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年輕人難以擺脫的通病之一,其實,克服沒那麼難

什麼?得了拖延症?

說白了還是因為懶惰嘛。

為什麼會懶惰?

還不是因為“不夠愛”嘛。

拖延症,年輕人難以擺脫的通病之一,其實,克服沒那麼難

現在閉上眼睛試想一下,你費盡心神,終於約到了心儀已久的ta在一小時後見面。

聽到電話那端傳來一聲清脆的“好噠”,你的大腦芯片立刻會整理、輸出一份一小時工作計劃表,與此同時,你會馬蹄噠噠地拉開衣櫃,一邊刮鬍子,一邊找領帶,又或者一邊抹唇膏,一邊百轉千回地演練開場白……大腦的多巴胺歡騰如一鍋沸水,每一秒都巴不得冒著氣泡前進前進,向前進,真愛的力量偉大呀!

從前讀書的時候,我也算一名重度懶癌患者,究其原因,正是——不夠愛!

拖延症,年輕人難以擺脫的通病之一,其實,克服沒那麼難

大學報專業時,本想選文科,可我媽說:“學門手藝、多門技術比較靠譜”——於是我被“拉郎配”學了機械自動化,從此一蹶不振,上課能晚就晚,作業能拖就拖。這種“拖延症”從專業課學習開始,病毒似的迅速傳染到整個人生狀態,大學生活像放養的山雞一樣閒散,像風中的塑料袋似的晃晃悠悠。直到大三那年,我忽然決定要做點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我要去考法律碩士。

我瞞著家裡報了法碩培訓班,在大三的暑假提前返校。每天頂著大太陽,騎行十幾公里,我第一個趕到培訓班,放學後自學至最後一名,直到被保潔阿姨掃地出門,才披星戴月地返回自己學校。從前在理科班女同學很少,法碩培訓班400多個同學裡,90%都是女生,這些女生裡,90%都是好看的女生,可整整一個暑假過去,愣是一個女生的手機號都沒想過去要一下。

拖延症,年輕人難以擺脫的通病之一,其實,克服沒那麼難

除了苦行僧式的學習,我還制訂了嚴苛的生活作息表,比如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幾點要去洗個冷水澡?幾點要去操場跑幾圈?後來我懂了,不是自己從前愛拖延,而是以前不知道該往那條道兒上奔跑。

工作之後也是如此,我在一家研究院做工程師,生活朝九晚五,波瀾不驚,情緒經常水逆,偶爾也會溺水。評上了高工之後,我決定告別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做點從前真正想做卻一直沒做的事——嗯,我要寫小說!一旦下定決心,我就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似的,每天抓緊時間讀書、思考、練筆,幾乎所有的週末。和假期都用來寫作,日子又像上滿發條似的,動力十足,卻很少再受負面情緒的騷擾。

朋友說,我的精神面貌可以在雞毛和雞血之間,隨機切換。其實他懂,是真正渴求的愛,讓我徹底戰勝了拖延和懶癌羅蘭在《忙碌與進取》一書中寫:“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 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

拖延症,年輕人難以擺脫的通病之一,其實,克服沒那麼難

關於“擺脫拖延症”,我有四條建議想和大家分享:

1.一個可以稱得上是真愛的奮鬥目標;

尼采說,人生最難的不是別人不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一旦你知道自己要去做什麼,連上帝都會給你讓路。找到真愛“目標”,是徹底擺脫拖延的起點和源動力。

2.一張詳細、可執行的計劃表;

只有擁有一份具體、詳細的計劃表,你才能每時每刻扼殺掉拖延、怠惰、甚至恐懼的小火苗。

有人曾問成名後的馬爾克斯:你是否和其他作家一樣,面對空白稿紙感到焦慮?

當然!馬爾克斯說,還好我聽從了海明威的建議——只有制定好第二天的計劃表,前一晚才睡得踏實,後一天才寫得安心。

3.完成小目標,體驗成就感;

聽說那些公路自行車賽的高手,在體能即將崩潰時,會讓自己忘掉剩下的賽程,而專注於不遠處的某一棵樹。

“哥們——不到100米啦,撐住啊!”

賽手們在給自己打氣。接著,他會望向另外一棵樹。用不斷實現小目標的成就感,支撐自己,直到完成整個賽程,笑到最後。

對了,胡適老爺子也說過:“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4.適時地犒賞自己;

如果完成了某個小目標,不妨就慷慨地犒賞自己一次,這禮物可以是一套高科技的新裝備,一頓大餐、一場旅行、或是一場高段位的培訓。及時地犒賞自己,既是對過去的肯定與褒獎,也是對未來的鼓勵與期許。而對未來的真正慷慨,就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那麼,現在就去尋找真愛,分解目標,享受快樂,犒勞自己——和你的拖延症永遠地說姑拜吧。

――張拉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