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內新殺菌劑登記數遙遙領先!13類新殺菌劑值得關注

2019國內新殺菌劑登記數遙遙領先!13類新殺菌劑值得關注

2019年共有21個新農藥取得登記(共計48個產品),其中殺蟲劑5個(產品9個),殺菌劑13個(31個),除草劑3個(8個)。有17個是原藥/母藥與製劑同時登記,佔新農藥的81%。

2019年登記新農藥的特點:

(1)新殺菌劑登記品種(佔新農藥品種的61.9%)和產品數量(佔新農藥產品數量的64.6%)已遙遙領先於殺蟲劑和除草劑類農藥;

(2)97.9%的新農藥登記產品毒性是低毒或微毒 (僅有苯並烯氟菌唑原藥是中等毒);

(3)大部分劑型是對環境友好的,多為懸浮劑、水分散粒劑、可分散油懸浮劑、揮散芯等,乳油產品有2個(氟烯線碸乳油、氯氟醚·吡唑酯乳油);

(4)7個生物農藥均為國內企業登記,佔新農藥登記品種的33.3%,其中微生物農藥3個、生物化學農藥2個、植物源農藥2個,各類生物農藥發展相對均衡;

(5)有13個新農藥為國內企業登記的,佔登記新農藥品種的61.9%,其中生物農藥佔國內新農藥登記品種的53.8%,且多為有專利或自主研發產品。體現我國農藥製造和研發能力已有一定水平。

雖然境外企業新農藥登記品種佔38.1%,但登記產品具有特色,一般對環境友好或不易產生抗性,多為有發展前景農藥,如雙丙環蟲酯具有全新作用機理,通過干擾昆蟲香草酸瞬時受體通道複合物的調控,可快速抑制昆蟲取食;又如非燻蒸性氟烯線碸是通過與線蟲接觸,阻斷線蟲獲取能量通道而殺死線蟲。

隨著登記新農藥的增加,高效、低風險農藥在逐步替代高毒和高風險農藥,登記農藥品種結構不斷優化。新農藥產品的安全性和活性相對較高,可減少使用劑量和施藥次數,向精準用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邁進,讓農藥在農業綠色發展中發揮應有作用,推進質量興農。

01 纈菌胺(valifenalate)

CAS登錄號:283159-90-0,分子式:C19H27ClN2O5,相對分子質量:398.88。結構式:

2019国内新杀菌剂登记数遥遥领先!13类新杀菌剂值得关注

纈菌胺屬羧酸酰胺類殺菌劑,可在植物體表、體內發揮保護、治療、剷除作用,具有良好保護及內吸作用。

理化性質:閃點(300.5±30.1)℃,沸點(573.2±50.0)℃/760 mmHg,蒸氣壓(0.0±1.6)mmHg/25℃。

混合製劑是富美實的專利產品。此農藥由比利時比爾清植保有限公司和江蘇省蘇州富美實植物保護劑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98%纈菌胺原藥,低毒,PD20190056;66%代森錳鋅·纈菌胺水分散粒劑(纈菌胺+代森錳鋅/mancozeb=6%+60%),低毒,PD20190040。製劑產品採用130~170 g/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黃瓜霜黴病。一般在發病前或初期用藥,7~10 d施藥1次,連續使用2~3次;若病情發展較快可用較高劑量、適當縮短間隔期,並與其他有不同作用機理藥劑輪換使用。安全間隔期3 d,每季最多使用3次。

02 氟烯線碸(fluensulfone)

CAS登錄號:318290-98-1,分子式:C7H5ClF3NO2S2,相對分子質量:291.70。結構式:

2019国内新杀菌剂登记数遥遥领先!13类新杀菌剂值得关注

氟烯線碸屬雜環氟代碸類(噻唑類)廣譜、非燻蒸殺線蟲劑,是植物寄生線蟲獲取能量儲備過程的代謝抑制劑,通過與線蟲接觸阻斷線蟲獲取能量通道而殺死線蟲,但作用機理尚不明確。它具有觸殺活性,當線蟲接觸後活動明顯減少,造成蟲體麻痺並停止進食;受其影響線蟲產卵量減少,卵孵化率降低、幼蟲成活率下降。可防治果菜和葫蘆科蔬菜等寄生根結線蟲,對非靶標生物毒性低,是許多氨基甲酸酯和有機磷類殺線蟲劑替代品。有研究表明,它顯著降低爪哇、南方和花生根結線蟲對植物根部感染,且穿透效果顯著,在防治線蟲上有發展前景。

