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省耕為塘,滋育萬庶,每日三省,耕讀聖賢,閒下垂鉤,青竿七丈猶覺短,呼吸古今,將釣滿城翰墨香。”

時代標 人文省耕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每一座城市都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藍天和綠地、歷史與文脈。如果說,城市的繁華之美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那麼,公園的生態之美便是為了讓人與人的相處、人與社會的相處、人與自然的相處更加和諧、更加文明。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竣工於2018年初的省耕國學文化公園,讓一片積水橫流的坑塘、溝壑遍佈的荒野,完成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華麗轉身。公園內水清魚躍、波光瀲灩、綠樹成蔭,不僅為昭陽百姓新增了一處怡情養性的休閒園林,更把傳統國學凝固在一座座景觀之中,延續了昭陽自古以來耕讀濟世、詩禮傳家的遺風。


“省耕”一詞出自於儒家四書之一的《孟子》,“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意思是希望君主春天視察春耕,資助種子和農具不足的百姓;秋天視察收成,資助歉收的人家,體現了古人對農事的重視。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如果追溯省耕公園的前身,一位歷史名人從昭通史志之中躍然於紙上。


清朝雍正八年,昭通當地土司祿萬福割據叛亂,駐軍將領徐成貞奉雲貴總督鄂爾泰之命率兵平叛。叛亂平息後,徐成貞被任命為首任昭通鎮總兵。


徐成貞履職之後,效仿先賢鑄劍為犁,率領駐軍在當地開荒屯墾。開墾出的幾千畝荒地,一部分做為軍用,一部分賙濟給無地的農民耕種。為了滿足灌溉的需要,徐成貞在新開墾的農田旁邊開掘溝渠,挖塘蓄水,省耕塘之名由此而得。


文化傳承、文明發展與美好的山水自然,城市繁榮一樣重要,不得不說,在推進城市文明,提升人居環境,打造滇東北城市明珠的進程中,省耕文化公園是市區兩級政府送給昭通老百姓的一厚禮,更是昭通中心城市時代地標和名片的締造者。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於每一個昭通人而言,如果說曾經的省耕塘水庫是記憶和懷想的情感寄託之地,那麼,而今的省耕文化公園,則猶如新時代裡的開拓者,帶著嶄新的裝備滋養著人們的生活。


朝陽在天邊微微泛起紅暈,中式樓閣前一群著太極服的老年人伴著音樂,或含胸拔背,或沉肩墜肘,大道無垠似貓行,氣苦遊絲雲不驚。


人行步道上,迎著燦爛的朝霞,聞著縷縷花香,慢跑的市民三三兩兩正繞湖而行,一路鳥語花香,一路風和日麗,簡單重複的腳步下卻有著不同的心境和別樣的風景。


正午,陽光驅趕著初冬的寒溼,這是一天中公園裡人最密集的時間,四書五經廣場中,年邁的老者凝神注目,泱泱華夏數千年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和經驗濃縮於此,要想體味其中的哲理,必得經過生活的千錘百煉。信步於詩詞歌賦廣場,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創作靈感得到啟迪。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伴著夕陽的餘暉,一對年輕的夫妻帶著孩子漫步在省耕湖邊,耳邊的鳥鳴、流水聲與孩子的咿呀學語聲交織在一起,剎那間夫妻倆工作的疲憊,生活的艱辛,全都融化在這和美的畫面裡。


夜幕初垂,華燈燃起。天街上餐館老闆們開始忙碌起來,收拾門庭、擺放餐具、準備食材,再過二十分鐘,這裡將變得異常熱鬧。人群如潮水般迅速匯聚而來,街區的各大餐館迎來了第一批客人,談笑寒暄間,一鍋熱氣騰騰的火鍋不僅將嚴寒驅盡,更能將家人、朋友間的濃濃情意加溫升騰。酒足飯飽時,公園裡的噴泉在或激昂,或舒緩的音樂聲中高低起伏,盡情舒展。噴泉邊,孩子們追逐打鬧,老人們互話家常,生活最本真的一面在這裡得以的釋放。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林蔭道上,伴著路燈,帶著睏意的孩子在大人的陪同下逐漸散去,就這樣,昭通人的生活開始於省耕,也結束於省耕,無論是藍天碧雲下,還是輝煌燈火裡,唯一不變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滿足和憧憬。


昭通:時代地標 人文省耕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