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疫情永久性改變美國社會經濟結構,一箇舊時代已經結束

專家:疫情永久性改變美國社會經濟結構,一箇舊時代已經結束

(4月6日,美國猶他州桑迪城,在當地的一個展覽中心內,方艙醫院的床位已經備好)


美國新冠肺炎病亡人數超過2萬,成為世界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粗死亡率攀升至3.9%,紐約為4.8%。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3日上午8時35分許,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555398例,累計死亡病例22023例。其中,美國疫情最嚴重的紐約州累計確診189033例,死亡病例達到9538例。美國所有50個州、首都華盛頓特區及美屬4個海外領地全部進入“重大災難狀態”。這在美國曆史上是第一次。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美不斷蔓延,多州醫療和公共衛生系統超負荷運轉,企業停擺使經濟陷入衰退,失業人數不斷攀升。3月13日特朗普宣佈“國家緊急狀態”以來,已有至少1600萬美國人申請失業救濟。美聯儲前主席耶倫稱,這是大蕭條以來美國最糟糕的失業水平。

針對美國疫情最新進展以及隨之產生的社會和經濟危機,近日《中國慈善家》雜誌專訪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員、著名人口問題專家易富賢博士。


疫情失控源於聯邦制弱化


《中國慈善家》: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表示,美國因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數預計達到6萬左右,低於白宮團隊此前預計的10萬-24萬人。您怎麼看?如何預計美國新冠死亡病例的峰值,什麼時間可能出現拐點?

易富賢:死亡病例控制在6萬人以下比較困難,但10萬人以下是有可能的。現在美國新冠肺炎病死已經超過2萬人,如果能夠控制在6萬人以下,那是一個很大的成績,10萬以下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美國的疫情發展迅速,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很高,而且病死人當中80%是老人。

美國的空中交通發達,跨州人口流動頻繁,人們的生活方式散漫,個人自由至上,因此非常有利於傳染病的流行。而這次新冠病毒的基本傳染數值(R0)為2.1-3.8,也就是說傳染性遠比2009年的豬流感要強得多,豬流感導致了6000多萬人感染。這次疫情如果不加控制,感染者數量將會超過50%,會有上億人感染。

美國疫情的拐點預測比中國更加難,因為它的控制也沒有中國那麼嚴格。特朗普總統希望在5月1日恢復上班,目前看不太容易。現在病人的增加趨勢還沒有穩定,每天有3萬人左右的新增病例,但是有時候多、有時候少,沒有穩定下來。所以,預測疫情拐點還要等一週以後再看。

《中國慈善家》:為什麼紐約州會成為美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4月6日,科莫州長表示紐約州疫情進入“平臺期”。您贊同這種說法嗎?

易富賢:紐約疫情防控的行動比較緩慢,一方面是最開始的檢測太慢了,CDC負責東部地區的檢測機構的試劑盒出了問題,導致很多假陰性,所以延誤了時間。另一方面,紐約州政府行動比較緩慢,大概晚了一週時間。州長和市長在這次行動中表現比較遲鈍,沒有及時採取隔離措施。

美國的優勢是聯邦制,地方政府有很大的權力。但是由於一次次的公共危機,聯邦政府的權力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官僚化。比如,這次疫情防控被延誤,部分原因是因為聯邦制的弱化,地方政府權力減弱。紐約的醫療資源豐富,生物實驗室的實力也很強,但是最開始卻無權檢測病毒。可以說,紐約現在的災難狀況歸根結底是聯邦政府僵化的測試政策和有缺陷的測試用品及測試流程造成的。

目前紐約的病例已經超過了18萬,每天增加的病例基本上已經穩定下來了,大概是每天1萬人左右,甚至還略有下降。如果新增病例能夠繼續穩定下來的話,那麼再過段時間應該會慢慢會下降。如果疫情最嚴重的紐約能夠得到控制的話,那麼美國疫情也就基本得到控制。

《中國慈善家》:相比其他族裔,非裔美國人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和死亡率明顯偏高。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易富賢:黑人居住在市區人口密集的地區,容易感染病毒。其他的族裔的美國人,居住在郊區比較多,一般也不容易接觸,上完班就回家了,感染病毒的概率相對較小。另一方面,黑人更加追求自由,生活更加奔放。這兩個原因導致黑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總體上比較高。

比如,在芝加哥,市長蘿莉·萊特富特(Lori Lightfoot)指出,非裔美國人佔芝加哥新冠測試陽性的人的一半以上,佔病毒死亡病例的72%。雖然非裔美國人佔芝加哥人口的三分之一,這麼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還是很讓人震驚。

芝加哥所在的伊利諾伊州,非裔美國人佔因新冠去世總數的43%,佔感染新冠總人數的28%。在非裔美國人佔比14%的密歇根州,非裔美國人佔因新冠去世總數的40%,但佔感染新冠總人數三分之一。

非裔美國人病毒感染高的區域,還有北卡羅萊納州、路易斯安那州、南卡羅來納州、康涅狄格州和拉斯維加斯地區。


美國醫療體系的弊端在疫情中充分顯現


《中國慈善家》:按照美國政府的計劃,這周開始進行大量的抗體檢測。抗體檢測和核算檢測有什麼區別,它的作用有何表現?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藥和疫苗進展如何?