理化性質:外觀為淡黃液體或晶體,熔點34℃,沸點>280℃,蒸氣壓2.22 mPa/20℃;溶解度(g/L,20℃):二氯甲烷306.1、乙酸乙酯351、正庚烷19、丙酮350;在土壤中半衰期DT50值11~22 d。

1993—1994年以色列化工公司(ADAMA)研發出氟烯線碸,2014年在美國、以色列、墨西哥、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取得登記,主要用於水果和蔬菜,2016年全球銷售額700萬美元。在中國專利保護期將於2020年到期。此農藥由安道麥馬克西姆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95%氟烯線碸原藥,低毒,PD20190008;40%氟烯線碸乳油,低毒,PD20190007。製劑產品採用500~600 mL/667 m

2製劑量土壤噴霧防治黃瓜根結線蟲。一般在種植前至少7 d施藥,首先在土壤表面噴灑藥液,隨即旋耕,深度在15~20 cm,使土壤與藥劑充分混勻,隨後澆水,澆水量>30 m3/hm2。安全間隔期為收穫期,每季最多使用1次。對水生生物及寄生蜂有毒。

03 苯並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

CAS登錄號:1072957-71-1;分子式:C18H15Cl2F2N3O;相對分子質量:398.23。結構式:

2019国内新杀菌剂登记数遥遥领先!13类新杀菌剂值得关注

苯並烯氟菌唑屬吡唑羧酰胺類殺菌劑,是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類第7組。作用於病原菌線粒體呼吸電子傳遞鏈上的蛋白複合體域,導致三羧酸循環障礙,阻礙能量代謝,抑制病原菌生長並導致死亡。具有內吸傳導性,能緊密結合植物蠟質層緩慢滲透到植物組織中。對小麥、玉米等多種穀類作物主要病害有較好防效。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三唑類殺菌劑無交互抗性。

理化性質:純品為白色無味粉末,熔點148.4 ℃,蒸氣壓3.2×10-9Pa(25℃);溶解度(g/L,25℃):丙酮350、二氯甲烷450、乙酸乙酯190、正己烷270、甲醇76、辛醇19、甲苯48,水0.98 mg/L。

2012年苯並烯氟菌唑在玻利維亞和巴拉圭上市,隨後在巴西、歐盟、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取得登記。2023年在歐洲(EP1556385)、中國(CN100448876C)和美國(US7598395)化合物專利將到期。此農藥由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研發並取得登記。

96%苯並烯氟菌唑原藥,中等毒,PD20190009;45%苯並烯氟菌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劑(苯並烯氟菌唑+嘧菌酯/azoxystrobin=15%+30%),低毒,PD20190010。製劑產品採用17~23 g/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花生鏽病,用稀釋1,700~2,500倍製劑量噴霧防治觀賞菊花白鏽病。一般都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施藥,2次噴霧間隔7~10 d,防治菊花白鏽病時,每季最多使用3次,不得連續超過2次;防治花生鏽病時,安全間隔期14 d,每季最多使用2次。建議採用作用方式不同殺菌劑交替使用,避免與乳油類農藥和有機硅類助劑混用以防發生藥害。不得用於蘋果、山楂、櫻桃、李樹和女貞,避免霧滴漂移到這些樹上。

04 吡噻菌胺(penthiopyrad)

CAS登錄號:183675-82-3;分子式:C16H20F3N3OS;相對分子質量:359.41。結構式:

2019国内新杀菌剂登记数遥遥领先!13类新杀菌剂值得关注

吡噻菌胺屬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類殺菌劑,通過干擾呼吸電子傳遞鏈上覆合體域來抑制線粒體功能,阻止產生能量,抑制病原菌生長導致死亡。它與現有羧酰胺類殺菌劑作用位點不同而無交互抗性,並具有滲透和內吸性及預防和治療作用。它對子囊菌、不完全菌也有效,可防治對其他殺菌劑具抗性的灰黴病和白粉病。用於果樹、蔬菜、草坪等防治鏽病、菌核病、霜黴病等。

理化性質:外觀為淡黃色粉狀,熔點103~105℃,沸點381.3℃/760 mmHg,閃點184.4,水中溶解度7.53 mg/L(20℃)。

吡噻菌胺在中國、歐洲和美國的化合物專利已到期。在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盟等14個成員國取得登記。此農藥由日本三井化學AGRO株式會社取得登記。

