今日

而沉寂的墨家學派之所以再次被人提起,其實也是特殊的歷史原因。

日本通過甲午中日戰爭一舉打怕了當初高高在上的清朝,中國人才驚醒過來自己居然如此落後!於是,先進一些的知識分子要求救亡圖存,自動投身於歐風美雨之中。

而全面學習歐美的同時,也不能丟了民族的驕傲。雖然那些知識分子接受了外國教育的薰陶,被西方的先進所折服,但他們也需要從本民族的歷史中尋找輝煌。

於是,蔡元培把墨家比作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晚清時許多的思想家也開始反思儒學的毒害,去挖掘墨家這一實幹的學派中的光輝。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墨家遊俠的起起落落

雖然歷史上的墨家已經徹底滅亡,可是換種角度想其實墨子留給我們後人的科技和智慧。從來都沒有真正消失。雖然已經沒有一個學派以自己是墨家自居,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徹底失去了傳承。中國文化是神奇的,我們保留著數千年前的《墨子》,墨子嚮往和平、主動實踐的精神已經滲入了我們華夏民族的血脈之中。

墨家,墨俠是偉大的。時至今日他們的身軀早已腐敗壞死,但他們超越時代的精神,至今仍在閃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