易富賢:核酸檢測是確認檢測時人體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的主要作用是確認被檢測者是否曾經感染病毒。如果一個人血液中含有相應抗體,意味著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體內存在能夠抵抗病毒的抗體,那麼可以提前返回工作崗位。

抗體檢測有助於評估新冠病毒在整個社會的傳播範圍和程度,對於醫護人員等一線工作者以及恢復經濟運轉非常重要。抗體檢測相對簡單,只需檢測血液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即可。美國多家公司正在研發抗體檢測試劑盒,未來幾天或幾周內可在全美範圍開展大量抗體檢測。

4月10日,NEJM 發表瑞德西韋(Remdesivir)治療新冠病毒的第一個臨床研究報告,68%的患者在用藥後症狀出現改善,13%的患者結束療程後死亡。但是依靠目前的數據和治療方案,只能夠給一些提示,對於評價一個藥物的作用還為時過早。美國藥廠目前也很慎重,它也沒有下結論,還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很嚴格的臨床試驗。

我認為,目前抗病毒藥也不會有什麼特效藥。因為人類的預期壽命有兩大提升:一個是天花疫苗接種,一個是以青黴素為代表的抗生素的發明。但是近百年來,針對病毒感染的藥物一直沒有重大突破,所以目前雖然大家對美國的瑞德西韋寄予期望,但是

我估計抗病毒的藥物在今後幾年、甚至幾十年內很難有一個大的突破。

疫苗研發至少要一年以後,或者一年半,最快也要一年。美國等疫苗等不及了,所以就搞抗體檢測,如果已經有抗體了那麼以後也不用打疫苗了。

《中國慈善家》:據您觀察,美國的醫療體系能夠支撐這次新冠疫情的衝擊嗎?

易富賢:美國醫院可用的病床只有92.4萬張,人均2.8張,而中國、日本、德國人均分別有5張、13張、8張。目前,美國醫院病床使用率為49%,也就是病床中有其他疾病的病人住著,能騰空的病床並不多。美國病床的擴容潛力只有15萬張。也就是說,即便經過擴容,美國也只有110萬張病床可用。美國的ICU病床只有6.4萬張。因此,這次疫情一旦失控,局部地區很可能出現醫療擠兌。

美國的醫療成本是全世界最昂貴的。1980年,美國醫療開支就佔到了GDP的8%,現在更是高達GDP的17%。而歐盟的醫療開支只佔GDP的 9%,日本不到11%,中國只佔5%。儘管美國醫療成本高昂,但是效率卻非常低,美國的預期壽命是發達國家中最短的,近年不增反降。

不合理的醫療體系是美國的社會頑症,給財政造成巨大壓力,也阻礙了經濟發展。歷次美國總統選舉都將醫療改革放在首位,但是越改成本越高,效率越低。我很擔心美國的醫療體系經不住這次疫情的衝擊。


“生命至上”不能只聚焦於“死”

《中國慈善家》:面對新冠疫情的挑戰,中美兩國防控的思維和政策方案存在諸多不同,效果也隨之不同。您如何評價這種差異?

易富賢:不光是中國,東亞儒家文化圈國家普遍比歐美國家的防疫工作要好。主要有兩個因素:

第一,國家制度。1月20日專家得出“人傳人”的結論後,23日中國政府就果斷封城武漢,各省也隨即啟動了一級響應,有效防止了疫情擴散和蔓延,也為世界贏得了防疫時間。疫情發生後,實行網格化管理,大量幹部下沉基層,聯防聯控、群防群治。

歐美則很大程度依賴“自組織”,比如英國有50萬多人報名為抗疫志願者,美國有5萬多醫護人員報名志願增援紐約。商鞅認為:“民眾而不用者,與無民者同”,中國這種舉國模式充分利用了人口優勢,因此更快速控制疫情。

第二,文化傳統。儒家強調尊重權威、社會穩定以及國家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在緊急情況下,政府可以干預人們的生活,而民眾則是顧大局、鮮有抱怨,積極響應政府的防疫號召,配合隔離或保持社交距離,普遍戴口罩。儒家文化更加重視生命安全。

歐美的民眾崇尚“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不願意輕易放棄個人自由、改變生活方式,連戴口罩都難以推廣。現在美國各州下達了“禁足令”,但仍給個人留下了足夠的自由空間,可以外出購物、戶外鍛鍊,只要保持6英尺距離。西方人認為死後會進天堂,對生命的重視程度沒有儒家文化的國家強。

《中國慈善家》:您在文章中提到,人口規模和年齡結構不同的國家,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不同的作用。能否具體解釋一下?