99%吡噻菌胺原藥,低毒,PD20190055;20%吡噻菌胺懸浮劑,低毒,PD20190054。製劑產品採用25~33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黃瓜白粉病,用1,500~3,000倍液製劑量噴霧防治葡萄灰黴病。一般都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葉面噴霧,間隔7~10 d施藥1次,連續使用2~3次。安全間隔期黃瓜2 d、葡萄7 d,2種作物每季最多使用3次。

05 精苯霜靈(benalaxyl-M)

CAS登錄號:98243-83-5;分子式:C20H23NO3;相對分子質量:325.41。結構式:

2019国内新杀菌剂登记数遥遥领先!13类新杀菌剂值得关注

精苯霜靈屬苯酰胺類殺菌劑,通過抑制菌體內RNA聚合酶的活性來干擾rRNA生物合成,阻止真菌菌絲生長,還對病原菌膜功能具有次要作用,因此能夠抑制病原菌遊動孢子萌發,誘導菌絲體中氨基酸滲漏。它可被植物根、莖、葉吸收,在植物體內傳導到各個部位,包括生長點。精苯霜靈是去除苯霜靈中無活性的S體而提高活性,使用量減半,增強在環境中的降解和代謝速度及環境的安全性。

理化性質:原藥外觀為白色、無味微晶體,熔點(76.0±0.5)℃,沸點280~290℃,蒸氣壓5.95×10-2mPa(25℃);溶解度:水33 mg/L(pH值7,20℃),丙酮、甲醇、乙酸乙酯、二甲苯>45%,正庚烷18.7 g/L(20℃);穩定性:降解半衰期DT50值11 d(pH值9,50℃),301.3 d(pH值9,25℃)。

此農藥由意大利意賽格公司研發並取得登記。

95%精苯霜靈原藥,低毒,PD20190051;69%代森錳鋅·精苯霜靈水分散粒劑(代森錳鋅/mancozeb+精苯霜靈=65%+4%),低毒,PD20190050。製劑產品採用120~160 g/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馬鈴薯晚疫病。一般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施藥,如病害嚴重時可使用登記的高劑量。安全間隔期14 d,每季最多施藥2次。它對眼睛有刺激性,注意安全防護。

06 葉菌唑(metconazole)

CAS登錄號:125116-23-6;分子式:C17H22ClN3O;相對分子質量:319.83。結構式:

2019国内新杀菌剂登记数遥遥领先!13类新杀菌剂值得关注

葉菌唑屬廣譜內吸性三唑類殺菌劑,為麥角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脫甲基化酶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麥角甾醇生物合成,破壞真菌細胞膜透性和膜結構,抑制孢子的形成和菌絲生長。具有高內在活性,可通過葉片進入植物組織深層殺滅真菌。主要通過葉面噴灑防治麥類赤黴病和葉繡病、玉米鏽病、大豆鏽病、油菜籽菌核病等,還可經莖葉或種子處理,並有保護、治療和調節生長作用。葉菌唑2種異構體都有殺菌活性,順式體抗菌活性高於反式體。

理化性質:純品為白色、無嗅結晶狀固體,熔點110~113℃,沸點約285℃,蒸氣壓1.23×10-5Pa(20℃);溶解度(20℃):水15 mg/L、甲醇235 g/L、丙酮238.9 g/L;有好的熱穩定性和水解穩定性;原藥為亮象牙色無味粉末狀;熔點:初熔108.4℃,全熔111.5℃,不易燃。

1986年合成葉菌唑,先後在歐盟、美國、加拿大等取得登記。現已過專利保護期,在歐洲、北美和南美等地區作為麥類、玉米、油菜籽和大豆等殺菌劑被廣泛使用。此農藥由江蘇輝豐生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登記。在2017年6月14日,巴西禁止在大豆上防治鏽病,主要因它具有內分泌毒性,存在一定風險。目前各國對農藥內分泌干擾的評估和研究都存在難度,歐盟和加拿大評審認為它可能存在生殖毒性和內分泌毒性;美國認為目前沒有造成人類疾病事件發生,但再評審尚未完成;我國登記風險預評估結論為風險可控。

96%葉菌唑原藥,低毒,PD20190046;50%葉菌唑水分散粒劑,低毒,PD20190047;8%葉菌唑懸浮劑,低毒,PD20190045。製劑產品中,水分散粒劑採用9~12 g/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小麥白粉病和鏽病,一般在發病初期施藥1次,7~10 d後再施藥1次;懸浮劑用56~75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小麥赤黴病。一般在小麥揚花初期施藥1次,7~10 d後再噴藥1次;小麥安全間隔期14 d,每季最多使用2次。對魚類、藻類、溞類中毒,避免汙染水源。

07 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

CAS登錄號:178928-70-6;分子式:C14H15Cl2N3OS;相對分子質量:344.26。結構式:

2019国内新杀菌剂登记数遥遥领先!13类新杀菌剂值得关注

丙硫菌唑屬廣譜型內吸性三唑類殺菌劑,作用機理是抑制真菌中甾醇前體-羊毛甾醇或2,4-亞甲基二氫羊毛甾14位上脫甲基化作用。主要防治穀類、麥類和豆類作物等眾多病害,具有保護、治療和剷除活性,且持效期長。

理化性質:純品為白色或淺米色粉末晶體,熔點139.1~144.5℃,沸點(487±50)℃,蒸氣壓<4×10-4mPa(20 ℃);原藥外觀為米白色粉末,熔點139.8~140.8℃;溶解度(g/L,20℃):水0.005(pH值4)、0.3(pH值8)、2.0(pH值9),正庚烷<0.1,二甲苯8,正辛醇58,異丙醇87,乙腈69,二甲基亞碸126,二氯甲烷88,乙酸乙酯、聚乙二醇、丙酮中均>250。

丙硫菌唑由拜耳公司研發,2004年起,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登記註冊,是為數不多銷售額超過5億美元產品、全球十大殺菌劑之一。2015年,在中國化合物專利到期。此農藥由安徽久易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溧陽中南化工有限公司、山東海利爾化工有限公司、海利爾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97%丙硫菌唑原藥,低毒,PD20190004;95%丙硫菌唑原藥,低毒,PD20190041;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低毒,PD20190005;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戊唑醇/tebuconazole +丙硫菌唑=20% +20%),微毒,PD20190014;28%丙硫菌唑·多菌靈懸浮劑(多菌靈/carbendazim+丙硫菌唑=25%+3%),微毒,PD20190015。製劑產品中,單劑採用40~45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小麥赤黴病,一般在小麥揚花初期施藥,5~7 d後再施藥1次,安全間隔期30 d,每季最多使用2次。40%懸浮劑採用30~50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小麥的白粉病、赤黴病和鏽病,一般在小麥揚花初期和盛花期各施藥1次,間隔7 d左右,如發病較輕也可施藥1次;一般在發病初期施藥,視病情發展情況,可間隔7~10 d再施藥1次,安全間隔期35 d,每季最多使用2次。28%懸浮劑採用117~133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小麥赤黴病,一般在發病初期施藥,安全間隔期21 d,每季最多施藥2次。3個製劑產品限制進入時間均為12 h。

08

補骨脂種子提取物(Psoralea corylifolia L extract)

本品屬植物源農藥,是從豆科植物補骨脂種子提取具有殺菌作用的活性物質——苯丙烯菌酮,可通過破壞病原菌細胞膜、線粒體膜、核膜等膜系統和干擾細胞代謝過程達到殺菌。施藥後植物體內幾丁質酶和β-1,3葡聚糖酶等病程相關蛋白活性升高,在兩者作用下,誘導植物體內過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防禦酶活性提高,而提高植物抗病性。它除有廣譜殺菌,還有免疫誘抗、促進生長特點,對人畜低毒、環境友好。

提取物活性成分苯丙烯菌酮isobavachalcone。CAS登錄號:20784-50-3,分子式:C20H20O4,相對分子質量:324.37。結構式:

2019国内新杀菌剂登记数遥遥领先!13类新杀菌剂值得关注

理化性質:純品為黃色結晶粉末,熔點158~160℃,沸點(549.0±50.0)℃,閃點(299.9±26.6)℃;溶解度(20℃):二甲基亞碸47 g/L,可溶於甲醇、乙醇等有機溶劑,不溶於水,在2~8℃下避光、密閉貯存;母藥為深棕色無刺激性氣味、黏稠狀膏狀物,沸點105.7℃。