易富賢:相比歐美國家,人口規模優勢在中國抗疫中的作用明顯。4.2萬醫護人員和大量醫療用品馳援湖北,因此湖北的醫療擠兌現象很快緩解,病死率不到5%,全國更是低於1%;大量的物質增援湖北,整體上也沒有出現嚴重的物資短缺。

另一方面,這次疫情對於體力的要求很高,中國的醫護人員年輕、有戰鬥力。

2017年中國45歲以下的醫生佔54%,護士佔83%。中國這種年輕的醫護隊伍對於應對疫情,是非常有戰鬥力的。歐美國家老齡化嚴重,比如,意大利一半以上的醫生超過55歲,應對疫情的戰鬥力不如中國,自身的感染率和病死率也超過中國。

但是,新冠肺炎的病死者多為老人。如果病死率低,過度抗疫會挽救一些老人的生命,卻因為經濟停擺,減少社會的新出生人口。因此,“生命至上”不能只聚焦於“死”,而要進行全面的“生命核算”。

受疫情影響,2020年中國停工2個月,對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就業很大程度依賴出口,疫情在全球蔓延,導致出口受阻。而為了緩解疫情下的就業壓力,2020年提出了擴招研究生和專升本,這將導致婚育年齡繼續推遲。家庭收入減少、失業率提高,不但降低養育能力,還降低結婚率、推遲婚育年齡。隔離期間不少家庭矛盾增加,多地出現離婚潮。

事實上,中國的結婚率在2014年就開始下降,從2013年的9.9‰降至2019年的6.6‰。而離婚率卻從2000年的0.96‰飆升到2019年的3.4‰。婦女初婚年齡從2010年的24歲提高到2020年的28歲,生育的時間窗口在縮窄。也就是說,生育率下行的勢能很大,而疫情又進一步降低生育率,2021年的生育率可能只有0.9-1.0。

疫情會永久性地改變人們的習慣和社會經濟結構,如果不採取措施,生育率可能會沿著東北的老路狂跌。東北從2000年的0.90降至2015年的0.56,意味著下一代人只是上一代人的1/4。中國需要拿出這次抗疫的魄力,出臺符合儒家文化的修養生息政策。


疫情加速特朗普“美國優先”戰略


《中國慈善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近日的預測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美國經濟產出今年將下滑8.0%,失業率或一度升至20%以上。您認為新冠疫情給美國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

易富賢:新冠疫情對美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打擊,預計將有20%的人失業,這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即便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的失業率也不到10%。可見,這次疫情對美國的打擊之大。這也將對大眾心理造成巨大的衝擊,將加速美國的戰略收縮,加速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戰略。

疫情危機也讓美國民眾認識到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預計會有更大的舉措走向選擇性的自給自足,強化本國的製造業,結果是中美之間的產業部分脫鉤,科技交往也將減弱。而中國由於計劃生育減少了年輕消費者,額外過剩了上億勞動力,產能過剩驅使中國發展外向型經濟,就業機會高度依賴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疫情之後美國將加快產業脫鉤,而中國的內需嚴重不足,如果無力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那麼中國可能出現高失業率。

可以預計,美國政府將更多精力轉向國內,專注於本國事務,而不是外部發生的事情。美國將大幅削減國際組織的經費。聯合國的經費美國佔22%,世界衛生組織的經費,美國也佔22%。美國已經準備對世界衛生組織的捐款減少53%。如果這次疫情導致美國重大死亡,意味著世界衛生組織對美國沒有什麼用處,那麼今後美國將更加不重視世界衛生組織。

《中國慈善家》:這次疫情對大國之間的競爭和世界秩序的變革產生什麼影響?

易富賢:這次疫情標誌著一個‪舊時代結束,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現有的經濟模式和國際秩序是二戰後建立的,是美國主導的。中國是這個體系的最大受益者。但這次新冠病毒疫情對美國的衝擊相當大,將徹底改變現有的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全球化將嚴重受阻,各國的移民政策、產業分工和貿易格局,乃至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將發生改變。

全球化導致美國製造業不斷衰落。製造業的衰落,意味著綜合國力的下降。中國製造了應對危機所必需的口罩、防護服和呼吸機。美國所需口罩高度依賴進口,呼吸機也滿足不了這次疫情的需求,目前動用《國防生產法》加快生產呼吸機。美國缺乏滿足自身需求的工業能力,更不用說在危機惡化之際提供援助了。平時依賴全球化,供應沒有問題,但是遇到疫情,就出現了危機。

美國不但不能展現大國的領導力,甚至連自己的醫療器械和藥品的供應都依賴中國。中國正以全球供應商的身份展示大國地位。中國正在向歐洲、非洲、伊朗和美國提供援助。美國早些時候也對外提供了援助,但鑑於目前國內危機的加劇,現在不具備對外援助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