此產品由瀋陽同祥生物農藥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1.5%補骨脂種子提取物母藥,低毒,PD20190058;0.2%補骨脂種子提取物微乳劑,低毒,PD20190020。製劑產品用45~60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水稻稻瘟病。一般在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施藥,如發病嚴重可使用登記上限用藥量。它對皮膚和眼睛有刺激性,注意安全防護。

09

側孢短芽孢桿菌A60(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A60)

側孢短芽孢桿菌A60屬微生物細菌類殺菌劑。其形態學特徵為菌體大小(0.5~0.8)μm×(2.0~5.0)μm,革蘭氏染色陽性。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上菌落不透明,表面光滑。芽孢橢圓形,側生、孢囊膨大;生理、生化特徵為葡萄糖、甘露醇產酸,阿拉伯糖、木糖不產酸不水解澱粉;利用檸檬酸鹽和丙酸鹽,還原硝酸鹽成亞硝酸鹽;分解絡蛋白。作用機理是抑制辣椒疫黴菌菌絲生長、孢子囊產生、休止孢萌發,也可保護辣椒幼苗免受辣椒疫黴菌遊動孢子致病性傷害。當藥劑噴灑在作物葉片後,通過定植至植物根際、體表或體內改變周圍菌群環境和種類,與病原菌競爭植物周圍位點,採用以菌治菌、抑菌殺菌及誘導作物產生抗病性等原理,對防治對象具有預防和治療雙重效果。同時誘導植物防禦系統抵禦病原菌入侵,達到有效排斥、抑制和防治病菌作用,對環境友好。

理化性質:在pH值5.0~8.0時穩定,對光不敏感。

此農藥由陝西美邦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50 億cfu/mL側孢短芽孢桿菌A60母藥,低毒,PD20190034;5億cfu/mL側孢短芽孢桿菌A60懸浮劑,低毒,PD20190035。製劑產品用50~60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辣椒疫病。一般在發病初期施藥,間隔7~10 d,每季施藥3次。不建議與其他化學殺菌劑混合使用。

10

沼澤紅假單胞菌PSB-S(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PSB-S)

沼澤紅假單胞菌屬微生物光合細菌一種,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PSB株系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達65%,富含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具有適應性強,耐受高濃度有機廢水和分解轉化能力,對酚、氰等毒物也有一定耐受和分解能力。可通過誘導植物系統抗病性、提高植物免疫力,增強植株抗病能力,並分泌抗病毒蛋白,直接鈍化病毒粒子,阻止侵染寄主植物。

2018年6月22日,公開沼澤紅假單胞菌菌株,沼澤紅假單胞菌菌劑及其應用發明專利CN108192849A。此農藥由長沙艾格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2億cfu/mL沼澤紅假單胞菌PSB-S懸浮劑,低毒,PD20190022。一般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施藥,採用180~240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辣椒花葉病,每季使用2~3次,間隔7~10 d;用300~600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水稻稻瘟病,在水稻破口前7 d施藥,每季使用2次,間隔7 d左右。

11

嗜硫小紅卵菌HNI-1(Rhodovulum sulfidophilus HNI-1)

嗜硫小紅卵菌HNI-1屬微生物細菌類農藥,通過誘導植物系統抗病性、提高植物免疫力,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同時能分泌抗病毒蛋白,直接鈍化病毒粒子,阻止其侵染寄主植物。其細菌代謝產物具有殺線蟲活性物質,對植物寄生線蟲具有較好毒殺作用,還具有促進生長,提高免疫功能,利用此細菌發酵液澆灌作物時,培育出健壯幼苗,從而有效抵抗植物寄生線蟲入侵,減少侵染危害。

2014年1月22日,公佈了嗜硫小紅卵菌菌株、菌劑及其應用專利CN103525729A。此農藥由長沙艾格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取得登記。

2億cfu/mL嗜硫小紅卵菌HNI-1懸浮劑,低毒,PD20190021。採用400~600 mL/667 m

2製劑量灌根防治番茄根結線蟲,用180~240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番茄花葉病,用200~400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水稻稻曲病。一般在花葉病發病前或發病初期,每季使用2~3次,間隔7~10 d;防治根結線蟲在移栽時灌根,每季使用2~3次,間隔28 d左右;防治稻曲病在水稻破口期前7 d,每季使用2次,間隔7 d左右。

12 氟唑菌酰羥胺(pydiflumetofen)

CAS登錄號:1228284-64-7;分子式:C16H16Cl3F2N3O2;相對分子質量:426.67。結構式:

2019国内新杀菌剂登记数遥遥领先!13类新杀菌剂值得关注

氟唑菌酰羥胺屬吡唑酰胺類殺菌劑,作用機理屬於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類。適用穀物、玉米、大豆、油菜、蔬菜和特種作物,防治由鐮刀菌、尾孢菌、葡萄孢菌、鏈格孢菌等許多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它有兩大特點:1)防治由鐮刀菌引起的病害,如小麥赤黴病等;2)防治線蟲,如對大豆胞囊線蟲防效顯著,並具有植物健康作用,可提高作物產量和收益。

理化性質:沸點(557.9±50.0)℃/760 mmHg,閃點(291.2±30.1)℃,蒸氣壓(0.0±1.5)mmHg/25℃。

2016年氟唑菌酰羥胺在阿根廷首獲登記,隨後在烏拉圭、智利、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取得登記。預測年峰值銷售額將突破10.00億美元,是SDHI類殺菌劑中具市場價值的產品之一。中國化合物專利(CN102239137B)將於2029年到期。此農藥由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研發並取得登記。

98%氟唑菌酰羥胺原藥,微毒,PD20190257;200 g/L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低毒,PD20190267;200 g/L氟酰羥·苯甲唑 (氟唑菌酰羥胺+苯醚甲環唑/difenoconazole=75 g/L+125 g/L)懸浮劑,低毒,PD20190268。該品為中-高等抗性風險藥劑,持效期較長,在作物生長季嚴控同類藥劑施藥次數不超過2次。在發病前或初見零星病斑時用藥。製劑產品中,單劑採用50~65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小麥赤黴病和油菜菌核病,小麥每季最多使用2次,安全間隔期14 d,油菜每季最多使用1次,安全間隔期21 d。混劑採用40~50 mL/667 m

2製劑量噴霧防治黃瓜和西瓜的白粉病,每隔7~10 d使用1次,可連續施藥2次,每季最多使用2次,安全間隔期黃瓜3 d、西瓜4 d。本品對魚類等水生生物有毒。

13

氯氟醚菌唑(mefentrifluconazole)

CAS登錄號:1417782-03-6;分子式:C18H15ClF3N3O2;相對分子質量:397.78。結構式:

2019国内新杀菌剂登记数遥遥领先!13类新杀菌剂值得关注

氯氟醚菌唑屬異丙醇-三唑類殺菌劑,作用機理為阻止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細胞生長並導致細胞膜坍塌。具有較好內吸傳導性,兼具保護和治療作用,與其他三唑類殺菌劑無交互抗性。適用大田、經濟、特種作物及草坪、觀賞植物,防控難以防治的真菌病害。

理化性質:沸點(518.7±660.0)℃/760 mmHg,閃點(267.5±32.9)℃,蒸氣壓(0.0±1.4)mmHg/25℃。

2018年氯氟醚菌唑在韓國首獲登記,隨後在哥倫比亞、歐盟、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國家取得登記。我國氯氟醚菌唑化合物專利(CN103649057B)將於2032年到期。此農藥由巴斯夫歐洲公司研發並取得登記。

97%氯氟醚菌唑原藥,低毒,PD20190255;400 g/L氯氟醚菌唑懸浮劑,低毒,PD20190263;240 g/L氯氟醚·吡唑酯 (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100 g/L+140 g/L)乳油,低毒,PD20190265;400 g/L氯氟醚·吡唑酯(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200 g/L+200 g/L)懸浮劑,低毒,PD20190264。製劑產品中,一般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藥,持效期較長。單劑採用稀釋3 000~6 000倍製劑量噴霧防治蘋果褐斑病,每隔15 d左右用藥1次,連續施藥3次,每季最多施藥3次,安全間隔期21 d。乳油混劑採用48~55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玉米大斑病,間隔10 d左右視發病情況用藥1~2次,每季最多施藥2次,安全間隔期28 d。懸浮劑混劑採用1 500~2 500倍製劑量噴霧防治葡萄炭疽病,用20~40 mL/667 m2製劑量噴霧防治番茄早疫病;間隔7~10 d用藥,連續施藥3次,每季最多施藥3次,安全間隔期番茄5 d、葡萄7 d。

來源:白小寧, 李友順, 楊錨, 王以燕. 2019年我國登記的新農藥. 農藥, 2020, 59(3): 157-166

本期編輯:宋晰

2019国内新杀菌剂登记数遥遥领先!13类新杀菌剂值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